亞勒節

亞勒節

“亞勒節”是巴塘人民在龍王塘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傳統盛大節日。“亞勒”是藏語譯為漢語是“夏令安居”。 藏曆六月中旬的“亞索”(迎夏)節,因處於夏收前夕的農忙季節,且氣候炎熱,因而人們對其漸漸淡化了。

基本信息

簡介

“亞勒節”是巴塘人民在龍王塘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傳統盛大節日。“亞勒”是藏語譯為漢語是“夏令安居”。佛書稱。夏季雨期三月(六——八月),大自然中蟲類活動頻繁,為遵守佛教不殺生之戒律,律經中制定比丘、沙彌僧眾,立誓於夏季雨期三月,不越出界外,必在寺廟勤求聞修。因此,在藏曆六月十五日前後的“亞索”(迎夏)和夏令安居結束後的藏曆八月十五日前後的“亞勒”(送夏)之際,各寺廟相繼要舉行誦經祈禱會。“亞索”和“亞勒”自然成了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
公元1653年,五世達賴派人到巴塘修建了格魯派寺院——康寧寺。當時,康寧寺十五世納卡活佛根呷洛絨從西藏迎請了一位藏戲藝人到巴塘傳授藏戲。在全民信教的藏區,大凡宗教活動,民眾都十分踴躍的參加,又加上有藏戲可看,人們在參與宗教活動和欣賞藏戲的同時,自然加上歌舞助興,縱情歡娛,因此就形成了有宗教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娛樂活動內容的“亞索”“亞勒”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巴塘藏戲不斷發展、提高,而每年在“亞索”、“亞勒”節上演出藏戲,也就成了慣例。演藏戲成了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藏戲演出場地也就成了節日活動的中心,開始演出藏戲,並無固定場所,當時曾先後搬遷過二、三個地方。1921年,十九世納卡活佛昂旺畢準墨從西藏回巴塘主持康寧寺,開闢了巴塘城區“列優地”(柳林玉壩,以後曾在此建龍王廟而得名龍王塘)作演出藏戲的專用場地。從此以後,節日活動便固定在了龍王塘。龍王塘是巴塘八景之一——“柳林校射”所在地,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巴塘河沿。柳樹成蔭,壩子裡、桃、柏、核桃、蘋果、老槐樹爭吐芬芳。壩子上綠草茵茵,壩子南端,一股清澈甘美的“龍泉”常年涌流不斷,真是人們消夏避暑,野炊遊玩的好地方。
藏曆六月中旬的“亞索”(迎夏)節,因處於夏收前夕的農忙季節,且氣候炎熱,因而人們對其漸漸淡化了。藏曆八月中旬,秋高氣爽,氣候宜人,夏糧收穫後的巴塘人正處於農閒時節,有充足的時間去輕鬆休息,而以蘋果為主的大量瓜果上市,也為人們提供了充裕的物質享受。因此,“亞勒”(送夏迎秋)節就因其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因素倍受巴塘人青睞,成為巴塘人繼藏曆新年,春節後又一隆重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也因節日活動內容的不斷充實豐富而增長,由原來的3-5天,逐步增加到七天左右。

藏戲

演藏戲看藏戲是“亞勒”節的主要活動內容,久而久之,“亞勒”已變成巴塘縣藏戲的代名詞,約定成俗,巴塘人將藏戲演出稱為“亞勒羌”。當然,除了演藏戲,跳弦子外,“亞勒”節的活動內容還有唱酒歌、打箍箍卦、唱山歌、民間說唱等民間歌舞、曲藝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解放後,巴塘縣把“亞勒節”定為全縣人民的傳統文化節日,年年都舉辦以表演藏戲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近年來,把以文化搭橋、經貿唱戲,文經結合,以文促經的活動搞得熱火朝天,使這一傳統民族節日更具神奇魅力,吸引八方賓客,深受民眾歡迎。

參考

百度百科 雅虎百科 GG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