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偷情是一個古老的詞,大意指已婚人士在婚姻之外又結新歡,並發生了婚外性關係。其歷史,大概和婚姻的產生一樣長。偷情絕非一個好詞,加了一個“亞”字也沒能糾正它的貶義,有史可考的記錄,從來沒有“亞偷情”這樣一種關係。這種“發乎情,止乎性”的關係,更多時候被掩蓋在其他好辭彙之中,如“紅顏知己”。
在中國傳統的倫理範疇里,男性所擁有的社交空間遠遠大於女性,而對女性,則即使是深閉燕子樓,仍然有被諷刺為“失德”的可能。因此,男性可以有“紅顏知己”,而女性卻沒有相應的“藍顏知己”一詞,以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而言,今天的所謂“亞偷情”在古代已經完全可以坐實罪名沉塘,因為在中國,對“情”的限制遠遠比對“性”的聲討更嚴重。
發明“亞偷情”這個詞的是一位女性,她因為自己這種可能出軌的感情而苦惱不已,因為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對感情和婚姻負責的人,不應該擁有這樣的感情,她深為自己是否已經驚動了“道德”二字而煩惱,因而向眾人求教。而一位評論者認為,如果這位女士不那么自立和清醒,則那個“亞”字可能早已經不見了。女性如果沒有自主權利和自由選擇的環境,則這一狀態很難實現。
“亞偷情”一詞的出現,被人們認為與今天人們的感情需求提高有很大的關係。
行為特徵
頻繁的出雙入對(運動、逛街、進餐、旅遊等),聊天傾訴(話題無禁忌、曖昧),送禮(包括玫瑰花在內以及貴重物品),超友誼的幫助(插手對方的家庭事務、工作事務以及隱私)等。
“亞偷情”區別於偷情的地方,在於其沒有身體接觸:上床、接吻等,其他方面則幾乎雷同——行動不公開,聊天內容(電話、簡訊息等)拒絕探尋,迴避其他人員而單獨在一起等。他們的身份可能是同事、同學、有利益關係的人員(客戶、商戶),也可能是偶然所認識的朋友(網友、酒友、車友)……這些完全具備成為戀人的特徵——“亞偷情”的狀態,其實就是戀人間上床前的狀態。“亞偷情”雙方與戀人沒有很明顯的區別,因此他們的行為極有可能轉化為偷情。“亞偷情”雙方,往往是戀人或愛人不認識或不熟悉的對象,不屬於共同的朋友,所以這種關係的存在,這種行為的存在,實實在在損害了正常夫妻或戀人一方的感情、安全感。
“亞偷情”關係的浮現,替代了許許多多正常情侶間、夫妻間的功能——它不但分流了時間、更分流了注意力,分流了情感交換的許多機會。“亞偷情”對象,就是一個候補情人的角色——只要正牌情人一退出,“亞偷情”的對象可以立刻補上。所以,對於原配來說,這是一個潛在的威脅角色,甚至是一個誘導者。假設一對夫妻有一方進行“亞偷情”,當夫妻雙方感情出現裂痕時(姑且不論這種裂痕是否由“亞偷情”對象所致),那么“亞偷情”對象就會起到臨門一腳的作用。因為在“亞偷情”當事人思考離開還是不離的時候,身邊的親密異性便是重要的參照物,從利益考量會覺得自己沒有絲毫損失,甚至有了以舊換新的機會,因此往往偏向“離”的可能。尤其在性觀念開放、婚姻觀念開放、教育程度高的人身上更容易體現——因為這群人有著深厚的知識基礎及經濟、事業基礎,不易受親友、孩子、金錢等動搖。
“亞偷情”現象無疑顛覆著傳統的婚戀倫理,它就像慢性毒藥,將人慢慢拖進欲望的泥沼中不可自拔。有人將“亞偷情”稱之為“發乎情、止乎性、外乎婚”,精闢地描述出“亞偷情”的形成及尷尬。毫無疑問,人性的欲望是無窮大的,對感情的渴望、對性的需求是無止境的,這些為“亞偷情”的大行其道提供了極其充分的肉體基礎。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很多“亞偷情”關係的萌芽,僅僅是普通朋友關係。只是在雙方自願交往過程中,不知不覺而升華,最後由被動過渡到主動而已。很多時候,直到他們的關係已經令自己的戀人、配偶受到了傷害,而他們仍舊快樂著而不自覺。
虛擬社會的交流
在亞偷情的方程式中,等號右邊寫著“亞偷情”,這是結果,而在等號的左邊,卻是N個項的N個排列方式。MSN、QQ、E-MAIL、論壇或者部落格,這些項或單獨作用,或組合發威,讓亞偷情的男女如魚得水。
產生因素
1、彌補婚姻
婚後生活平淡,想在尋找戀愛時的感受。
2、逆反報復
婚後一方對另一方的愛理不理,感覺受到對方的忽視,而產生的報復心理。
3、填補空虛
平淡的婚姻和工作上的無所成就,讓當事人感到無力,每天的上班狀態和回家狀態都一樣,累。在“交友團”里能有很強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他需要這個社團的交友環境的滋養。於是空虛的他開始了自己填補的經歷。
道德焦慮
當一個婚姻中人,突然在婚外發現令自己心動的人,就有兩種情況可能發生:與她/他擦肩而過,忍住內心的不甘;要么,和這個人發展出一段戀情。
在中國人對於婚姻關係的評價和對婚外男女關係的評價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後一種方式,他們保持著適當的理性去與婚外密友惺惺相惜。
在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婚姻對於愛和性的作用根深蒂固,仍占據著社會的主流位置,性對於婚姻、愛的正面意義依然不為社會所倡導。
在這樣一種話語之中,性只是作為婚姻所許可的實踐而被動地存在著,本身並不具有促發愛、激活婚姻的作用。而缺少性的浪漫之愛也會隨著時間以及柴米油鹽的生活而淡化,因此,性感的性也只能到婚姻之外去追尋。但可想而之,這種追尋要背負著沉重的道德重擔。於是,亞偷情者的道德焦慮便可以在中國“性”革命的背景下,得到很好的解釋了。
界限
虛擬世界的性接觸,要考慮到其轉化為現實中性接觸的可能性,才能判斷此人是否具有偷情意圖或亞偷情意圖。至於界限,也最終要以現實中的性接觸程度來判斷。
當然,以性接觸程度來界定的這個亞偷情地帶,只是依據現有研究的一種推論,不可能得到每個人的認同。如果一個妻子/丈夫,根本不能容忍對方精神上的出軌,那么,何談性接觸?即便可以容忍對方精神上的出軌、適當的性接觸,那么,對於性接觸又可以忍受到什麼程度,也是因人而異的。
因此,亞偷情的界限在哪裡,直接取決於亞偷情者的妻子/丈夫的容忍度,以及夫妻間的協商。比如有一派女性主義者,他們主張在夫妻間簽訂家庭協定,大意是你不要干涉我去婚姻之外尋找伴侶,我也不干涉你。如此一來,婚姻的傳統涵義就不復存在了,偷情的概念從根本上被顛覆,更何況亞偷情。
心理宣洩
與真正的偷情相比,亞偷情分子沒有特彆強烈的道德焦慮感,但是因為既有的婚姻,來自內心深處的微妙的矛盾感和掙扎感還是有的。所以他們需要宣洩,需要得到來自別人的解釋,他們期望,這種解釋緩解自己的矛盾和掙扎感。眾多的午夜情感節目,實際上成為亞偷情者宣洩的一種路徑。
其他的宣洩路徑還有網路,論壇發貼,或者部落格寫作,以及和雜誌編輯傾訴,此外,現實中的心理醫生也是他們尋求的路徑之一。
而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路徑的宣洩,事實上又造成了亞偷情文化的潛伏式蔓延,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亞文化,渲染和影響著一批人。
男女雙方認知
《新世紀周刊》專項調查顯示,64.42%的女性和74.67%的男性承認,在周圍朋友、同事的身上看到過亞偷情的“婚外密友”, 83.19%的女性和84.44%的男性承認自己在婚姻之外有親密異性朋友。而68.83%的女性和60.44%的男性表示,自己與婚外密友之間的狀態是“無話不談,包括隱私話題,但沒有發生過性關係”。女方
49.22%的女性亞偷情分子會感到有點道德焦慮感;
62.03%的女性永遠不想讓婚姻伴侶知道有一個亞偷情的親密異性朋友;
24.42%的人覺得亞偷情“好像沒有什麼太不道德的”;
16.6%的女性打算“可能在適當的時候會讓對方知道自己亞偷情”;
12.99%的女性覺得“這樣做太正常了”;
10.81%的人“很想婚姻伴侶知道,並發展為共同朋友”。
男方
34.11%認為有點道德焦慮感;
30.37%認為不會太不道德;
21.03%認為這樣做太正常了;
11.68%的男人感到無所謂;
2.8%認為非常不道德的;
71.76%的男性永遠不想讓愛人知道自己有親密異性朋友存在;
10.19%的男人表示可能在適當的時候會讓對方知道;
8.8%的男人表示“很想讓對方知道,並發展為共同朋友”。
預防
1、雙方情感重在溝通
出現了亞偷情,更應該加強溝通。許多矛盾都是從溝通不暢開始的。如果傾訴交心不能實現,人就容易從外面尋找異性朋友來傾訴,亞偷情就這樣產生了。
2、在配偶身邊找強援
女人應該善待丈夫的朋友,特別是其中那些誠實可靠,能夠在自己家庭遇到危機時幫忙排解的朋友。至少在丈夫編造藉口去見前女友或者曖昧女同事卻編了個和某某一起喝酒的謊言時,你可以核實而他們不會幫著圓謊。
3、提高婚姻生活質量
亞偷情如亞健康一樣,是家庭生活不如意的警報,當家庭和諧了。男人是顧不上亞偷情的。要主動地把亞偷情情人所擔負的任務負擔過來,生活中故意搞出一點小小的浪漫,維持熱戀的關係,保持愛情。家庭絕對不是只能靠責任感來維持的,責任感能拴住男人的肉體,卻阻擋不了亞偷情的發生。唯一能夠從根上預防亞偷情的,是讓婚姻質量提上去,讓自己有一個更穩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