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紹
1928年7月下旬,國民黨軍乘紅四軍主力在湘南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第二次"會剿"。30日晨,湘軍第八軍3個團由酃縣出發,在贛軍一部的策應下,向井岡山黃洋界哨口發起進攻。黃洋界位於井岡山主峰北面,扼山險要道,為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紅軍第三十一團第一營2個連憑險據守,連續打退湘軍多次猛烈進攻。下午,正當湘軍重新組織進攻時,紅軍以僅有的1門剛修復的迫擊炮,轟擊其在源頭的後續部隊。湘軍誤以為紅4軍主力回山,害怕被殲,當夜撤回酃縣。贛軍聞訊後,亦停止策應湘軍的行動。黃洋界戰鬥的勝利,為紅4軍主力回師井岡山,打破國民黨軍第二次"會剿"創造了條件。
8月23日,毛澤東率部在桂東與朱德、陳毅率領的第二十八團會合,並協力擊退了湘軍第三師的進攻。9月8日,紅四軍主力回到井岡山南麓的黃坳。為恢復井岡山根據地,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軍委決定,仍然採取對湘敵取守勢,對贛敵取攻勢的方針,集中力量打擊對根據地威脅最大的進占寧岡、永新的第十四旅和進占遂川的獨立第七師,並決定首先打擊孤軍冒進、戰鬥力較弱的獨立第七師,以取得遂川,解決緊迫的經濟困難問題。
9月13日,第二十八團和第三十一團第三營,對遂川敵獨立第七師的5個營發起突然而猛烈的進攻。敵軍一部被殲,大部逃回贛州。9月24日,江西國民黨軍駐泰和之第二十一旅的1個團,配合敗退的獨立第七師反攻遂川。紅四軍避開敵之進攻鋒芒,主動放棄遂川,撤回井岡山,準備打擊已深入寧岡新城之敵第十四旅第二十七團。10月1日,第二十八、第三十一團在新城附近坳頭隴一帶設伏,消滅敵第二十七團出城活動的1個營後,立即進攻新城。敵二十七團棄城逃往永新。剛進入遂川的第二十一旅1個團也奉命出城增援。這樣,遂川又只剩下戰鬥力較弱的獨立第七師。紅四軍遂主動放棄新城,揮師南下,於10月13日向遂川發起進攻。敵獨立第七師未敢交戰,退回了贛州。這時,永新的第十四旅第二團卻乘虛又進占寧岡新城。11月2日,駐泰和的敵軍第二十一旅2個團和贛州獨立第七師聯合進犯遂川。紅四軍採取避強擊弱的戰法,主動撤出遂川,轉兵北上,並於11月9日對新城之敵第十四旅第二十七團發起進攻,重創該敵於新和龍源口地區,次日進占永新城。敵軍慌忙調第三十五旅一部向永新城反撲。紅四軍主動撤出永新城。至此,井岡山第二次反"會剿"勝利結束。
事件意義
從9月上旬至1月上旬,紅軍利用根據地內的有利條件,連打4仗,共俘國民黨軍營長以下約500人,繳槍450餘支,恢復了井岡山根據地的大部地區,扭轉了"八月失敗"的被動局面。這4仗是在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重兵包圍之下進行的,能取得重大勝利,主要是利用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利害不一致,行動不協調之弱點,集中兵力打擊對我威脅最大的贛敵。同時,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避強擊弱,牢牢抓住作戰的主動權,忽南忽北,調動敵軍,創造戰機,各個擊破,從而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