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井坳村
井坳村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城南部塬區10公里處排廈鄉,211國道從村中穿越而過。全村4個村民小組,218戶860人,耕地面積1967畝。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560元。該村特色產業是莎能奶山羊,適應性強,產奶量高,遺傳性能穩定,繁殖力強,150噸羊奶 性成熟時間在2-4月齡,8月齡就可配種,利用年限可達10年以上。繁殖率高,產羔率在180%-200%左 右,泌乳期8-10個月,以第3-4胎泌乳量最高,平均年產奶800-900千克,個體最高產奶量達1071千克。2、甘肅慶陽市寧縣新寧鎮井坳村
井坳村是寧縣新寧鎮一個半山半原村,全村5個自然村,170戶人家,661口人。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該村近50%的農戶居住在山台上,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很差。如今,昔日泥濘的鄉村小路已經被砂石路所代替,破舊的屋子變成了新房子,穿村而過通往縣城的砂石道路路面平坦、整潔,村頭村尾的路兩旁新栽的中槐、側柏等風景樹把整個村子護了個嚴實整潔舒適。井坳村算不上是富裕村,全村170戶660餘人當中,雖有少數人經商,但大部分村民還是以務農或外出務工為主要生活來源,村裡的集體經濟也十分薄弱。村級緊緊抓住該村被列入移民搬遷項目的機遇,科學規劃,兌換耕地36畝,在村中心區實施新農村與移民住宅建設工程,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工程建設中,根據農戶的經濟狀況,設計高、中、低檔三種戶型,集中規劃農宅43戶。至目前,已完成投資186多萬元,建成農宅22戶,其中入住15戶。村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們就不斷享受著政府的扶貧政策,而這次政府扶他們扶到了根本上,移居搬遷使該村的陸樹坪、山上、坡里三個自然村40幾戶村民從半山腰裡搬遷到平原上。自然村有30多戶人家,最集中的只有7家,都住在;戶與戶之間是只能走架子車的山路,溝底的小麥沒法挑,只能用人扛牛拉的辦法往家裡拉;吃的是山泉水,遇上旱季,泉里沒水,只得吃馬蓮河裡的水,味很不正。自然條件、生產生活環境造成了村民增收的困難,2005年,這3個自然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1000元。這3個自然村的22戶民眾移居後,脫貧致富有了一個全新的平台。如今在前期移居的22戶人家中,每戶都有1個外出打工的。 長期以來,因為沒條像樣的路,井坳村雖和寧縣縣城隔溝相望,卻十里山溝“鎖”在了大山深處。要走出大山,得沿著山樑繞兩個大彎,一逢雨雪,乾脆沒轍,村裡的人出不去,村外的人進不來,路更“鎖”住了井坳人的夢想。在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同時,該村積極實施各項配套工程,完成投資13.6萬元開通了井坳至縣城砂石道路,投資18萬元建成了村部和衛生所,並組織民眾開展了以“三清”(清理垃圾、路障、柴草)、“三改”(改廁、改圈、改廚)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動。目前,投資30萬元正在實施的學校整體搬遷和村中心廣場建設工程已接近尾聲。現在吃的自來水,用的沼氣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