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五銖銅錢
三國 魏
貨幣
直徑2.5厘米、重3.4~3.5克
漢朝穀物的正常價格為每石或每斛(石、斛均合20公升左右)30枚至100多枚銅錢。到了漢朝末年,經濟崩潰,穀物最高價格為每石几萬枚至百餘萬枚銅錢。貨幣不再有意義,經濟活動改為實物交換。魏國統一中國北方以後,第一代皇帝曹丕於公元221年詔令恢復五銖錢的使用,半年後,因穀物價格仍然昂貴,停止使用貨幣,直到公元227年,第二代皇帝曹□時,貨幣才重新使用,標誌了經濟生活走向正常。
五銖銅錢,是三國時期魏國的貨幣。
五銖銅錢
三國 魏
貨幣
直徑2.5厘米、重3.4~3.5克
漢朝穀物的正常價格為每石或每斛(石、斛均合20公升左右)30枚至100多枚銅錢。到了漢朝末年,經濟崩潰,穀物最高價格為每石几萬枚至百餘萬枚銅錢。貨幣不再有意義,經濟活動改為實物交換。魏國統一中國北方以後,第一代皇帝曹丕於公元221年詔令恢復五銖錢的使用,半年後,因穀物價格仍然昂貴,停止使用貨幣,直到公元227年,第二代皇帝曹□時,貨幣才重新使用,標誌了經濟生活走向正常。
"五銖"錢八枚,分兩行排列。錢直經2.2厘米,方孔長寬1.1厘米。五銖銅錢範,湖南首次發現,五字作曲筆交叉,銖字的"朱"旁橫畫作方折狀,具有西漢宣帝五銖的特點。 ...
藏品簡介 詳細信息銅錢,古代銅質輔幣,是指秦漢以後的各類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鑑定成色的金屬稱...
價值 歷史 分類 特點 專用名詞舊譜載: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又鑄“大吉五銖”、“大通五銖”、“大富五銖”三種鐵錢,背紋皆四出。 然此三種鐵錢迄今未見出土,傳世僅有“大吉”、“大通...
臨海漢代銅錢是1984年12月6日,浙江省臨海縣更樓鄉下塘園襯農民在開掘水溝時挖到一是銅錢。
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形制類五銖錢,然製作粗疏。“太和五銖”四字呈方折篆體,直讀,光背。因許民間自鑄,故銅質混雜,大...
相關介紹 收藏價值沈充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
中國古銅幣 文獻記載 漢朝 西漢初年 公元前119年我國古代所謂的白銅大致有三種,一為鉛錫含量較高的青銅;一為由砒石與銅所煉的砷白銅;一為鎳白銅。
東晉元帝司馬睿,太興年間(318一321年)吳興沈充鑄大孔小錢,面文“五朱”,俗稱“沈郎五銖”或“沈郎錢”。
簡史秦半兩漢五銖 五銖錢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
簡史 發展史 文物價值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