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茂腔

就在此時,“肘鼓子”戲搬上了舞台,伴奏加上了京胡、京二胡、三弦等。 它受“南路肘鼓”的影響頗大,兼有“北路肘鼓”的行腔。 “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鑼伴奏,後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

五蓮茂腔,是五蓮境內流傳最廣、民眾喜聞樂見的一個劇種。據推算,茂腔戲已在五蓮流行200年以上。
五蓮茂腔先是由敲著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戲”,因尚未作為舞台戲出現,只是表現為隨時隨地的坐唱形式,故民眾也稱“盤凳子戲”。當“肘鼓子”加二胡、柳琴或月琴伴奏後,唱腔末局的尾音吸收了柳琴戲的為尾音“呀呼咿”的韻味,溜成了“嗯嘿”,用高八度行腔,習稱“打冒”,演變成“冒肘鼓”。“冒肘鼓”時期,京劇、梆子(笛梆)開始傳入,當地習慣在演出京劇或梆子之前,加演一折“冒肘鼓”,所以就出了“大戲前邊先演段小戲”之說。就在此時,“肘鼓子”戲搬上了舞台,伴奏加上了京胡、京二胡、三弦等。打擊樂陸續加入了板鼓演變為正式在舞台上的演出的劇種——茂腔。
五蓮茂腔與臨縣流行的茂腔相比,有其明顯的特徵。它受“南路肘鼓”的影響頗大,兼有“北路肘鼓”的行腔。在南部的街頭、潮河、叩官、戶部地域的唱腔中,可見魯南柳琴戲的痕跡。而北部的管帥、汪湖、高澤、洪凝、許孟地域的唱腔,則夾帶秦腔、柳腔、呂劇的韻味。自“冒肘鼓”演變為茂腔後,唱腔男、女區分開來,並逐漸形成了固定板式,如“四平”“二板”“散板”“反調”“梆子”“娃娃腔”“南鑼”“流水”“撲燈蛾”“數板”“四不象”等。
隨著茂腔唱腔的成套發展,樂隊的伴奏也不斷改進。“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鑼伴奏,後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裝戲,特別是大型現代戲時,為了哄托氣氛,茂腔樂隊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揚琴、琵琶、嗩吶等民族樂器,還加進了小號、長號、圓號、單簧管、長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團受京劇影響較深,大都使用京劇鑼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單抱鞭》、《七錘子》、《楔橛子》、《四錘子》和《梆子穗》等有獨特色彩的茂腔鑼鼓點,以別於其他劇種。
“肘鼓子”傳統戲多系反映男女愛情、倫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戲,頗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有童謠云:“肘鼓子戲,娘們兒的事,姑娘喜歡聽,老婆摸上蜜”。經幾代藝人的腦記口傳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漸形成了傳統保留劇目(看家戲),如“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繡鞋記》、《火龍記》、《金刀記》、《絲蘭記》、《玉杯記》、《風箏記》)。
1956年,五蓮縣茂腔劇團建立後,對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整理,改革的同時又移植了呂劇等姊妹劇中的優秀的劇目50餘曲。隨著時代的發展,茂腔舞台上除傳統古裝戲外,也出現了現在戲的演出及創作劇目,表演藝術也在傳統程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吸收了京劇“把子”(武打)、話劇表演等,更加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