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初入學者稱為門人(即預備生);學滿兩年並考試能通一經者稱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罷遣;弟子學滿兩年考試通二經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未能通過考試者,可隨下班補考,補考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文學掌故滿兩年並能通三經者,擢其高第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聽隨下次複試.複試通過者亦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滿兩年並試通四經者,擢其高第為郎中,未及格者。亦隨下次複試,複試通過者亦為郎中;郎中滿兩年並能通五經者,擢其高第而隨才敘用,不通者亦聽再試,試通亦敘用。
主要影響
此項法令,規定了太學生的學習內容,定期的考試制度,安排了仕進的梯級,對於太學的穩定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以通經多少來決定官員升遷的考課制度,雖在東漢就已制定,但當時它純為一種選舉制度。魏的“五經課試法”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但把它的功用已擴充到學校教育中,成為學校中的一種考課制度。把學校教育與文官選拔考試統一起來,這是魏與東漢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