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積

五積

五積即五臟積,是《難經》對積病按照五臟進行歸屬的一種分類方法,原文中同時論述了五臟積的病因病機及好發時間,對後世對積病的認識有一定的影響。

基本信息

解讀

《難經·五十六難》載五臟之積:“肝之積名曰肥氣,心之積名曰伏梁,脾之積名曰痞氣,肺之積名曰息賁,腎之積名曰賁豚”後世稱為五積(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八)。五積是對積病按照五臟進行歸屬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五臟在腹部分主部位的理論來區分的,並不是指直接發生在五臟實體的位置上。積聚按五臟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五行理論進行的,強調了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對積病形成的重要作用,認為積病的形成,以一髒為主,與五臟相關。

中醫套用

一、五積的臨床表現

肝的積病叫做肥氣,發生在左側脅下,腫塊隆起如同覆蓋著的杯子一樣,有頭有尾,界限明顯。日久不愈,會使病人發生咳嗽氣逆、瘧疾等疾病,經年累月,不易治癒。

心的積病叫做伏梁,發生在臍部的上方,大小如手臂,上端到達心胸的下部。日久不愈,會使病人出現心中煩躁等症狀。

脾的積病叫做痞氣、發生在胃脘的部位,腫塊隆起如同覆蓋著的盤子一樣。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現四肢難以屈仲屈伸、黃疸、飲食的營養不能潤澤肌膚等表現。

肺的積病叫做息賁,發生在右側脅下,腫塊隆起如同覆蓋著的杯子一樣。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現惡寒發熱、咳嗽、喘促,其至甚至發生肺癰等病證。

腎的積病叫做奔豚,發生在少腹的部位,上端到達心胸的下面,或上或下,好像豬奔跑的樣子,發作沒有一定的規律。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現喘促、骨骼痿弱、短氣乏力等病證。

二、五積的病因病機及好發時間

以肝氣為例,因為肺金的病邪可傳到肝木,肝木應當傳給脾土,脾土在季夏是當旺的時候,不易感受邪氣,肝木的邪氣又可能回傳給肺,肺金是制約肝木的臟器、不易感受肝本來的邪氣,所以邪氣留滯凝結在肝,成為積病,因此知道肥氣在季夏戊已己日脾土當旺的時日容易發生。其它髒的病因病機以此類推,這種判斷積聚病因病機及好發時間的方法沒有得到發展,後世醫家不再機械地套用五行思維方式預測積聚的轉歸,多從症狀方面進行判斷。

三、積聚的治療

後代醫家繼承了《難經》對積聚的認識,並以此為核心,加以發揮。如《千全方》《千金方》《濟生方》《儒門事親》等醫著,豐富了五積的臨床表現,在治療上分別提出了各自的治療方法;由於《難經》論理不言治,此處茲選摘清代醫家尤怡《金匱翼》中所論積聚方治,以供讀者參考。

肝積肥氣:《局方》溫白丸或鱉甲丸。

心積伏梁:溫白九加石菖蒲、黃連、桃仁。

脾積痞氣:溫白九加吳茱萸、乾薑。

肺積息賁:溫白丸加人參、紫菀。

腎積奔豚:溫白丸加丁香、茯苓、遠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