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自古以來,尊奉先賢、名賢之風在蘇州相沿不廢,在虎丘山麓的平遠堂,建有紀念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王禹偁、蘇軾“唐宋五賢祠”。
在西美巷建有紀念清官況鐘的“況公祠”;在天平山建有奉祀范仲淹的范公祠……正如古人所言:“凡有道有德教於其鄉者,沒則祭於瞽宗;鄉先生沒則祭之於社,皆鄉賢也。”這種建祠、設祠的傳統至明清尤為興盛。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應運而生。
滄浪亭
滄浪亭在蘇州現存的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滄浪亭始為五代時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元亮的池館,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流寓吳中,以四萬錢購得錢氏園址,傍水構亭,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建園之後,蘇舜欽與歐陽修等人悠遊其間,吟詠心志,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置園之事,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
後滄浪亭雖屢遭淹毀,但蘇州歷代地方官,對滄浪亭都青睞有加,明代蘇州知府胡纘宗,清代江蘇巡撫王新命、宋犖、吳存禮、陶澍等都不遺餘力,或重修、或增補、或撰文,其中集蘇舜欽、歐陽修詩句而成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和歸有光作《滄浪亭記》更是把滄浪亭園外之意說得臻於極致,而五百名賢祠在滄浪亭的增設。
賢祠陳設
五百名賢祠未建之時,滄浪亭內有賢祠數間,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滄浪亭西側建的中州三賢祠,還有子美祠及蘄王商丘祠等。道光七年(1827年),藏書家顧沅和蘇州十幾位士紳,發起在滄浪亭中建五百名賢祠以祭祀蘇州歷代名人的倡議,江蘇巡撫陶澍見到顧沅所藏吳中名賢畫像300餘幅後,對此倡議大力支持。
後經顧沅等廣為蒐集,又得200多幅,於是命孔繼堯臨繪,沈石鈺勾摹刻石。時值梁章鉅正重修滄浪亭,梁章鉅亦有意將子美祠等加以整飭合併。於是,陶澍購得亭旁房屋,於次年改建為祠,自此,五百名賢祠正式設立並每歲以時致祭。
鹹豐庚申年(1860年),滄浪亭毀於兵火,中州三賢祠等建築亦殘毀。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應寶時、巡撫張樹聲再度重修,復修古亭於原址,並在亭之南增築明道堂,又在570人基礎上補充增設20多人,取其整數稱五百名賢祠,應寶時為祠題名。
五百名賢
“五百名賢”,依據的是顧沅《吳郡名賢圖傳贊》。據記載,顧沅當年為輯錄吳郡名賢,在收集資料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正如石韞玉所說“(顧沅)廣蒐博採自周末以至本朝,凡得五百七十人,其像或臨自古冊,或訪得之於各家後裔,其冠服悉仍其舊,均有徵信,無一憑虛造者。”
對於每一位先賢傳記事跡,顧沅也是博採相關資料匯集而成,除正史志傳記外,“嘉言懿行散見於載籍及遺老傳聞、有關掌故者,本傳之後略志一二以廣見聞。”也正因為顧沅的用心纂輯,而且人像描繪皆有依憑,所列500多人才頗具代表性,由此刻像嵌壁供立滄浪亭,他們的事跡也才能長垂久遠,春秋致祭,為後人欽仰。
在五百名賢祠瞻仰名賢,會發現這500多位古人的入選標準極有包容性。其中,有籍貫屬於蘇州者,也有做官及流寓吳地者;既有名宦鄉賢,亦多文人學士;時間跨度涵蓋從春秋至近代2500多年漫長的歷史時期。縱覽這些歷史人物,基本分為政治、文學、忠節、循吏、經學、隱士、孝子、軍事、理學、水利、醫學、歷算等十二個類別。
研究價值
五百名賢祠,堪稱全國獨一無二,作為文化的特例,它有好多東西值得後人研究。比如,五百名賢祠的性質界定,它實質是蘇州這座城市的公共祠堂。“祠”者,祠堂也。中國的祠堂,一般分為兩個層級。
一個層級為皇家祠堂,即所謂太廟。另一層級則為民間祠堂——古代民間建立的祭祀祖先的家廟。相比之下,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則是介於上述兩個層級間的一個特殊的祠堂。還有就是在入列的596名先賢中,“其中80%以上是外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