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界首村

近日,記者走進五界首王樓村,探尋村名背後的故事。 有五個縣的官吏們為五界首王樓村“當家做主”,該村百姓卻沒有安全感。 五界首王樓村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每次行政區劃的變遷中都有該村的影子。

鄆城縣武安鎮五界首王樓村,曾因位於五個縣的邊界,因此在村名“王樓”前特意加了“五界首”的字號。近日,記者走進五界首王樓村,探尋村名背後的故事。
五界首王樓:連線五縣的村莊
五界首王樓村東頭,是連線北京到深圳、跨越九個省級行政區的京九鐵路。但鐵路的通暢並沒有改變這個村子的偏僻地理位置,也許她已經習慣了,600多年來,她就這樣在喧囂和平靜中堅韌地默守著這方土地。
今年85歲的王同忍,離休後就居住在他引以為豪的祖籍地----五界首王樓村。“我們這個村,從建村時起,地理位置就非常偏僻。”王同忍老人向記者介紹,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福勝王福寬兄弟二人由河間獻縣遷居此地建村。作為王樓村創始人,王氏兄弟二人被後人尊為始祖。王福勝的孫輩成人後,按照家族傳統分家,長孫另立門戶,東遷1.5公里,墾荒建村。兩個村莊村民同宗同族,為稱呼方便,遂將村莊分別命名為東、西王樓。沒成想,東王樓建村時間不長,就先後收到五個縣下達的皇糧征繳通知。原來,該村村址正位於巨野、濮縣(今鄄城)、鄆城、曹州、曲阜五個縣的邊界。徵收皇糧時,五縣官吏們想當然地認為該村隸屬自己管轄。東王樓村百姓欲遷回老家卻得不到允許,最終不得不每人繳納了五份皇糧。冤比竇娥的東王樓村,因此被戴上了“五界之首”的“高帽”,村名也在清光緒年間更改為五界首王樓村。
有五個縣的官吏們為五界首王樓村“當家做主”,該村百姓卻沒有安全感。“當時,人們流傳有‘寧走三岔口、不走五界首’之說。”今年77歲的村民王傳和,是王氏18世孫,對村子的典故瞭若指掌。他說,戲曲里的三岔口,是黑店盤踞之地,人們常在此遇到不可預知的危險。而五界首則更甚,即使是出了人命官司,官府也不管不問。
傳說村裡有口井,而這口井就是五縣分界的標誌物。有一年,井中發現一具死屍。人命關天,村人分別到五縣報案,結果五縣都不管。朝廷知曉後,要求五個縣令全部到現場問案。五個縣的縣令到達現場後,雖然圍井而立,卻是分別站在自家的地面上。等井中屍體撈上來後,放在了鄆城縣地面上,鄆城縣令一皺眉說:“把屍體翻個身再驗屍。”結果,衙役們將屍體一滾身,翻到了濮州地面,鄆城縣令說了句:“此案不在鄆城縣界內。”說罷上轎揚長而去。其他縣令依葫蘆畫瓢,先後離開。 
地理位置的特殊,讓五界首王樓村在很長的時間裡沒有地域歸屬感,周邊的村子也不把這個村當做“同鄉”對待。抗日戰爭期間,周邊村莊相繼建起漢奸地主武裝“桿子會”,五界首王樓村的村民既沒有接到外村的邀請,也沒有任何人發動、參與“桿子會”,他們平靜地聆聽著周邊村莊傳來的武裝訓練的聲響。 
“我們村沒有漢奸,也沒有革命烈士。”王傳和引領記者來到村子大街上,指著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說,上面銘刻著周邊10多個村莊的48名革命烈士的名字,烈士中沒有一個是五界首王樓村村民。1946年,在鄆城縣六區武委會主任許明奎的帶領下,武裝民兵把偽鄉長黃冠之的揚名碑拉來,塗去上面的字跡,鐫刻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字樣,樹立在五界首王樓村街頭。
五界首王樓村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每次行政區劃的變遷中都有該村的影子。自清朝以來,該村先後隸屬於濮州、鄆城縣六區雞鳴鄉、鄆南縣三區、鄆鄄巨菏辦事處、臨澤縣、鄆巨縣、鄆城六區、鄆城九區、五界首王樓鄉、武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