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歷史
中國清代,山民出資在五洞橋以南的溪水上建造60米長的碇步,分高矮兩組排行,每行寬一米多,共用128塊石砌成,供人過溪,這就是赤溪古碇步。現立在古碇步旁有石碑——赤溪矴埠,記載“乾隆戊戌年(1778年)重 建,清道光十二年刻碑”。
五洞橋現寬1.2米,橋面並排平鋪三塊石板,全橋總計石板15條,最長的石板為5米。該橋橋墩設計獨特,其兩側臨水面砌成三角形,以減少海水的衝力,從而提高了橋樑的承重力。
赤溪五洞橋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赤溪鎮過溪村。始建年代不詳,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重建。為五孔梁式石橋,南北走向,現河道已淤積。長25米,寬1.7米。中孔左右橋墩石砌,上下游均砌分水尖。南北首橋墩每縫則以三根方柱並列,上橫帽梁石。中孔石樑一側刻有“宋鹹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題記。該橋保存完整,造型古樸,有確鑿的紀年,是研究古代橋樑的重要資料。
溪五洞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赤溪鎮過溪村。興建於北宋以前。南宋末年重修,保存完整,該橋原築於溪流入海口附近,橋下可通船隻,後海塗淤積,舟楫不通,但仍是近旁村鎮重要交通設施。
建築特色
該橋是近旁村鎮重要交通設施,橋身南北走向,跨度25米,面寬1.7米,為五孔梁式石橋。每孔並排直鋪石板三條,構成橋面通道。柱墩用塊石、條石壘砌,上橫帽梁石構築。唯中孔兩側柱墩造型獨特,每墩兩向以塊石規則砌築,兩端外伸築成三角體,以便減弱河水衝擊。中孔橋板外沿有“宋鹹淳三年(1267)丁卯良月重建”楷書題刻,提供了重修的確切年月,該橋造型古樸、獨特,是研究我市宋代水利設施及橋樑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