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縣城關鎮勝淮國小

五河縣城關鎮勝淮國小,原名夏台學校,坐落在五河縣城東15華里左右,淮北大堤北約500米(解放前稱五河縣東灣夏台學校,校址在淮河大堤南,淮河岸邊),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老牌學校。解放前後,頗具盛名。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改革開放年代教育發展領先,勝淮國小辦學條件和規模都達到上級的辦學標準,成為一座名副其實載入史冊的學校,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深受世人的矚目和愛戴。

勝淮國小的發展歷程

勝淮國小(原夏台學校),建於1921年,是一座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學校。這座學校曾經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志士,有很多同志為黨和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豐功偉績,永遠值得人們緬懷。
解放後的勝淮國小,校規嚴謹,教學質量高,生源充足。大都來自於夏台、白台、十里墩乃至長淮,淮五等幾個自然村,當時學校聲名遠播,校績卓越。例如:從勝淮學校走出的陳先林同志,現任紹興軍區司令員;陳繼棉同志現任上海警備區企業辦主任,還有很多同志在國家黨、政、軍界中擔任重要職務。
七十年代,勝淮國小又為黨和國家輸送大批優秀人才,如:在二炮任要職的潘茂利;安大教授錢士茹;復旦大學畢業的凌以蘭;在合肥任要職的凌以文等;八十年代又培養出:錢士超、凌以田、潘茂發、夏武昌等二十幾名高材生;九十年代至今又為黨和國家澆灌出出類拔萃的人才,如:現在仍在美國留學的李興國博士、研究生馬連驛,卜軍國、錢凱堪稱軍事科研三劍客,另有法律研究生錢進,現在上海法律部門任要職,錢士鳳現在安徽省少管所任要職,還有1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不勝枚舉,真可謂勝淮國小人才輩出,培養出的人才遍布國內外。他們是五河人民的驕傲,更是勝淮國小的榮光。
勝淮國小自文化大革命後期經歷了三次搬遷,最後重建了現在的校址。在七十年代勝淮村民為建校每人出資7元人民幣(相當於現在700元),全村黨員每人拉板車到朱頂石坑山無償的拉回五塊紅條石,同時他們還無償地從淮河邊搬回紅磚1000塊,紅瓦500片。就這樣全村人民節省節約,齊心協力,自發性的把學校辦起來了,並且完成了從完小到帶帽國中艱難歷程。
九十年代,長淮鄉政府根據地理位置和歷年的教學質量等原因,把鄰村的十里墩村和淮北村國小併入勝淮國小,當時的在校生高達千人左右。

勝淮國小的現狀

2007年經有關部門檢測鑑定,勝淮國小30間教室均定為D級危房,為了確保師生生命安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把三至六年級分流到長淮和潼西國小。現僅有幼兒班至二年級,可是,學生總數超過一般完小達140人。其實,勝淮國小校址適中,學校占地面積充足,生源很好。
勝淮國小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左右,其中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運動場2000平方米左右,教師8人,都是專科以上的學歷,期中高級教師3人,有140名學生,開設5個教學班。一個幼兒小班、一個幼兒大班、兩個一年級和一個二年級。
勝淮國小無教學樓,只是2010年11月新建成8間磚瓦結構的房子,因教室不夠用2011年9月中心校又給解決兩口板房教室,關於其他用房一無所有。
現在的勝淮國小雖然條件簡陋,只有一二年級,但在每年中心國小統考中均獲得優異成績。一、二年級數學在歷年的統考中名列前茅,語文也在前三名之內。
勝淮國小在抓好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師生的品德教育,著重讓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各方面都能養成好的習慣,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學得好”。

學校的未來規劃

勝淮國小在1921年建校,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對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勝淮國小覆蓋人口達七千餘人(三個自然村),有豐富而優秀的生源(今年一年級新生達60餘人),勝淮國小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有良好的辦學民眾基礎,該校有發展擴大的必要性。勝淮國小本來就是一所較規範的完小,民眾強烈要求教育主管部門給我們創造條件,再開辦三年級,逐年增加,五年內恢復完小。通過社會的共同努力,勝淮國小一定會成為全縣視窗學校,城關鎮東方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