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宮觀

五嶽宮觀

五嶽宮,是指東嶽鳳山,西嶽龍山,南嶽溜石山,北嶽獅山,中嶽雲山。東嶽宮又稱東嶽廟、東嶽行宮,西嶽宮,俗稱龍山寺,位於泉州新門街西段龍頭山南麓,南嶽宮原址位於泉州南門外溜石山崗上,北嶽宮位於泉州城北有北嶽之稱的清源山下山兜村。

東嶽宮

東嶽宮又稱東嶽廟、東嶽行宮,“在(泉州)府治仁風門外鳳山之陽(南麓)”,鳳山為泉州古城五嶽之一始建於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為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尚書張汝錫倡建,其婿韓習完成。

《第一山重修地祗忠義廟記》云:“宋·紹興有金紫光祿大夫張公諱汝錫者,彈擊秦檜不中,避地入泉,修玄於此山。”“貽書以其一子婿,載寶南來,大興三清五帝、岱嶽諸寶殿。”“秦檜歿,家人迎大夫歸。臨行傾資置餉田二百畝,以充第一山道供。”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19·東嶽廟碑》云:“泉州故有東嶽廟,附於開元觀之側,規制狹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郡人謀於鳳山建廟,右朝請大夫張君汝錫,首施錢五千緡,以倡郡人。施者既集,而張君即世。其子婿右朝奉大夫韓君習始終之。凡廟之位置高下,與夫費用之出納,工役之巨細,皆韓君力也。”

宋季以降,代有重修,且愈修愈大,最盛時達七殿十三壇。1929年幾被火燒盡,現僅存正殿一座,其他殿均為新建。2001年獲批成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宮奉祀青帝(即東嶽大帝)、五嶽大帝、地藏王、十殿冥王、七娘夫人、織女、陳金李三夫人、痘疹娘娘、冥司百職,檀樾祠奉祀張汝錫。 (節選自泉州歷史網)

南嶽宮

南嶽宮原址位於泉州南門外溜石山崗上,後為方便信徒朝拜,遷於市區南嶽后街,即今民眾戲院東畔。

西嶽宮

西嶽宮,俗稱龍山寺,位於泉州新門街西段龍頭山南麓,占地面積五畝半。

明·天啟丁卯年(1627年)知府沈翹楚始建,初名“資壽寺”;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知府張無咎重修後易名為西嶽“龍山寺”。

這座古寺坐北朝南、雙殿迴廊式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左右。沿中軸線自北而南,配有正殿、拜亭、潮汐井、庭院、東西兩廊廡和天王殿。西嶽宮正殿重檐歇山式三進五開間建築,殿內神龕主祀西嶽順聖大帝塑像,兼祀三十六天罡之一、雷部玉府主事、昊天金闕大臣劉星君牌位,並且配祀文昌帝君牌位,神龕上額懸掛著知府張無咎“玄洞天”金字匾額;殿前拜亭頂棚彩繪六幅釋迦牟尼深山修行圖,道光進士陳慶鏞“貝葉生輝”匾額懸掛亭前;庭院西北側有口潮汐井,每晝夜漲落兩次,漲落時刻與海水潮汐相吻合。

在庭院東西兩側有六株古榕樹枝繁葉茂、榕隱蔽天,把西嶽正殿掩映在若隱若現之中;連線正殿與天王殿的東西兩廊廡塑有24行孝圖,浮雕顯得格外醒目。天王殿硬山式三開間建築,殿內塑有碩大無比的四大天王神像,形神俱備,令人頓生敬畏。殿內正上方“鎮國保民”的匾額出自乾隆甲戌(1754年)泉州府同知覺羅四明手書,寺前“龍山寺”匾額乃延陵坂頭村康熙進士吳茂華墨寶,整座宮廟保存了清代的建築風格,依山勢而北高南低,錯落有致、西領岳降、積蘊寶藏。

“龍光絢爛騰佳氣,山勢迥環護寺門”,明末宰相黃景?的題聯精確地刻畫了龍山寺的山陵地脈。道光進士曾維楨:“龍勢紆迥憑清拱紫,山容韶秀帶郭襟河”;晚清舉人曾振仲:“西望群山都成爽氣,岳宗太華長鎮仁祠”,祖孫二對聯更是生動地概括了西嶽龍山寺的內在宗教文化蘊涵。

西嶽龍山寺是泉州乃至閩南地帶近代僅存的全真教聖地,道、儒、佛三教在歷史文化古城如此完美地融為一體,300多年來,幾經滄桑,香火經久不衰。龍山寺供奉的神明成為民眾心目中平安生活的地方保護神,特別是劉星主秉公糾察,成為玉皇上帝近侍重臣的動人傳說更是家喻戶曉,受到民眾的崇敬和奉拜,劉星主香火分爐遠播於港、澳、台及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

據史書記載,西嶽龍山寺除配置有完整的寺廟規制外,還立有義學。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聲譽日隆,所創辦的義學成為晉江縣清代六所社會義學之首。龍山寺的敬文亭更別具民族文化內涵,與城北的白邽廟的敬字亭交相輝映,見之史冊。

解放後,龍山寺址征為國家糧庫。古寺南側暫簡易搭蓋,為信眾宗教活動提供臨時場所。計畫遷臨漳門外重建。

北嶽宮

北嶽宮位於泉州城北有北嶽之稱的清源山下山兜村,由於地處偏遠,香火幾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