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善

五善

五善指瘡瘍疾病預後較好的五種善證的表現。善證、順證,是人體感受病邪後而發生一系列的局部情況和全身症狀,此時人體盛實,氣血尚充。相當於瘍科疾病陽性瘡瘍的範疇,在治療中,根據病情,合理用藥,這樣的病情最易治癒,不易發生變證、危證,治療得法,病人很快痊癒,恢復健康,預後良好。

解讀

五善指瘡瘍疾病預後較好的五種善證的表現,往往與七惡並稱,為判斷瘡瘍預後的方法。五善瘡瘍患者為順證,易治易愈。

五善七惡學說是中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太平聖惠方》繼承歷代醫家的經驗。加以歸納總結,最早創立了五善七惡學說,《外科正宗》始創五善七惡配合五臟之說,所言善惡,與瘍科症狀吻合,條理清楚,易學易懂,至今臨床仍然套用。瘍科疾病,病情變化多端、了解、掌握五善七惡的要旨,對判斷疾病的善惡順逆,指導瘍科臨床,提供了可遵循的指標,為正確診治瘍科疾病,創造了條件。同時,善惡順逆的判定,要根據病人體質強弱,季節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局部及全身症狀的輕重,治療的正確與否,綜合分析,才能判斷正確。

中醫套用

1、關於五善的兩種分法

千餘年來,歷代醫家對五善七惡的記載,互有異向,但從總的情況來看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以《太平聖惠方》和元·齊德之《外料精義》為代表;一類是以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和清·吳謙《醫宗金鑒》為代表。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症狀是散在的,後者將五善七惡分別隸屬於五臟。現將這兩類關於五善的說法摘錄於下:

太平聖惠方五善: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膿色鮮而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語聲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

《外科正宗》五善:

心善:精神爽快,言語清亮,舌潤不渴,寢寐安寧。

肝善:身體輕便,不怒不驚,指甲紅潤,二便通利。

脾善:唇色滋潤,飲食知味,膿黃而稠,大便和調。

肺善:聲音響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勻,皮膚潤澤。

腎善:並無潮熱,口和齒潤,小便清長。夜寐安靜。

當代對瘡瘍順證的總結:

初起:由小漸大,瘡頂高突,掀紅疼痛,根腳不散。

已成:頂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膿易腐。

潰後:膿液稠厚黃白,色鮮不臭,腐肉易脫,腫消痛減。

收口:瘡面紅活鮮潤,新肉易生,瘡口易斂,感覺正常。

2、五善七惡的臨床運用

(1)醫生臨證,應該仔細辨別瘡瘍善惡,才能正確掌握瘡瘍的發展規律,判斷瘡瘍預後好壞,正確指導治療。

(2)所謂善證,即病邪在肌膚局部、病微而邪輕,沒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只要治療及時,養息護理適當,預後自佳。

(3)所謂惡證,即病邪傳里入髒,出現嚴重的全身症狀,多見於陰證、虛證,或有嚴重的併發症,故預後不良。但是若能仔細辨證,及時搶救治療,也多能化險為夷。

(4)不能刻舟求劍,要靈活套用。我們不僅要把全身症狀和瘡瘍局部症狀之“順逆吉凶”結合起來,綜合分析,而且還應將辨病與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更準確判斷疾病的預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