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此戒中,眾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準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只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雲︰眾學法中,唯除污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法,並同比丘,彼師不安,理不通也。’
關於七滅諍法,諸部尼戒本皆有,獨本書缺錄,智升所論誠是。
本書撰者之生平事跡不詳。《麗藏》作明徵、《聖語藏》〈貞元釋教錄〉中作明徹。若為明徹,則《續高僧傳》有傳。
文獻 一卷。梁·釋明徽撰。收在《卍正藏》第十九冊。內容系依佛陀什譯《彌沙塞五分律》及《彌沙塞五分比丘戒本》,而羅列八波羅夷法、十七僧伽婆屍沙法、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二一0波逸提法、八波羅提提舍尼法、一百眾學法,總計三七三戒,然缺七滅諍法。《開元釋教錄》卷六雲(大正55·538a)︰
‘檢此戒中,眾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準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只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雲︰眾學法中,唯除污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法,並同比丘,彼師不安,理不通也。’
關於七滅諍法,諸部尼戒本皆有,獨本書缺錄,智升所論誠是。
本書撰者之生平事跡不詳。《麗藏》作明徵、《聖語藏》〈貞元釋教錄〉中作明徹。若為明徹,則《續高僧傳》有傳。
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雛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門尼,俗稱尼姑。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中文名比丘尼別名尼姑...
詳細介紹 歷史故事 參考資料 中國首位三壇大戒為漢傳佛教出家僧人受戒儀式;依初壇、二壇與三壇正授,分別得到沙彌(尼)戒、具足戒、菩薩戒的戒體。
儀式簡介 相關內容比丘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
簡介 經書記載 第十一世 大戒 意義又名別解脫戒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戒,出家眾必依師受。別解脫戒命終即...
簡介 詳解又稱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彌沙塞律、五分律。劉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五百戒是佛學術語,指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數。出自《大愛道比丘尼經》。
、比丘尼戒,必須具足一切條件——即一定僧數(中國十人、邊地五人)、一定範圍...),包含10項戒條,故又稱為“十戒”。所謂具足戒,即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具體而言,該戒對於男性和女性而言有所差別: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傳戒 相關條目布薩。在布薩中,由上座長老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眾隨時遵守戒律...解脫、正順解脫、處處解脫、保得解脫。亦稱“戒本”,意為解脫煩惱的必由之路...。” 《五分律》卷十八載:“波羅提木叉者,以此戒防護諸根,增長善法,於諸善...
概述 附錄《摩訶僧祗部戒本》,以為持戒的準繩。又請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規則)創行受戒...入終南山潛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眾制止身口不作諸惡的“別解脫戒”;“作持”即“眾善...
傳戒簡史 經典判教 戒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