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中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指導委員會(1981~1987年)
始於1964年的越南戰爭,由於瘧原蟲對一些常用抗瘧藥已產生抗藥性,戰爭雙方死於惡性瘧的士兵,在數量上大大超過戰爭中的傷亡人數。當時的越南領導人為此向中國方面求援。為了援外、戰備緊急任務的需要,國家科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於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飯店召開了“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此後項目代號稱523任務),組織國家部委、軍隊直屬及10省、市、自治區和有關軍區的醫藥科研、醫療、教學、生產等單位,針對熱帶地區抗藥性惡性瘧疾嚴重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問題,開展防治藥物的研究。從此拉開了新中國抗瘧新藥研究的序幕。
五二三項目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工部、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和醫藥工業總公司共同組成“五二三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其下屬機構進行研究,立項名稱為“五二三項目”,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儘管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正常工作受到嚴重干擾,但是“五二三領導小組”仍然動員了全國六十餘個單位約五百名各種專業的科研人員,組成各個專業協作組,充分利用國內的儀器設備,形成一個多學科緊密聯繫、團結互助和工作有序的科研團隊。
“五二三項目” 的主要任務是“尋找用於預防和治療熱帶地區抗藥性惡性瘧的抗瘧新藥”。“全國五二三辦公室”建議從兩方面篩選新藥,一是化學合成新的抗瘧藥,一是從調查傳統的中藥和民間草藥常用的抗瘧藥著手,並分別成立了兩個協作組,“中醫中藥專業組”就是其中之一,試圖通過傳統中藥或民間草藥尋找符合要求的抗瘧新藥。
523任務是在一個特殊歷史條件下,由全國60多個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一個科研集體,在全國523領導小組統一的組織管理下共同執行的一項特殊的使命。同志們能參加這項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所關心的工作都感到無尚光榮。同時,援外、戰備的重任,成為激勵這支隊伍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強大動力。經過13年(1967~1980)艱苦奮戰,這支隊伍研製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瘧疾預防、治療、急救藥物,並取得其他科研成果100餘項,在圓滿完成此項任務中,從祖國醫藥寶庫中發掘出了新一代抗瘧藥----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支那抗美戰爭不斷升級,應越南領導人的要求,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指示有關部門要把解決熱帶地區部隊遭受瘧疾侵害,嚴重影響部隊戰鬥力,影響軍事行動的問題,作為一項緊急援外、戰備重要任務立項。青蒿素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由軍隊和地方的醫藥衛生科研、生產、醫療、教學等單位共同組成的一支大協作科研隊伍,在分工合作大力協同的組織模式下,在研製防治抗藥性惡性瘧疾的任務中誕生的。
為什麼一項防治瘧疾藥物的研究任務,受到如此重視並取得如此重大成績,其中詳情鮮為人知。
1、軍事行動的無形殺手
瘧疾是軍事行動的無形殺手。瘧疾對軍事行動的危害是歷來軍事家所關切的重要問題。隨著戰爭中軍隊的頻繁調動和人員大量的流動,無免疫力人群進入瘧疾流行區,或瘧疾病人進入非瘧疾流行區,都可引發瘧疾在軍隊和戰區居民中暴發流行,從而給軍事行動造成嚴重的後果。自古以來,中外戰爭史中,因瘧疾流行造成軍隊嚴重減員,導致軍事行動挫敗的慘痛教訓屢見不鮮。
我國古籍稱南方的惡性瘧疾為“瘴氣”。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有“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和“瘴氣密布,觸之即死”,使軍事行動受阻的描述。《資治通鑑》記述:唐代天寶13年(公元754年),侍御史劍南留後李宓領兵七萬,征伐南詔到太和城(現在的雲南省大理),將士十之七八死於瘧疾和飢餓,全軍覆沒,李宓被俘。後有白居易的驚世詩句“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為證。
在近代、現代戰爭中,由於瘧疾在軍隊中流行,造成嚴重減員的實例更是不勝枚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歐洲戰場交戰的各國軍隊,由於瘧疾而造成大量減員有數十萬人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1945年),雙方軍隊都為瘧疾所苦。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日兩國軍隊在熱帶地區作戰,都因瘧疾流行造成大量減員。其中著名的是1944年,日軍出兵印緬邊境,在因帕爾戰役尚未全面展開時,10萬軍隊就有6 萬餘人患瘧疾,不戰自潰。
我軍在解放大西南和駐守邊防的部隊也有類似實例。駐雲南邊境部隊1951年瘧疾年發病率253.55‰,後來由於採取了大規模的抗瘧措施,才迅速控制了瘧疾流行,鞏固了國防。1960年,駐雲南部隊在參加某次作戰行動中,發生瘧疾暴發流行,不少連隊失去戰鬥力,對執行任務造成極大影響。
1964年,美國出兵越南。越南人民開展了抗美救國戰爭。雙方都因瘧疾造成很大減員。
據當年有關資料記載,美軍因瘧疾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比戰傷減員高出4~5倍。1965年,駐越美軍的瘧疾年發病率高達50%。在越南波來古到高棉邊境地區的一次作戰行動中,瘧疾發病率為20%,在不到兩個月里,有的部隊瘧疾的感染率達到100%。據報導,1967~1970年4年間,侵越美軍因瘧疾減員80萬人,但實際上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美陸軍司令部預防醫學部主任就說過,在駐越美軍中,瘧疾的發病遠遠超過官方發表的數字。因此,美軍衛生署負責人稱,“瘧疾是令駐越美軍最感頭痛的頭號軍事醫學問題”。
同樣,越南北方進入南方的部隊,也遭受了瘧疾的嚴重影響。據當時的信息,在美軍轟炸與嚴密封鎖下,有的北方部隊進入南方戰場,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行軍,一個團的兵力到達南方戰場後,真正能投入戰鬥的只有兩個連的兵力。其餘指戰員因感染瘧疾送被送往後方治療。
由於印度支那半島地處熱帶,山嶽縱橫,叢林密布,雨水豐沛,氣候炎熱潮濕,蚊蟲四季滋生,野棲媒介複雜,惡性瘧疾終年流行,而且抗藥性十分嚴重。當年原有的一些抗瘧藥,如氯喹、乙胺嘧啶、氯胍、阿的平等效果很差;以腦型瘧疾為主的兇險型瘧疾死亡率很高,從而加重了瘧疾的防治難度。此時,是否擁有無抗藥性、高效、速效的瘧疾防治藥物,成為決定雙方戰鬥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軍為解決這一難題,專門成立瘧疾委員會,增加了瘧疾研究經費,組織了幾十個單位參加抗瘧研究任務,派華爾特里德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海軍預防醫學研究院等單位及軍內外有關專家,到越南戰場進行醫學、流行病學調查,開展防治藥物試驗,擔任預防和治療瘧疾的醫學顧問。美軍以華爾特里德陸軍研究院為中心,聯合英、法、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機構和歐洲的一些大藥廠,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開展了抗瘧疾新化學藥的研究,進行廣泛尋找新抗瘧藥的大量篩選工作,要求每年提供30種藥物進行臨床試驗。據有關資料報導,1972年美國華爾特里德陸軍研究院就己初篩了21.4萬種化合物。但是,他們最終並沒有找到理想的新抗瘧藥。據後來發表的資料表明,他們研究找到的是甲氟喹(Mefloquine),但該藥副作用大,而且療效遠不及我國在同期研製的防治新藥,更無法與我國發明的青蒿素相比。
越南方面,為了抗擊美國的侵略,解決軍隊受瘧疾困擾的問題,迫切希望中國能幫助他們儘快解決這一難題。我國國家領導人答應了這一請求。於是,一項援越抗美、研製防治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藥物的緊急任務悄然展開,組織全國性的醫藥科技力量,開展大協作,在另一條戰線上與美軍展開了比高低、比速度的較量。
2、應急防治方案先行啟動
研究提供瘧疾防治藥物,在當時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緊急援外、戰備任務。軍隊系統的軍事醫學科學院和第二軍醫大學,廣州、昆明和南京軍區所屬的軍事醫學研究所立即開展了研究工作。
本著緊急需要的要求,1966年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毒理藥理研究所的專家,根據有關資料分析,提出了一個應急的預防藥處方。該處方由乙胺嘧定和氨苯碸組成,7天服1次,後稱為防瘧1號片。經實驗室的抗瘧效果和毒性試驗後,由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派出科研人員任德利和田辛等同志,隨部隊實地進行預防效果的考查,收到滿意的預防效果。為了改進延長預防的時間,隨後又用周效磺胺代替氨苯碸,預防時間從1周延長到10天~2周,被稱之為防瘧2號片。1969年,第二軍醫大學和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等單位協作研製出預防時間更長的含有磷酸哌喹(前稱為磷酸喹哌)的防瘧3號片(每月服藥一次),也通過鑑定投入了使用。這三個應急預防複方藥品,初步解決了越南部隊的燃眉之急,解決了近期抗藥性惡性瘧的預防問題。但要從根本上解決抗藥性惡性瘧疾的防治還需繼續研製新結構類型防治藥物。
3、523任務全國大協作
何為523任務?1967年,國家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中,鑒於提供防治抗藥性惡性瘧疾藥物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只靠部隊的科研力量,在短期內完成這項科研任務難度很大。只有組織國內更多的科研力量,軍民大協作,才可能儘快更好地完成這一緊急援外戰備任務。因此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商請國家科委,會同國家衛生部、化工部、國防科委和中國科學院、醫藥工業總公司,組織所屬的科研、醫療、教學、製藥等單位,在統一計畫下分工合作,共同承擔此項研究任務。
針對熱區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起草了3年研究規劃草案,經過醞釀討論和領導部門審定,國家科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於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有關部委、軍隊總部直屬和有關省、市、區,軍區領導及所屬單位參加的全國協作會議,討論制定了三年研究規劃。會議情況向分管國防科研的聶榮臻副總理辦公室作了報告。由於這是一項援外戰備的緊急軍工項目,遂以5月23日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
按照緊急援外、戰備的要求,針對熱區惡性瘧抗藥性嚴重的特點,三年規劃從熱帶地區部隊行動的實際出發,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遠近結合、中西醫結合,以藥為主,重在創新,統一計畫,分工合作”為指針,組成了一支多部門、多地區、多學科、多專業、軍民合作,科技骨幹相對固定,有60多個單位五百餘人參加的抗瘧藥研究科技隊伍。研究規劃要求藥物研究要突出重點,解決惡性瘧抗藥性的問題;要中西醫結合,重視從祖國醫藥學寶庫中發掘新藥的方向;防治藥物要安全(毒副作用小)、三效(治療藥要高效、速效,預防藥要長效);劑型包裝要五防(防潮、防霉、防熱、防震、防光)、一輕(體積小、重量輕)、達到二便(攜帶、使用方便)的要求。
由於這是一項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關心的緊急援外戰備的特殊任務,雖然當時正值“文革”高潮,幾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處於停頓癱瘓狀態,但523會議的精神和各項研究任務,仍很快傳達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部門、各單位當即抽調技術骨幹組成各個專業研究隊伍。臨床研究協作組,隨即分赴瘧區現場,進行擴大預防藥複方的效果觀察;中醫藥協作組從查閱資料和民間調查入手,分赴廣東海南島、雲南邊疆和江浙等瘧疾流行地區,深入民間訪問,調查蒐集治療瘧疾的秘方、驗方,採集中草藥樣品,有的就地進行試用觀察;化學合成藥協作組也立即組織科技力量與藥廠結合,開展合成、篩選新藥的研究。
4、科學的組織管理模式
為了落實523任務規劃,加強領導,組成了全國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領導組(即全國523領導小組),由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國家衛生部、化工部、中國科學院等6個部門組成。國家科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為正副組長單位。領導小組辦事機構(即全國523辦公室)設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先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彭方復少將和祁開仁少將主管領導,由白冰秋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張劍方同志任副主任。全國523辦公室在領導小組領導下,負責研究規劃計畫的落實和地區間、單位間、專業之間分工合作的組織協調工作。
全國523領導小組(各部委)對523任務都高度重視,由主要領導分管。衛生部軍管會謝華副主任、錢信忠部長、黃樹則副部長、陳海峰局長,化工部的陶濤副部長、陳自新局長,國家科委武衡副主任、田野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張令彬、張汝光副部長等領導都先後分管523任務。各領導部門指定工作人員負責與523辦公室聯繫,負責本部門所屬單位任務的落實,及時解決部門間協作的問題。各領導部門先後指派的代表主要有姚樹椿、董從引(衛生部),劉潤、佘德一、楊淑愚(化工部),諸淑琴、王夢之、張冰如、叢眾、翁延年(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張逢春(國家醫藥工業總公司),劉寅生、劉計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總後勤部)等同志都給予辦公室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各部委所屬,各省、市、區屬,軍隊所屬單位,以駐地的北京、上海、廣州(含海南)、南京、昆明和四川、廣西等地區成立了地區523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各地區523領導小組由省、市、區和軍區的有關領導分別任正副組長;由省、市、區和軍隊抽調人員組成地區523辦公室,負責地區研究任務計畫的落實、各承擔任務單位間的組織協調和上下間日常工作的聯繫。
根據專業劃分、按專業任務成立了化學合成藥、中醫中藥、驅避劑、現場防治4個專業協作組,後來又陸續開展中醫針灸、兇險型瘧疾救治、瘧疾免疫、滅蚊藥械等專項研究的專業協作組。各專業協作組負責落實專業協作計畫、進行學術技術交流,協同辦公室成為523領導組的業務參謀和助手。
當時正在“文革”動亂的形勢下,由於523任務有強有力的領導,嚴密協作的組織,各部門、各地區,單位和專業之間,軍隊和地方之間大家團結一心,密切合作,不分彼此,設備互通有無,技術不搞封鎖,一方有困難,各方來相助,保證了523任務的順利完成。
5、大協作大豐收的成果
據統計,從1967~1980年,承擔523任務的各單位,研究完成了以青蒿素為突出代表的、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89項。其中,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獲國家部委、省市科學成果獎12項。在完成藥物臨床研究中,為農村治療、搶救瘧疾病人和其他病人數十萬例。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防瘧1號片、防瘧2號片和防瘧3號片大量援外。上海第二、第十一、第十四製藥廠在研製加工試驗樣品和生產援外瘧疾防治藥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全力保證援外任務的完成,生產援外抗瘧藥達百餘噸;雲南省藥物所、昆明製藥廠、廣西芳香廠、海南製藥廠、四川省中藥所和重慶製藥八廠等單位,為部隊戰備生產提供了數百公斤青蒿素。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523任務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各單位申報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有20多項。523任務所產生的科研成果在援外的同時,也為我國瘧疾的防治工作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實施523任務10多年的研究過程中,化學合成藥在預防藥、治療藥、根治藥、急救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研究單位共設計合成了1萬多個化合物,廣篩了4萬多個化學樣品,初篩有效的近1000個,其中有38個經過了臨床前藥理毒理的研究,有29個經批准進行了臨床試驗,有14個藥物通過了專業鑑定並推廣使用。它們是:防瘧片1號片、防瘧片2號片、防瘧片3號片、哌喹(原稱喹哌)片、磷酸咯萘啶、磷酸咯啶、注射用磷酸咯啶、治瘧寧、羥基哌喹、常咯啉、腦瘧佳、硝喹、磷酸羥基哌喹,以及包衣材料二乙胺基醋酸纖維素。其中由523任務主要研究單位之一的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合成研製的新抗瘧藥磷酸咯萘啶與青蒿琥酯組成複方,近期由韓國Shin Pong製藥企業將其進行開發,獲得了由比爾﹒蓋茨資助的全球瘧疾風險基金(MMV)的開發資助。
由523任務研究基礎延續下來,後來又陸續完成的創新技術成果獲得的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事例不是個別的,如本芴醇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磷酸萘酚喹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蒿甲醚、青蒿琥酯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青蒿素的推廣套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它獲得部級和各省市區的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的,更不是少數。
為解決瘧疾傳染媒介的防制問題,驅蚊、滅蚊專業協作組完成的驅蚊和滅蚊藥、械,經鑑定的有:從植物檸檬桉和植物廣西黃皮提取的對-孟烷二醇類和化學防蚊藥癸酸、乙醯氧基別二氫葛縷酮,二聚合劑防蚊網等各種殺滅蚊蟲的藥物、器材,以及各種類型超低容量噴霧器。這些成果解決了我國南、北方部隊在野外防蚊問題。有些成為後來市場生產銷售的防蚊藥水、滅蚊藥械等商品。車載超低容量噴霧器安置於飛機,用於唐山大地震震後消毒、滅害,預防疫病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523任務研製的滅蚊藥械產品,尤其是超低容量噴霧裝置(器具)和殺蟲藥,現已廣泛套用於農、林業和衛生防疫和滅除蟲害等方面,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23項目中,兇險型瘧疾救治的研究,對腦型等兇險瘧疾的臨床救治,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至1980年共收治275例,治癒率達到93%。而同期國外的腦型瘧病死率高達20~30%。對惡性瘧原蟲的發育規律與臨床症狀的關係,以及在診斷腦型瘧中以皮內血片法代替骨髓塗片的診斷方法,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被收編入WHO專家編著的《瘧疾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教科書。
瘧疾免疫、傳染媒介的研究也有重要進展。為開展瘧疾防治藥物的研究,在當時我國被國外封鎖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建立了與實驗研究相配套的實驗動物模型和一系列的技術方法。
在開展中醫中藥防治瘧疾的研究中,採集普篩了大量的中藥方劑和中草藥樣品,發現一批有較好抗瘧效果的苗頭,有幾種己分離了單體,測定了化學結構。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研究成功了舉世公認的新藥--- 青蒿素
相關詞條
-
劉發久
五二三廠計算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計算機系主任。主持研究與開發大型MIS項目,獲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和大連市政府優秀軟體獎。 主持研究與開發大型機械CAD項目,獲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級...
-
青蒿[菊科蒿屬植物]
評說就不得而知了。當年“5.23”工程的盛況可窺一斑。“根據全國“五二三”項目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雲南省於1971年成立了“昆明五二三領導小組...
植物學史 形態特徵 主要變種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
宜賓市五糧液產業園區
、環球集團、五二三車間和六萬噸醬酒庫,用地規模約162公頃。其餘未建設用地絕大部分屬於十萬噸商品酒技改擴能項目用地。紅壩路南側有已建居住用地面積...發展的主要區域,包括已建的環球、普什、五二三和即將開工建設的十萬噸商品酒...
基本介紹 發展趨勢 功能分布 配套設施 -
蒿子
植物形態蒿子氣香特異,味微苦;莖基部及下部的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被短微毛;上部...
植物形態 化學成分 藥物動力 藥理作用 醫學考證 -
瞿逢伊
項目送往印度發表,這在當時國內並不開放的情況下少有先例。他在海南採集...的“五二三”講話,全國許多研究單位成立了“五二三”研究機構。那時正值...
簡歷 生平簡介 技術成就 主要論著 -
遼寧天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資格15人;項目數據分析師26人;舊機動車鑑定估價師4人...股份有限公司、瀋陽洲際酒店、瀋陽假日酒店、大連五二三工廠、本溪泉山煤礦...、東西快速幹道項目後評估、北陵公園、渾河公園、一宮二陵周邊建築拆遷...
-
陳鐵新
人物履歷1962.09——1969.08,大連市國營五二三廠子弟國小...,被告人陳鐵新利用其擔任中共朝陽市委書記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在企業發展、項目...上的便利,為他人在企業發展、項目建設、融資貸款、職務晉升等事項上提供幫助...
人物履歷 人物事件 -
海北路國小
學校簡介現有教職工33人,在校學生358人,12個教學班。占地面積13450㎡,建築面積5254㎡。實驗室配備齊全。學校的辦學特色是“新海北,我能行!”,特色項目有寫字、門球等。門球項目在近幾年來參加大連市比賽中均...
學校簡介 公交線路 -
《木刻畫》
概述 亦稱“木版”或“木刻版畫”。版畫的一種。屬於凸版。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類型刀具,根據畫稿進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
概述 傳說 起源 歷史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