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價差的影響因素
Sun,Sundaresan和Wang(1993)考察互換交易方信用度對互換價格和買賣價差的影響。他們發現信用級別高的互換交易方報出的互換價格要高於信用級別低的交易對手。他們運用利率互換的日交易數據,對利率互換市場進行實際分析。他們發現互換的期限對互換利率與國庫券收益的價差有顯著的影響,故互換的期限是決定互換價差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還發現,互換交易商的對互換的買賣價差(bid-offer spreads)對互換交易商本身的信用級別非常敏感。一個具有A級信用級別的公司的買賣的互換利率區間被包括(are bracketed)在AAA級信用級別的買賣互換利率區間中(即在實數軸上,A級信用級別的公司的買賣範圍比AAA級小,是AAA級買賣範圍的一個子集)。
他們同樣實證了公司債券的收益率比互換利率要高得多。如果互換交易商的信用級別比較低,那么,互換的買價偏離公司債券的收益率要比互換的賣價的程度要高。
Minton(1997)以不可贖回的公司債券和歐洲美元期貨複製的資產組合為基礎數據在互換定價模型中進行了實證分析。由於利率互換可以視為短期限的遠期契約的資產組合,而遠期的價格在理論上是與期貨價格一致的。她考查了OTC利率互換利率與由期貨市場上導出的利率互換利率之間的關係。同時,用一些代理變數作為違約風險變數。在她的回歸方程中,發現違約風險變數顯著地決定著OTC利率互換利率與由期貨市場上導出的利率互換利率的差值。這與傳統的理論是相符的,即期貨市場並存在一種盯市(marketed-to-market)的機制,從而並不存相對應的違約的風險,但是OTC金融產品就有相應的風險。
Brown,Harlow和Smith(1994)試圖解釋互換價差的波動性。他們發現短期限的互換與長期限的互換相比存在顯著的差別,並且在1985到1991年,互換的定價動態地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