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寬

于思寬

于思寬,男,山東榮成人,1938年出生,榮成和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榮成市虎山鎮金曲家村黨支部書記,榮成市首屆道德模範,威海市勞動模範。1998年,于思寬退休後,創辦和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實現二次創業。2003年回到老家金曲家村兼任黨支部書記,並無償拿出1200多萬元,組織實施整村改造工程,將金曲家村由一個“空殼村”變成一個安居樂業、民富風正的和諧新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于思寬 于思寬

于思寬,男,山東榮成人,1938年出生,榮成和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榮成市虎山鎮金曲家村黨支部書記,榮成市首屆道德模範,威海市勞動模範。 曾任好當家集團前身——榮成市邱家漁業公司船長、公司黨支部副書記、黨委副書記。1998年底退休。

人物事跡

1998年,于思寬退休後,創辦和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實現了二次創業。2003年回到老家金曲家村兼任黨支部書記,並無償拿出1200多萬元,組織實施了整村改造工程,將金曲家村由一個“空殼村”,變成一個安居樂業、民富風正的和諧新村。他的所作所為,踐行了共產黨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境界,展現了一名民營企業家知恩圖報、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安居致富”工程

于思寬 于思寬

金曲家村是一個只有150戶人家的小村莊,一直以來,村民們靠著不足500畝的山脊薄地維持生計。2003年底,在村老黨支部書記的邀請下,一心想為村民辦實事的于思寬當選為金曲家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為改變村里落後的面貌,于思寬投入80多萬元對村東頭髒亂已久的小河進行治理,把原先雜亂不堪的小河改造成風景優美的攔河壩。2006年底,于思寬決定拿出個人經營企業所得1000萬元,用三年時間,讓全村人家家住新房,過上好日子。于思寬說:“個人富了不算什麼,我不能忘了村裡的老少爺們。”

金曲家村新貌 金曲家村新貌

于思寬的“安居致富”工程,就是拿著自己的錢給村民蓋新房子。他最初的想法是異地搬遷、集中建居住樓,即由他出資集中建設新的居住樓,在村內居住的村民房子無論新舊都可以用一套舊房置換一套新房,新房由村民無償使用,農戶無需額外付款。為了讓村民滿意,他先在村東頭建成兩幢樣品房,請村民們提意見。村民不滿意,他便將房子拆除改造重建,直到村民滿意為止。于思寬的真誠感動了每一位村民,最後,村民一致同意原地拆遷,在舊址上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統一標準,建設四合院式農民新居。眼下的金曲家村,新舊對比一目了然:村東是新建的民房區,紅瓦黃牆,高大的房屋錯落有致,所有新居都是傳統敞院式建築風格,明灰抹牆、水泥地面鋪設一新,小倉庫、衛生間整齊配套,鍋台、火炕,鋁合金門窗應有盡有,房屋內自來水、電、電視、電話一應俱全。目前,已經有42戶村民正式搬入了新居。而村南邊,昔日的舊磚房顯得格外矮小。7月7日,榮成市金曲家村81歲的梁玉澤老太太看著自己剛搬進來的三間新房,哽咽著說:“老於的恩,我們報答不完啊。”于思寬告訴記者,今年還將有50戶村民搬入新居,到2010年底,全村150戶人家將全部住進新房。

動人事跡始末

威海市委開展向于思寬學習活動的決定 威海市委開展向于思寬學習活動的決定

曾是“船老大”的于思寬,古稀之年乾出一件大事:從一漁業公司退休十年後,他主動擔任窮山村金曲家村的黨支部書記,拿出自己大半生闖蕩大海和經營企業的800多萬元,無償為金曲家村父老蓋新房。今年夏天,42戶村民已歡天喜地搬入新屋。“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給老百姓蓋房,他圖什麼?”面對不解,于思寬身板挺直:“我72歲了,兒女爭氣,不圖啥名利。我把餘生交給窮山溝,就想把‘兔子不拉屎’的金曲家變成富足和樂的‘金窩窩’。”“窮村變樣不能光靠政府投入,我願做新農村建設的鋪路石!”

由榮成市虎山鎮駐地往西南三公里,山窩裡便是金曲家村。村中路北,挺立著一排排紅瓦黃牆的嶄新房屋,房前屋後,種滿鮮花綠樹。而三年前,金曲家村一片破落:全村145戶,守著不足500畝山脊薄地過活。村邊小河上布滿垃圾,甚至漂著死豬。到處是石牆草房,多數人家房子漏雨。73歲的唐秀華和老伴住在村東河套邊,一到雨天,老兩口就成宿不敢睡,怕房子會被沖塌。這個村落,是生養于思寬的家鄉。

村裡的窮困,讓退休後思戀故土、經常回村看看的于思寬心緒難平。當于思寬來到于思本家,看到3間小草房的木窗已爛得打不開,門破得倒在地上,他紅了眼圈:“老哥,你這日子太苦了!”2003年底,于思寬和乾企業的兒子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對話。“我們過好了,可鄉親們還是窮樣子,我心裡不好受。不能光指著政府投入,我們也該為村里建設出把力,我願做新農村建設的一塊鋪路石!”兒子代表四個子女表態:“爹,你乾的是大事、好事,我們支持!我們不用你操心,你要保重身體啊。”其時,于思寬已接手一家冷藏廠。他給企業起名為和信食品有限公司。他說,“和信”掙的錢要花在金曲家村。于思寬的想法和榮成市、虎山鎮領導請能人帶頭改變窮村面貌的思路不謀而合。各級領導明確表示:大力支持!2003年底,于思寬的和信公司兼併金曲家村,于思寬任黨支部書記。帶著濃濃鄉情,于思寬對金曲家展開環境整治。

威海公路系統學習于思寬報告會 威海公路系統學習于思寬報告會

頭一件事:鋪路治水。他投入80多萬元,清淤築壩,岸邊栽上4000多棵速生楊,昔日逢大雨就泛濫的小河變成小流域治理的樣板,還拓出50多畝良田。兩條3公里的進村泥路變成了平整寬敞的水泥路。 于思寬要做的第二件事引發波瀾。2006年,于思寬提出:為徹底改變金曲家人的居住環境,由他出錢,實施“安居工程”:原來質量好的房子更換門窗,老房、危房一律拆掉舊屋蓋新房。精明人很快算出了賬:這一工程少說需要1000萬元。“拿那么多自己的錢出來為別人蓋房?他圖什麼?”“萬一房子蓋到一半他沒錢了怎么辦?”…… 風聲在小山村里飛揚。于思寬沒時間理會這些。在兩委班子通過村居改造決定後,他馬上召集全體金曲家人討論,並聘請山東規劃院專家進行規劃。他原計畫為大家建設集中居住的樓房。但村民認為住樓房不方便,按村民的意願,最後決定原地拆遷,建敞院式平房。很快,兩棟樣板房出來了:衛生間整齊配套,廚房敞亮乾淨。可是,村民不買賬:一輩子在正門燒火做飯,改到偏門不習慣。“按大家的意見改!讓大家滿意!”于思寬要求施工方修改新房布局。房子開始施工了,有6戶村民突然反悔了,施工面臨停止!在逐戶了解村民擔憂後,于思寬掏了心窩子:“這大半輩子我掙了些錢,兒女都爭氣,不用我管。我就想讓金曲家變個樣,這事我頭拱地也要乾好!”當年,日本“餃子事件”讓于思寬的企業失掉不少訂單。建房資金緊張,他取出積蓄,發動全家人幫忙,新房順利建設。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于思寬天天四五點鐘起床,靠在工地上。每間房用什麼材料、多少人力,他都裝在心裡。一年後,第一批42戶村民住上了新房,房前屋後種上了百日紅等花草。第二批住房加緊施工。81歲的老黨員梁玉澤是第一個搬進新房的人。唐秀華和老伴也住到結實舒適的新房裡,再也不擔心房子被沖塌了。新居里,老人們淚落雙行。今年4月,住上新房的村民於清,終於將兒媳娶回了家。此前,於清的兒子談了兩個女友,都因為家裡房子破———“吹了”。婚宴上,於清給於思寬敬酒:“於書記,你是我們全村人的大恩人哪!”于思寬計畫,到2010年,金曲家人都搬入改造或新建的住房。

“用市場化思路發展金曲家,我一定要讓鄉親們富裕起來!”村民住上新房,髒亂的金曲家變成秀美模樣。于思寬說,這才剛開始。改變金曲家,“要用市場化思路發展金曲家,讓鄉親們富裕起來!”多年經營企業,于思寬熟諳市場的魅力。金曲家村東,豎著兩塊大牌子,一塊是榮成市有機食品蔬菜生產基地,一塊是榮成市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示範基地。這是于思寬引領金曲家的兩大發展方向。于思寬首先讓土地“生金”。經全體村民同意,他將全村300多畝土地集中經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隨後,于思寬投資120萬元建起大型養豬場,投資20萬元建了大型養鴨場,投資30萬元建起新式麵粉廠。這些企業,讓150多村民成了工人。今年3月,經過檢測,金曲家的大棚蔬菜達到無公害標準。煙臺龍大集團向金曲家伸出橄欖枝,有意和他們長期合作。此前,金曲家村的蔬菜已遠銷到日本等國。于思寬這樣描繪金曲家的經濟鏈:集中管理的土地種植無公害蔬菜,提供給知名食品企業,並出口換外匯;豬、鴨輸送到加工企業,養殖場糞便作有機肥料,糧食就地加工,供給村民和企業,如此良性循環。

目前,于思寬密切關注著長會口大橋的走向。他說,金曲家山好水好,長會口大橋如穿村而過,必將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可打造成國際化生態旅遊區。“我們要掙旅遊錢,讓金曲家的農產品走向全世界。”他很自信。“我要盡我所能,讓金曲家人過得越來越樂和!”從當書記起,于思寬就常對幹部說:“集體經濟好了,我們要讓大夥生活沒愁難,精神更樂和!”于思寬注重決策公開透明。大事都要同兩委班子討論,公開徵求意見。光是建房就在徵求民意中推翻了異地搬遷、集中建居住樓等方案。解大夥後顧之憂,他措施實。村里企業、和信公司的大門向村里人敞開,有能力的村民都能就業。村民唐國禮和妻子現在都是職工,兩人月收入近4000元。村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于思寬出錢為大家辦理新農合,辦養老保險。7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領到35斤麵粉和80元生活費。于思寬的心連著每個鄉親。7月里雨多,每個雨夜,村幹部於文安都會接到于思寬的電話:“快去看看沒搬家的老人家漏沒漏雨,地里積沒積水……”于思寬願和村民拉家常。得知20多個孩子上學不方便,于思寬特意購置班車免費接送孩子。81歲的于思福長年臥病在床,于思寬頻村幹部常去照看老人吃喝。這個夏天,金曲家村民活動室開建,村東社區廣場、戲台、文體廣場規劃完畢。于思寬給婦女主任提要求:“帶著大夥跳舞、唱戲,和城裡人比著樂!”現在村里人晚上放下飯碗,就湊堆唱跳、健身。72歲的于思寬深知自己終有乾不動的一天。他要求年輕人快進步、比他強。“一代代努力,金曲家人的日子一定越來越好!”

人物故事

童年

于思寬 于思寬

在榮成市虎山鎮駐地西南3公里的山窩裡,有一個叫金曲家的小村。于思寬就生在這裡,長在這裡。1944年,于思寬7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拉扯著他們4個孩子,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于思寬作為長子,那份悲悽的記憶更是刻骨銘心。童年的苦難塵封在他記憶的深處,不願打開卻時常浮現在他眼前,回憶起往事,他說的最多的就是:“那時候我沒被餓死,多虧了鄉親們的接濟,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沒有金曲家村的父老鄉親,就沒有我于思寬。”

家庭的不幸,人生的苦難,沒有把他壓垮,卻賦予了他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同命運奮力抗爭的雄心。家庭的困頓,讓他斷斷續續地只上了2年學。20多歲時,于思寬當上了村裡的小隊會計,他的領導才能漸露頭角,成了村里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作為長子,他要扛起養家餬口的責任,現實的生活讓他選擇了下海打魚這種風險大收入多的職業。為了生計,他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金曲家村,這一離開,就是四五十年。

辦廠

1998年底,于思寬從邱家漁業公司黨委副書記的位置上退休了。他就住在好當家集團住宅區里。3層小樓,一方小院,可以養花種草,可以侍弄菜園,有積蓄,有退休金,4個孩子都成家立業。在一般人看來,那簡直就是神仙過的日子,想去哪就去哪,想怎么花錢就怎么花錢,沒事打打撲克、下下棋,只要安心養老就行了。兒女們也都這樣開導他。于思寬也努力適應著新的生活,嘗試著到老年人多的地方聊天,打撲克,打麻將。可時間一長就覺得受不了了,什麼事也沒幹,反倒覺得腰酸腿疼,頭昏眼花,忙碌了大半輩子,他反而受不了無所事事的清閒,總覺得該乾點什麼。

正在於思寬琢磨著想乾點事的時候,1999年,黃山鎮黨委的領導登門拜訪,請他出山,挽救快要倒閉的黃山鎮冷藏廠。這是怎樣的一個冷藏廠啊!工廠處在離鎮駐地6公里遠的偏僻小村,只有一條狹窄的泥路與外界相通。40多間廠房,能拿的都讓人偷走了,庫房連門窗都沒有了,只剩下一片破瓦殘垣,一年換了幾任廠長都沒幹好。面對這樣一個亂攤子,周圍的人都勸于思寬不要乾,就連當企業家的兒子也勸他不要出來。因為兒女都知道他的性格:要么不乾,要乾他就會全身心投入,堅決乾好。但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家裡條件這么好,沒必要去吃這個苦、遭那個罪。可是於書記非常堅決地對子女們說:“一個人如果身體病了,可以醫治,還能參加工作,但如果上進心沒有了,什麼事也不想乾,活著還有么意思?人不管多大歲數,能幹點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深思熟慮之後,他接受這個倒閉的企業。憑著自己的信譽和口碑,向朋友借錢,向銀行貸款,想方設法籌措了幾十萬資金,將冷藏廠買了下來。

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等領導在金曲家村視察 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等領導在金曲家村視察

創業難,人過60再創業就更難。面對百廢待興、缺兵少將的局面,他一個老人頂幾個青年乾,為了早點見效益,他把原來的廠房推倒重建,邊建設邊生產,全天候蹲在車間裡,抓生產,抓質量。漁船半夜進港他半夜組織人裝卸,訂單傳真半夜接手,他半夜安排生產;為節約開支,他外出談業務經常擠公共汽車,晚上甚至住過澡堂子。在經營中他堅持信譽至上,和諧經營,善待員工,通過出口貿易,終於使小廠煥發了生機,像不斷加速滾動的雪球,越來越大,發展成為現在的綜合性水產食品加工企業——榮成市和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經過六年的艱苦打拚,到2005年時,公司資產已達2000萬元,每年上繳利稅113萬元。周邊的村莊也從中得到了實惠,村路得到了硬化,1000多個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公司有了工作崗位和穩定的收入。

鄉情

于思寬的家離金曲家村不太遠,退休前回村看望老母親時,每次都因為工作忙,來去匆匆。現在退休了,自己辦的企業也走上了正軌,三四里地的路程,半個鐘頭的時間,他沒有事就“常回家看看”,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啊!

家鄉是塊大磁鐵,沒過幾天,他就被“吸得”走溜了腿,一天不去心裡就空落落的。有時,老夥計遞個馬扎,十個八個老人在牆邊一坐,天南海北,園裡場上,一聊就是大半天,小時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聊完了就在村里四處看看,看遍大街小巷,走遍溝溝坎坎。可是越看他心裡就越不是滋味:村里太窮了!村容村貌基本上還是老樣子。沒有村辦企業,沒有個體經營,甚至沒有一塊果園,村民們就靠著這500畝山崗薄地維持生計,村幹部連續5年發不上工資。兒時的夥伴于思本家的木窗爛得打不開了,門破得倒在地上。

越看于思寬心裡越不平靜。自己辦企業成了千萬富翁,可是家鄉還是這樣貧窮。他忘不了童年時吃的百家飯、穿的百家衣,忘不了鄉親們的幫助培養。鄉親們生活貧困的一幕幕,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心!自己富了,難道不應該為鄉親們做點什麼?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想把錢拿出來幫助鄉親們,可又怕孩子們不願意,雖然他們現在都衣食不愁,若是再把自己多年積攢的財產都留給子女,那肯定是錦上添花、多多益善。但錢多就一定好嗎?自己吃穿能用多少,把錢花在正經事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幫助鄉親改變村裡的面貌,把自己後半輩子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他熱戀的這片故土上,回報給養育他的金曲家村。

解囊

于思寬:讓所有村民都住上新房 于思寬:讓所有村民都住上新房

主意已決,于思寬就和當企業家的兒子商量,兒子代表4個子女表態,“爹,建設新農村,幫助鄉親們,您乾的是大事、好事,只要您想乾,身體沒問題,我們全力以赴支持!有困難我們幫。”

于思寬又把他的想法告訴了鎮領導,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12月,于思寬的黨組織關係轉到了金曲家村,並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于思寬頻領村兩委一班人,首先從改變村容村貌做起。金曲家村有一條經村而過的小河又髒又亂,一下大雨就泛濫,淹沒農田,毀壞莊稼,過河的村路也為之癱瘓。他投入80萬元,清河道,建河壩,並在岸邊栽上4000多棵速生楊,使以前的那條雨天讓人愁、旱天迎風臭的小河變成了村裡的休閒景點,還拓出了50多畝良田。

第二件事是改善村民出行環境。金曲家村以前是邱家、黃山兩個鎮的結合部。一條3公里長的泥路又彎又窄、坑坑窪窪,人們出行很不方便。他拿出100萬元,將這條路改直加寬並用水泥硬化。

于思寬認為,治河、修路只是“輸血”,為的是提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為的是解燃眉之急;上項目,為村子 “造血”才是讓村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于思寬立足本村資源,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投資120萬元建起存欄量1000頭的大型養豬場,採用生態養豬法,肥豬出欄率大大提高;投資40萬元在水庫邊建起了養鴨場,實行鴨魚混養;投資30萬元建起了麵粉廠,為村里150多人提供了工作崗位;將全村300多畝土地集中經營,建蔬菜大棚,種植無公害蔬菜,提供給食品加工企業,出口換外匯;豬、鴨輸送到加工廠,作原料;養殖場糞便及廢棄物用於生產沼氣,沼液沼渣用於生產有機蔬菜和無公害水果,糧食就地加工,供給村民和企業,如此良性循環,讓土地“生金”,讓村民“發財”。

邊幹這些事,于思寬邊醞釀著一個更為大膽,出乎村里人意料的想法:拆掉舊房子,免費給全村鄉親蓋新房!2006年春節剛過,于思寬就把大夥召集在一起 ,說出了他醞釀很久的想法,讓于思寬意料不到的是,想法提出來以後,稱讚的聲音沒有聽到,各種懷疑和非議的聲音卻是鋪天蓋地。

“就像天上掉餡餅,有這么好的事嗎?人兒還有信的!”

“140戶,得花上千萬,于思寬真的能花這么多錢?要是房子拆了,沒有錢蓋怎么辦?”

“于思寬這么弄,是不是另有所圖?”

“于思寬說是要幫助金曲家村,不如把這1000多萬分了,他也不用操心受累,咱老少爺們兒誰不記著他的好?”

想不到乾一件好事這樣難!于思寬心裡有數,錢是不可能分的,他要用它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要用它實現自己的心愿。

他又把大夥召集起來,與鄉親們掏了兩個多小時的心窩子: “我都快70歲了,孩子都還爭氣,我圖的什麼名和利,我只是想幫助村里乾點事,讓大夥生活富裕點。如果把這1000萬分了,你們肯定說我是個好老頭,可是,錢到手,肉到口,錢總有花了的時候,可咱金曲家村還是破,還是窮,我們的將來,我們的子孫怎么辦?”

他的人品,他的真誠,感動了鄉親們。

蓋樓房還是住平房?于思寬打算建樓房,但村民多數願意住平房。他尊重民眾的意願,聘請山東規劃院專家進行規劃,建傳統的獨門獨院平房,在舊址上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統一標準,拆舊蓋新。大規模的舊村改造開始了。可是,正在大拆大建、需要大量資金的節骨眼上,恰好日本發生中國企業出口不安全食品事件,對國內食品加工企業造成巨大衝擊。他的企業失掉不少訂單,生產資金驟然緊張,建房資金告急!怎么辦?對鄉親們承諾好的事堅決要辦到底。於書記發動全家人幫忙,讓兒女們拆藉資金,保證了企業正常運轉,新房還照常施工。

于思寬有錢,但他的錢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掙來的,是一分一分打拚出來的,他大帳算得精細,小帳也毫不含糊。為把錢花在刀刃上,打地基用拆舊房的石料,沙子從村中河裡撈取,工匠、小工,甚至村民們都領教了他的“摳”:每天五點多鐘,天還沒有大亮,他就來到工地上,東走走西逛逛,發現拆舊房沒把大石頭撿出來,牆底下有沒收拾乾淨的沙子灰,負責施工的輕則批評,重則受罰。有時他在工地上能蹲上大半天,看著工匠幹活,不經意間,每間房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施工進度,他都了如指掌。工匠們說,“於書記‘太摳了’,給他幹活,稍不留心就得賠著乾,他能把活兒算到骨子裡。”

金曲家村西高東低,低洼處,下大雨經常積水,民眾把意見提出來後,他拍板把村東新建房的地基墊高,回填土60萬方,僅這一項就增加費用30萬元。對這額外增加的30萬,他毫不遲疑。他就是這樣,為老百姓的事出手很“寬”。

一年後,第一批42棟新房竣工,全部是明灰抹牆、水泥地面,小倉庫、衛生間整齊配套,鍋台、火炕、鋁合金門窗一應俱全。自來水和電力設備免費安裝,電視、電話線路搬遷費由村集體支付,每戶的外牆也由集體負責統一粉刷,村民們卷著鋪蓋就可以進去住了。現在,全村已有89戶村民搬進新居,餘下的也將在本月底交付使用。同時,村里已建成社區辦公樓和村民活動室。村東社區廣場、村民戲台、文體廣場目前正在按計畫抓緊施工,確保年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展望

威海市委副書記邊祥慧在金曲家村視察 威海市委副書記邊祥慧在金曲家村視察

村民想到的,于思寬為他們做到了,村民不敢想的,他也要盡力為村民想到做到。年輕人進企業,企業給交保險,村裡的中老年人沒有保障,又成了于思寬的一塊心病,萬一有一天企業效益不好,萬一自己有病了,村民們怎么辦?于思寬越想心裡越不安,下一步的工作是給村民們買保險,讓他們也能像城裡退休的那樣,定期領取生活費。這,估計又要花去他100萬元。

現在, 60周歲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免費領取35斤麵粉和60元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全部由集體支付。逢年過節,村民們全都享受企業職工待遇,有魚、肉、大米等福利,民眾的生活有了質的提高。

2008年10月,于思寬的5名日本客戶來洽談業務,得知他還擔任著金曲家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執意要到村里看一看。他們目睹著村裡的變化,聽著村民的講述,都伸出了大拇指,感嘆道,“從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以後最大的發展希望在農村!”

大的投入,帶來大的變化,今年,全村百姓都要搬進新居,他們還準備繼續投入,花100萬,建一座大型沼氣池,讓村民全部免費用上清潔能源。

短短5年,金曲家村在於思寬的帶領下,人們的錢袋子鼓了,米袋子滿了,身上的油漬少了,臉上的笑容多了,生活的精氣神足了。

“我是全村老百姓的兒子,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黨員,回報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帶領鄉親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

“我做這點事,不值得說,我就想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多回報社會,多支持新農村建設”。

“各級領導支持我,又有好政策,我一定把老百姓的事辦好,要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說社會主義好”。

這就是于思寬的情懷!

領導批示

威海市常務副市長趙熙殿等在金曲家村視察 威海市常務副市長趙熙殿等在金曲家村視察

200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同志在新華通訊社《國內動態清樣》(第4439期)上批示:

于思寬頻頭致富、帶領大家致富,又幫助致富有困難的民眾共同致富,是新時代村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

2009年11月22日,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同志批示:

請省委組織部進一步總結于思寬同志的先進事跡,加強宣傳教育,推動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落實好源潮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

2009年11月5日,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同志在新華通訊社《國內動態清樣》(第4439期)上批示:

于思寬的事跡應予宣傳。

2009年11月6日,山東省副省長郭兆信同志批示:

請威海市主動與省委宣傳部門聯繫,進一步收集其先進事跡,按大明省長要求,搞好宣傳。

2009年8月3日,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同志在《威海日報》上批示:

于思寬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讀了之後深受教育。于思寬同志年過七旬,生活安逸,兒女事業有成。但一個老共產黨員在享樂和奮鬥之間,選擇了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繼續開拓奮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傾其平生積蓄,為改善農村面貌、讓廣大村民過上小康生活而不懈努力,可敬可佩。望宣傳部門、主流媒體實事求是地深度挖掘,廣泛宣傳,樹立榜樣,激勵全市在加快新農村建設、讓農民民眾過上幸福生活的進程中,湧現出更多於思寬式的農村黨支部書記。

2009年11月15日,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同志批示:

請在第三批活動媒體報導中,把李部長的批示作為動力、方向,進一步掀起學習于思寬同志的新高潮。

2009年11月23日,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同志批示:

請認真落實好姜書記批示,紮實開展好學習于思寬的活動,不但農村基層幹部學習,機關、企業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學習于思寬同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009年12月8日,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同志在市委組織部《關於在全體特派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習踐行於思寬精神,爭當優秀聯繫企業特派員”活動的通知》上批示:

這一活動開展得很好!以于思寬精神、于思寬作風為企業發展服好務,促進我市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真正做到企業需要時無時不在,企業不需要時無影無蹤,只幫忙,不添亂。

社會反響

學習于思寬先進事跡座談會 學習于思寬先進事跡座談會

連日來,榮成市掀起學習于思寬精神的熱潮。榮成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文海說,于思寬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充分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致富思源、回報故土的博大情懷。榮成市委組織部已經研究確定,結合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下發《關於向于思寬同志學習的決定》,在全市黨員幹部中開展“學習于思寬事跡,爭做時代先鋒”活動。通過舉辦事跡報告會、座談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於思寬同志的先進事跡,動員全市各級黨員幹部以于思寬同志為榜樣,深入學習他淡泊名利、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新時期黨員精神和艱苦奮鬥、幹事創業、勇擔社會責任的新時期民營企業家情懷,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做出新成績,再創新輝煌。

“于思寬同志是虎山鎮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湧現出來的眾多典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虎山鎮黨委書記王惠全說,于思寬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擁戴和領導的肯定,關鍵是他本人有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於思寬這樣的帶頭人。學習于思寬,既要學習他的精神,更要學習他推進工作的方法。目前虎山鎮已組織全鎮村黨支部書記集體學習了于思寬先進事跡,併到金曲家村實地參觀學習。

梁家村是虎山鎮舊村改造較早的村子,該村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推進舊村改造,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到去年已建成兩戶一體新型住宅117戶,綜合居民樓兩棟、60戶,全村近30%的住戶有了樓房。“于思寬一心想為新農村建設乾點事,而且有能力、有水平乾成事,得到了百姓的讚譽。”梁家村黨支部書記梁忠義說,金曲家村條件差、資源少,于思寬卻毅然回到村里,用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建設新農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學習。西塘子村黨支部書記孫桂忠說,于思寬是農村黨支部書記的表率,他發展村集體經濟和推進舊村改造的思路值得好好學習。西塘子村去年投入260萬元新建村民別墅,今年又新建一棟綜合樓、20戶別墅樓。孫桂忠說,他們計畫用五年的時間將全村進行舊村改造、原地搬遷,並正在探討與周邊岳家、東塘子等村建設集中居住區。

認真學習于思寬事跡 認真學習于思寬事跡

“希望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中,能湧現出更多的于思寬!”市委副秘書長、市農工辦主任劉建民知道于思寬事跡後深有感觸。劉建民說,新農村要建設好,關鍵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好的領導班子和好的發展思路。當前,我市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各級各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效顯著。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和積極參與。“這真是一個務實的、沒有私心的好書記!”經區崮山鎮黨委書記陳琳表示,堅持一心為民謀利益、為村謀發展,這是于思寬最可貴的一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個受惠於黨的開放政策富裕起來的企業家,于思寬盡己所能為新農村建設出好力,帶好頭,我們基層、農村黨員幹部和企業家應該學習他這種精神,立足本職,做出應有的貢獻。

于思寬身上體現的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理念讓一些基層幹部深受啟發和教育。榮成市城西街道辦事處河西王家村黨支部書記徐元財對當天的報導認真看了好幾遍,被于思寬的事跡深深打動。徐元財認為,基層黨員幹部、企業家要學習于思寬那種與時俱進,研究大市場,謀劃大經濟的創新精神。河西王家村地處城郊結合部,正在著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郊新農村,在促進農村富裕、農民增收方面大有可為。

他將帶領黨支部班子出新招、走新路,把城建開發、服務區建設等富民項目做大做強。文登市澤頭鎮峰山村黨支部書記譚新華感慨地說,于思寬是一位思路清晰、視野開闊的好書記,這種科學發展的思路和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值得農村基層幹部認真學習。

“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無私奉獻、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讓人敬佩!我想去參觀一下這個典型村。”市水產食品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梁紹祝說,于思寬為改變窮村面貌和村民的居住環境,投入了畢生的積蓄,這種氣魄充分體現了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這種精神值得企業家們好好學習。梁紹祝說,如今政府大力支持農村建設,很多村子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很想為村民們辦點實事。同為起步於村鎮的企業家,他打算帶領企業管理層去金曲家看看,實地學習于思寬的典型經驗和做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