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擒孽龍

古蜀人世代相傳著二郎擒孽龍的傳說,比如都江堰就流傳著二郎擒孽龍的傳說。 民間流傳的這個優美神話:第一,這個神話所說的擒伏龍而不殺龍,也就是控制岷江,變水害為水利。很能概括開鑿寶瓶口和沱江的意義。第二,這個神話既歌頌了二郎神的英勇,又著重強調了人民的智慧和決定作用。

神話記載

(廣元縣)又二十里為神宣驛,即古籌筆驛也。相傳武侯出師駐此。……神宣驛者,世傳二郎神持劍逐蹇龍過此,故名。(曹學*《蜀中名勝記》卷二四)

清錢茂《都江堰小記》不僅詳細記錄了二郎與孽龍搏鬥的經過,在《都江堰小記》中,二郎在擒龍之前還殺了虎,此時的二郎也持三尖兩刃刀,在七友的幫助下,大勝孽龍。

相關詩詞

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

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縱。青鋒一下斷狂虺,金鏁交纏擒毒龍。

二郎神(清源生辰)宋代:楊無咎

炎光欲謝,更幾日、薰風吹雨。共說是天公,亦嘉神貺,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龍,離堆平水,休問功超前古。當中興、護我邊陲,重使四方安堵。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處。看曉汲雙泉,晚除百病,奔走千門萬戶。歲歲生朝,勤勤稱頌,可但民無災苦。□願得、地久天長,佐紹興□□□。

神話傳說

秦朝時候,川西壩子常遭遇洪水,李冰便派叫二郎到上游看個明白。剛到玉壘山,就聽聞一間茅草房裡便傳來了陣陣哭聲,走進一看,是一位白髮老婆婆,經詢問得知岷江出了條孽龍.時不時用水害人。人們懼怕它,便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祭上豬牛羊,每三年一大祭,需用童男童女做為祭品,今.年的祭品就是老婆婆的小孫女。

二郎趕緊安慰道:“婆婆不要著急,你的小孫女不會走啦!”老婆婆上下打量著二郎說:“小伙子,你是來收孽龍的吧。可要小心啊!”二郎說:“婆婆說得對,你老人家貴姓?”老婆婆說:“姓王,娘家住在驪山,人們叫我驪山老母。”二郎告別,剛走了幾步,回頭一看,那間茅草屋早已不見蹤影,恍然大悟,原來是神仙點化。二郎將所見所聞告知李冰,他們商量一陣,策劃準備降服孽龍。六月二十四那天像往年一樣,在江神廟內擺好祭壇,獻上供品,請來一撥吹鼓手,吹吹打打。不一會兒,孽龍來了,他進廟門,左右觀察著祭壇兩邊的一對童男童女,感覺今.年的童男童女有問題,其中一個還有三隻眼睛。

孽龍心虛,準備轉身出廟,這時候,喬裝童女的二郎,怒睜三眼睛,唰的一聲,亮出了三尖兩刃刀。那個裝成童男的煤山弟兄,隨帶哮天犬,一擁而上。孽龍自知不是對手,急忙奔向河裡,二郎緊跟其後,孽龍瞬間變化成了水鴨子,衝出浪花,往山上飛去。二郎立馬上幻化成老鷹,向孽龍追去。眼看就快追上,孽龍把翅膀一收,一頭鑽進了山彎深潭裡。二郎神眼一掃,猜想孽龍要從暗河逃跑,淡定的坐在暗河出口處,假裝洗腳。孽龍剛剛竄出頭來,二郎雙腳使勁一夾,可惜還是慢了一點,只夾住幾根尾巴毛。孽龍立馬變成黑魚,沉入水底,二郎馬上變成鸕鶿。孽龍立馬衝上岸,變成3米多長的蜈蚣,用毒須攻擊二郎,說是遲那是快,二郎變成了24米多高的五彩大公雞,孽龍趕忙吐毒液,趁煙霧逃跑了。

飢腸轆轆的孽龍來到青城山,變成了游山大漢,看見路邊一家麵館,孽龍走進店內,要了一碗青城甜水麵,老闆娘很快將面盛上桌。孽龍狼吞虎咽吃完面,正欲正叫一碗,突然肚子開始疼了起來,本想用手去按,誰知越按越痛,疼的孽龍滿頭大汗,噁心想吐,心想壞了,抬頭一看,二郎已追至店前,心頭一急,哇!吃下去的麵條全都吐出來了,只有一根大的卡住了喉嚨。它往地下一看,所有麵條全變成了鐵鏈,卡在喉嚨的那一截,直插心臟,正想回頭問老闆娘,只見鐵鏈的另一段早已死死抓在她手上,正準備交給二郎。二郎對她拱手說:“謝過驪山老母。”這一下孽龍全明白了,它還想逃脫,使出渾身力氣往河溝向方奔去。二郎拿過鐵鏈用力一拉,孽龍現出原形,使出了孽擺尾,掃出一片崖壁,如今叫做“龍滾邊”。但就算這樣,孽龍仍舊沒有逃脫,二郎拖著它,一路押至離堆腳下的伏龍潭,並將它鎖在了那裡的鐵柱上,叫它吐水灌田。百姓為了紀念李冰和二郎的功勞,在離堆上修建了廟宇,名叫“伏龍觀”。

現今二王廟山門後面小戲台的梁和檐口上刻著兩幅畫,上面一幅刻的李冰斗蒼牛的故事,下面一幅刻的是二郎擒“龍”故事。二郎抓住龍鼻子,正在戰鬥,身後有二條狗,六個武士作幫手,再後面是幾個大官在觀看。故事梗概如下:古時候,岷江里住著一條孽龍,它興風作浪,乾盡壞事,百姓恨之入骨。梅山上有七個勇敢的獵人,其中排行第二,長著三隻眼二郎本領最高強,大家就去請他下山降服孽龍。二郎帶著獵狗哮天犬來到灌縣,跳進岷江與孽龍搏鬥,雙方斗殺了幾天幾夜,二郎不能取勝。他的六個弟兄聞訊趕來助戰,結果二郎的六個兄弟和哮天犬都被孽龍抓死或咬死,但孽龍也負了重傷,再也戰不過二郎,只得逃命。二郎緊迫不捨。追到青城山一帶,孽龍失去了蹤影。後來,在路邊一個草棚子煮麵的老太婆幫助下,二郎終於用鐵鏈鎖住了孽龍。二郎把孽龍拖回灌縣,他採納百姓建議,沒有殺掉孽龍,而用它拖拉玉壘山,先讓孽龍滾出一條寶瓶口,然後又把它丟進寶瓶口上的伏龍潭裡,讓它向寶瓶口吐水。鎖龍的鐵鏈則拴在伏龍潭東岸的象鼻石上(象鼻石在解放前被木筏撞毀)。為了鎮壓孽龍,老百姓在寶瓶口西岸石山上(即古之“觀坂”,今之所謂“離堆”)修了一座伏龍觀。怕孽龍逃跑,又在寶瓶口上方打了幾根鐵樁(鐵樁在鳳棲窩,是河床深度的標誌)。還在寶瓶口下方修了一個柵欄,這就是現在的鎖龍橋。從此以後,這條龍就被管起,再也不能興風作浪了。老輩人說:伏龍潭那個鐵鏈子很重要,每年五月二十日,要丟一根新的鐵鏈子去換,如其不然,鐵鏈銹斷,龍跑出來就麻煩了。

相關傳說

螺山離堆下二郎擒龍處

在蘆山縣飛仙關鎮現飛仙關口公路與江河之間,有一山峰如螺,稱為螺山離堆,是關內遠望飛仙峽的第一景。山頂有一座二郎廟,“祀禹及李冰之子二郎”。傳說這山峰是當年李冰開鑿的離堆,用來治理沬水之害,而“李冰子二郎,伏孽龍於離堆之下”。這一說法在《蘆山縣誌》中也能找到印證:“二郎廟在治東南三十五里飛仙關山頂。明初建立,記二郎顯英王,秦將李冰子也。相傳,疏鑿離堆,避沬水之患,並掃除孽物。其功不下於禹,故廟祀之。”關於孽龍的來歷,當地有這樣的傳說:一個窮人家的小孩上山割草,撿到一顆如櫻桃大小的紅珠,回來後藏於裝米的破罐中,發現罐中的米第一天取多少,第二天就會復原。他家從此不再向人借糧,這引起了四鄰的懷疑而追問,並以偷盜罪強行到他家搜贓。小孩情急之下將紅珠放入口中,不慎吞下腹中,便口渴喝水不止。母親帶他到青衣江喝水,誰知孩子竟變成一條龍,順江遊走,因念其母而回顧,每一回頭即成一灘,共二十四個望娘灘。其母也變一巨石立於江邊。此龍為報復常鬧水災,李冰子二郎奉命擒拿,終將孽龍擒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