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郎

李二郎

李二郎(Li er lang),李冰兒子,生平不詳,《眉縣誌》中記載李冰父子為陝西省眉縣二郎溝村人,傳說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外,還有他的兒子李二郎。

個人簡介

關於李二郎的歷史記載甚少,並且眾說紛雲,有的講確有其人,有的講屬子虛烏有。《灌縣誌》說“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無證,性喜獵”,是認為確有其人其事的。宋代很有名的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中說“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個兒子。”

李二郎 李二郎

相傳李二郎為李冰之子,李二郎在鑿穿離堆(都江堰的出水口)時,花了8年的時間,終於功成,引水灌溉,消除水患,澤被千里,使得四川成為天府之國。百姓感其恩德,遂在都江堰建二王廟,供奉其父子為神,這就是李二郎神的由來。都江堰這一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當時的灌溉面積便達到300萬畝,解放初期,達到500萬畝,如今,受益面積更是達到900萬畝。

李二郎,他是秦時蜀郡太守,著名的水利工程家李冰之子。他與父親李冰共同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這個工程不僅讓百姓們脫離了水患之苦,而且還變害為利, 引水灌田使蜀地人民從此富裕起來。因此李冰父子在蜀地的威望極高,至.今都江堰地區還到處流傳著李冰石牛壓海眼,二郎鎖孽龍的神話故事。而且就在都江堰景區內,還留有當時李冰父子開鑿玉壘山所堆積的石堆,稱為離堆, 而離堆之上的伏龍觀,傳說就是為了壓制二郎所擒孽龍而建的。他們修建的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個水利樞紐工程,即使千年之後仍堅固如初。

源於四川的二郎神信仰從東漢末年就開始醞釀。因傳說二郎神司水,宋代以後各地多建二郎神廟。這位司水之神,和四川歷史名人李冰有著密切關係。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蜀人對李冰感激不盡,在都江堰口立廟奉祀他,這座廟,就是早期的灌口李冰廟。大約在隋唐時期,二郎神信仰傳到灌口,李冰廟變成了二郎廟。在二郎廟中,二郎神高居大殿,李冰退居配殿,僅供配享。這位二郎是誰?《史記》、《漢書》、《風俗通義》、《華陽國志》等,都未提到李冰有子,也難以解釋為何李冰居配殿,而他的兒子居大殿,但蜀中一直流傳著李冰使其子二郎鑿山穿江的故事。北宋嘉祐八年,宋仁宗封二郎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此後,歷代帝王均認可二郎神就是李凍的第二個兒子。

神話傳說

伏龍觀

座落在離堆上面的這座宮觀叫做“伏龍觀”,伏龍觀相傳為二郎降伏孽龍之處。傳說岷江河有一條孽龍興風作浪,弄得水旱無常,百姓遭秧。蜀郡守李冰為民除害,派兒子二郎和孽龍大戰。龍戰敗,順河逃到青城山下現叫王婆岩的地方突然不見了。二郎拿著鐵鏈坐到一個大石上頭歇息,就在這時來了個老太婆,聽說還沒將孽龍捉到,就叫二郎把鐵鏈給她。不久,一個黃衣人走來要東西吃,老太婆原來是藜山老母,認出是孽龍,就把鐵鏈下到鍋里,化作麵條給他吃。孽龍吞下“麵條”後,知道中計,要撲殺老太婆,老太婆急呼二郎合力將孽龍擒住。先打算將孽龍押到城頭處決。老年人對二郎說:“要不得,沒有龍吐水,咋個種莊稼?”,最後決定將孽龍鎖在離堆下面的深潭裡,這就是伏龍觀的來歷,也是灌陽十景之一“寒潭臥伏龍”的所在地。

擒水龍

《二郎巧施妙計擒水龍》的故事,蜀郡守李冰率子李二郎到本地為官,親體民情,當得知有兩條孽龍為非作歹、湧水作亂,讓當地百姓民不聊生、逃荒要飯時,決定對兩條孽龍分而治之。李二郎引蛇出洞,巧施妙計擒水龍。

地點考證

李冰父子與二郎溝村

李冰(?—前228),先秦郿(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秦昭襄王平蜀之後(約前256—前251),委派李冰為蜀郡太守,任內他在兒子二郎和王啜協助下,從四川灌縣南桑下開“離堆”(即“分水魚碓”),下接金剛堤,附以飛沙堰、平槽等工程,總稱為“都江堰”。他將岷江分成內外兩江,外江為江水正流;新修內江經寶瓶口蜿蜒而下,穿灌成都平原,灌溉面積達三百餘萬畝以上,減輕外江下游洪水壓力,不致發生澇災,使成都平原變為天府之地,從此蜀郡沃野千里,號為“陸海”。他還組織和主持了修築橋樑和修鑿青衣江的困崖(今四川夾江境內),治導什邡縣的洛水,疏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水江(今邛崍縣南河)等水道工程,修治了沫水(即大渡口)與岷江合流地段,效果良好。又穿廣都(今四川雙流縣境)鹽井諸陂池工程等。

“二郎溝村的得名,跟神話人物二郎神楊戩無關,而是源自一位歷史人物——李二郎。李二郎是先秦蜀郡太守李凍的兒子,曾跟隨父親一起修建都江堰,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專家。”眉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眉縣誌》主編楊虎平說道。

9月15日,我們在二郎溝村的實地採訪,印證了楊虎平的說法。村里多位老人不甚完整的話語點滴敘述了一個在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86歲高齡的劉扶漢老人說道:“據說村裡有個人的兒子叫二郎,地名是按他的名字叫下來的,絕對與楊戩楊二郎擔山趕太陽的故事無關。”70歲的二郎溝村村民張志平講:“先秦時,二郎溝出了一個大官叫李冰,在四川修建水利工程很有名,他的兒子李二郎跟隨父親在外幹事,李二郎也懂水利,知天文地理。李冰死後,李二郎回到老家定居,在現.在的二郎溝村終老。”

太白山腳下的二郎溝村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祖輩流傳下來的人物名及故事,看似簡單,卻與史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李凍的事跡古今書籍記載較多,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詳,被秦昭王任蜀郡太守。李冰任職期間,在岷江流域興修水利工程,其中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富庶天下,蜀地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當然,李冰是聲名顯赫的水利家,二郎溝村的李冰籍貫故事,難免會被認為是附會之說。但是,該村的故事並非僅限於李冰,其子李二郎的故事更為豐滿。

二郎溝村有一位已辭世的女教師,名叫胡月桂,她生前喜歡走訪鄉間村落,了解當地的歷史典故。胡月桂認為李冰和李二郎的故鄉就在眉縣,她曾對兒子魏進講,李冰在任蜀郡太守之前,就生活在現眉縣二郎溝村所在地,李冰一生勤於政事,身體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李凍的兒子李二郎懂事孝順,知道父親生前有落葉歸根的遺願,便扶著父親的靈柩,千里跋涉,從蜀地回到秦地,一直遷到了二郎溝村。李二郎才學出眾,回鄉後在四里八鄉頗具名望,這個村子就被叫成了二郎溝村,以此紀念這位孝順、有才幹的西府兒郎,該村千百年來沒有換過名字。

史籍對於李二郎的記載並不多,《灌縣誌》記載確有李二郎其人其事,此人喜獵,為李冰之子。宋代朱熹在《朱子語》中也說,李二郎是李凍的兒子。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李二郎是虛構的人物。今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有一個二王廟古建築群,廟裡塑的正是李冰和李二郎的塑像,在南北朝時,該寺廟就專門用來祭祀李冰父子,紀念其主持修建都江堰的豐功偉績。

“秦郿人”之說並非“空穴來風”

如今,走在二郎溝村的鄉間道路上,果園裡獼猴桃碩果搖枝,村民正忙於採摘。關於李冰父子與二郎溝的事兒,他們閒暇時會諞一諞,民間故事有口口相傳的特點,當地並沒有留下文字或實物資料。

細心的楊虎平把這些故事記在了心頭。巧合的是,在 2000年至 2008年間,眉縣多人曾到都江堰遊玩,無意中發現都江堰二王廟內有一塊古碑,古碑後面明確書寫著“李冰,秦郿人”的字樣,眉縣遊客將這個情況告知眉縣地誌辦。楊虎平猜測:如果碑文所說不假,那李冰父子故里就在眉縣二郎溝村。

去.年 10月,成都武侯祠一位工作人員受楊虎平所託,專門前往都江堰二王廟,尋找那塊古碑的下落。這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回饋信息說,二王廟內原來確有一塊古碑,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廟遭受嚴重破壞,許多文物損毀不存,這塊古碑也被毀了。但是,在當地導遊的解說詞中介紹,李冰為秦鹹陽人。

楊虎平認為,秦鹹陽一說與眉縣說並不矛盾,因為眉縣在古代一度曾經是先秦內史郡所轄地,就像今.天眉縣和寶雞的關係一樣,眉縣人也是寶雞人,寶雞人也是陝西人。

目.前,李冰籍貫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陝西,為秦人;一是山西,為晉人。山西一說源於運城一李氏家譜記載。楊虎平了解到,該家譜以李冰為始祖,但只記錄了 52代到 70代的遷徙繁衍情況,年代下限為當代, 52代之前並無記錄,斷代太多,很難成為有力證據。石碑碑文、都江堰導遊詞的佐證,讓楊虎平愈發確定,李冰為秦郿人。

二郎溝村的“微型都江堰”

15日當天,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二郎溝村的山水地形。一個北窄南寬的大土塬,將兩條河流隔開並列流入渭河,此處自古兩水夾流,但從無洪澇災害發生,這多么像都江堰的修建原理,利用都江魚嘴將岷江分流,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微型都江堰”。

二郎溝村位於一個大塬上及塬下周邊,這塬名叫法牛塬,占地 5000餘畝,最高處達 210米,長約 7公里,法牛塬由北向南逐漸變寬,形成一個水滴狀,從法牛塬東北端看去,似乎只有數米寬,上塬之後塬面越來越開闊,最寬處竟達千餘米。張志平站在塬端指著塬下的兩條河流說道:“西邊這個川道里偏西稍遠的那條大河叫霸王河,緊挨著塬腳的小河叫馬駒河。東邊這條川道里也有兩條河,一個叫黑峪河,一個叫遠門河。南邊的山叫馬家山,一到下大雨的時節,兩條河流流量會迅速增大,經常發洪水,遠看白花花的大水流過來,但是二郎溝村從來沒有發生過水災。”

楊虎平的老家就在這條塬最北邊的坡下,據他回憶,上世紀 80年代以前,村裡有許多水地,自己家就經常種水稻,吃大米。由於土地肥沃,村民們種的都是稻田。村中老人都有種大米的共同記憶,那時候,二郎溝塬下的川道里家家有米吃,村里小伙子說對象都不用愁,姑娘們願意嫁到這個地方來,這裡的土地種啥長啥,莊稼旱澇保收,日子也比別的地方過得富裕。

張志平回憶,小時候,塬上和塬下的男娃娃說笑,一個站在塬上,一個站在河灘邊,河灘邊的男娃罵塬上的男娃是“旱蚧娃”,塬上的男娃罵河灘里的男娃是“水青蛙”。可見該村的地形特點。

楊虎平認為,法牛塬的存在,使得山間流出的洪水無法合流,洪水形不成最集中的力量,一分流也就不能形成大的危害,附近的莊稼、農田、房屋才得以免受洪水侵襲。在楊虎平看來,這種天然的地形,也許就是李冰構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靈感源泉。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在那個並沒有專門教授水利知識的年代,按照村民的說法,李冰父子為二郎溝村人,想必二郎溝村這種地形和水流,對李冰父子治理蜀地水患有很大啟迪。

二郎溝兩條河流利用法牛塬分流的原理,與都江堰的都江魚嘴分流岷江的原理何其相似,二郎溝村的法牛塬、霸王河、黑峪河,以及村名故事,似乎都在訴說著李冰父子與二郎溝村的神秘關係。

國家祀典

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御賜“二郎神碑”,稱二郎為“川主二郎神”,並欽定了祭文,因此他也 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員。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國封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通顯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績廣惠顯英王”。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顯英普濟王”,賜“錦江普佑”額,次年加封為“顯英普濟昭福王”,賜“安流利濟”額。清代的祭把規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準四川巡撫都察院憲德奏請頒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為:“每年仲春仲秋把龍王,次日記(李)王父子。牲用少幸,祭列九品。”每祭由縣捐銀兩,具“豬、羊、燭、富、香、褚以及庶蓋”。

文化遺產

福泉“6·24” 民族傳統節日——二郎歌會,是苗族傳統歌節,被稱成為苗族情人節,原是福泉(平越)人因崇敬李二郎治水的功績,供奉祭祀,並祈其降福保佑。“6·24”民族傳統節起源於明代,至.今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已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近年來,政府組織了山歌比賽,球類、鬥雞、斗鳥、賽馬、射擊、游泳、棋類以及與歌唱有關的活動,為古老的民族歌節增添了風采。

廟宇

連柯村二郎觀

連柯村舊有一座二郎觀,是清朝康熙年間修的,可惜已經在文革期間被毀。鄉親們有的自願出錢,有的自願出工,在村幹部們的統籌下,重建二郎觀的工作穩步推進。二郎觀一年要辦的廟會,二郎神的壽誕在六月二十四,本來是個重要日子。但因為正趕上農忙,所以一般就唱一天大戲。村民們相信,二郎神仁厚愛民,應該能夠理解。

二郎觀中供奉的是兩個二郎神——一個是周朝幫助武王伐紂的楊戩楊二郎,一個是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凍的兒子李二郎。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四川人民兩千餘年。連柯村二郎觀把李二郎同楊二郎一併供奉,表達了對造福百姓的英雄人物的一併崇拜。村民們認為,李二郎就是楊二郎的轉世。這樣的宗教文化,闡述了一個樸素的哲理:為人民服務的人,人民會永遠紀念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