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鹽池

二連鹽池位於中蒙邊境,距中國邊境城市二連浩特市約12公里。這裡中生代晚白堊紀地層發育完好,在河湖相間的砂、泥質沉積物中埋藏著豐富的恐龍等爬行動物化石,在亞洲乃至世界恐龍研究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

二連鹽池位於中蒙邊境,距中國邊境城市二連浩特市約12公里。這裡中生代晚白堊紀地層發育完好,在河湖相間的砂、泥質沉積物中埋藏著豐富的恐龍等爬行動物化石,在亞洲乃至世界恐龍研究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

簡介

二連鹽池位於中蒙邊境,距中國邊境城市二連浩特市約12公里。這裡中生代晚白堊紀地層發育完好,在河湖相間的砂、泥質沉積物中埋藏著豐富的恐龍等爬行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富於濃郁的蒙古高原地域特色,在亞洲乃至世界恐龍研究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化石埋藏點北緯43°43′25″,東經112°04′53″,海拔924米,是白堊紀晚期的標準地層。 二連鹽池橫亘於蒙古高原這一巨大內陸盆地的中心,地勢低洼,海拔在九百米左右,四周為起伏的高平台所環繞。整個地形平坦、開闊,素有“浩瀚盆地”之稱。就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查乾諾爾龍。

成因

在距二連浩特市東北8公里處有一片鹽湖,這就是“額仁達布散淖爾”,現譯為“二連鹽池。”大約在六七千萬年以前,這裡是一片汪洋。恐龍出沒在這個綠色的大千世界中。後來,恐龍以及其它爬行動物都在地殼運動中葬入地下。浩瀚的水面由於氣候乾燥而逐漸蒸發,形成了今天的二連鹽池

恐龍發掘歷程

二連鹽池恐龍化石的採集與發掘始於19世紀末期。到本世紀20年代,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中亞考察團”在此展開了長達數年的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恐龍、恐龍蛋化石,成為當時轟動全球的新聞,從此二連鹽池便以“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載入世界古生物學史冊。新中國成立後,又對該地區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考察,如1959年一1960年的中蘇古生物考察,1987年一1990年的中加恐龍聯合考察,1995年的中比聯合考察發掘等,均取得了很大收穫。特別是2000年的“中比”聯合考察,在二連鹽池發現了大面積的恐龍化石埋藏區,面積之大、化石之多是近百年少有的科學發現。

恐龍發掘成果

二連鹽池恐龍化石的採集與發掘始於19世紀末期,新中國成立後,對該地區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考察,均取得了很大的收穫。多年來,二連鹽池發現過許多完好的恐龍全身骨骼化石及大量的零散化石,其中較為著名的有:
巨大的肉食恐龍歐氏阿萊龍,它是霸王龍家族的成員,遺憾的是只找到一部分肢骨。
形態類似鴕鳥的亞洲似鳥龍,這種恐龍頭骨小而輕巧,嘴裡沒有牙,身軀均勻,後肢長而苗條,象鳥腿一樣,善於快速奔跑。它們體長在3.3米左右,身高1.8米,體重約100公斤。
小型的原始角龍即原角龍,身長約2.2米,高0.7米,它們喜歡群居,平時躲在自己挖掘的洞穴里。
身材高大的鴨嘴龍--巴克龍,它們頭短無頂飾,大型的身長7.5米,高3米,重近2噸。小的身長有1.5米,高0.7米。它們有在巢內撫育幼仔的習慣。
這些化石種屬繁多,門類齊全,為研究恐龍的形態、構造、起源、進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

恐龍化石保護

歷年來,二連鹽池發現過許多完整的恐龍全身骨骼化石及大量的零散化石,有嘴呈鴨嘴狀的鴨嘴龍一蒙古滿洲龍和巴克龍、個體小而特徵原始的原角龍一安氏原角龍、兇猛的食肉類恐龍一歐氏阿萊龍、體態輕盈形似駝鳥的亞洲似鳥龍,體軀龐大而笨重的晰腳類恐龍以及許多成窩的恐龍蛋化石等等,可謂種屬繁多、門類齊全。這些珍貴的實物資料為研究恐龍的形態、構造、起源、進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二連鹽池晚白堊紀恐龍化石區1996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礦產

二連鹽池是陸鹽湖,現湖長4公里,寬3公里。1984年建立二連鹽廠,當時的鹽儲量約733萬噸,水儲量約171億噸,由於自然氣候條件適宜,當時原鹽年產量達3000餘噸。近年來由於氣候乾旱,多風少雨蒸發量大,二連鹽池成了典型的沙下鹽湖,現年產量達1000餘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