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資料
出處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公(晉景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成語典故
典源
《左傳·成公十年》:“公(晉侯)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古代醫學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臘之間叫肓,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若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釋義
晉侯生病,夢見有兩個小孩,商討應付前來醫病的秦國良醫醫緩的辦法,說需要藏到膏肓的部位。醫緩前來,果然沒有辦法。後遂用“病入膏肓、疾在膏肓、膏肓之疾、豎子居肓”等指病情危重,癖好根固,不可求治;用“晉豎、疾豎、二豎、豎子”等指病魔;用“二豎為災”指生病;用“膏肓”指難以救治的部位;用“醫緩、肓醫”等泛指良醫。
示例
【病入膏肓】《三國演義》第四十回:“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託孤於賢弟。”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生哽咽良久,自言知罪,但求拯救,蓮曰:‘病入膏肓,實無法救。’”《鏡花緣》第十中回:“賤妾之恙,雖得女兒取參,略延殘喘,奈病入膏肓,不啻風中之燭。”
【疾在膏肓】周曇《詠史詩·春秋戰國門·景公》:“晉侯徒有秦醫緩,疾在膏肓救已遲。”
【膏肓之疾】《晉書·王戎傳》:“〔王戎〕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而又儉嗇,不自奉養,天下人謂之膏肓之疾。”又《樂廣傳》:“廣嘆曰:‘此賢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必欲聞之,則當先之以卑辭,中之以喜色,則膏肓之疾,不勞扁鵲而自愈矣。”
【豎子居肓】陸游《病中作》詩:“不憂豎子居肓上,已見真人出面門。”
【晉豎】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殷牛嘗在耳,晉豎欲潛肓。”又《賊中與蕭韋二秀才同臥重疾二君尋愈余獨加焉恍惚之中因有題》詩:“胸中疑晉豎,耳下斗殷牛。”
【疾豎】陸游《秋晚幽居》詩:“吳中秋色氣猶和,疾豎其如此老何。”又《小疾自警》詩:“而我不自珍,若與疾豎競。”又《行歌》:“靈藥已能驅疾豎,醇醪不用戰悲魔。”
【二豎】蘇軾《次韻子由病酒肺疾發》:“三彭恣啖齧,二豎肯逋播。”陸游《嘉定已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及小愈》詩之二:“今年病老遂難禁,二豎奔逃豈易尋。”魯迅《集外集·〈淑姿的信〉序》:“何期忽逢二豎,遽釋諸紛,綺顏於一棺,腐芳心於抔土。”
【豎子】陸游《小疾偶書》詩:“豎子何勞一除掃,區區猶欲恃膏肓。”又《贈隱者》詩之二:“神定嬰兒戲,丹靈豎子奔。”又《道室秋夜》詩之一:“丹靈驅豎子,神定出嬰兒。”
【二豎為災】《民國通俗演義》第二二回:“國勢危險,一至於此。本想與諸公同心協力,保持國家,怎奈二豎為災,竟致不起。”
【膏肓】陸游《病起雜言》詩:“躋民仁壽則非職,且為老憊針膏肓。”米芾《寄薛郎中紹彭二首》之一:“天下有識誰鑑定,龍宮無術療膏肓。”《紅樓夢》第五回:“寶玉只顧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醫緩】溫庭筠《上杜舍人啟》:“陋容須托於媒揚,沉痼宜蠲於醫緩。”劉詵《霰雪和彭經歷琦初》:“坐憫民瘼深,誰與覓醫緩。”
【肓醫】米芾《寄薛郎中紹彭二首》之二:“懷素獦獠小解事,僅趨平淡如肓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