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疊李氏蕨

1,2 162,圖 162,圖

中 文 名 :二疊李氏蕨(枝脈蕨)
科名信息:
屬名信息:Lixotheca,李氏蕨屬
文獻描述:1956 Cladophlebis permica,李星學和王水,頁 345,圖版 1,2 ;圖 3,圖 1(非 2~4) 1974 Cladophlebis permica, 《中國古生代植物》編寫小組,頁 102,圖版 70,圖 1~5(非6) 1987 Cladophlebis henanensis,楊關秀等,頁36,圖版13,圖3,4 1993 Lixotheca(Cladophlehis)permica,姚兆奇等,頁526,圖版1~3 ;插圖 1,2
形態描述:蕨葉大型,至少二次羽狀。圖版 162,圖 9 標本的末二次羽片保存長度為 11 cm,半寬達 9 cm;末二級羽軸的印痕寬 2.5~3.5 mm,軸表面具細縱紋。末次羽片線形,互生,緊擠,頂端漸尖,以 50°~70° 角自羽軸分出,寬 2 cm 左右,長至少 11 cm;末級羽軸寬 1 mm,上具細縱紋。小羽片緊擠,基部微微相連,長三角形,微呈鐮刀狀,全緣至具鈍齒,通常長 12~16 mm,基部寬 6~8 mm,頂端鈍尖。末次羽片基部下行小羽片自末級羽軸基部生出,形體較一般小羽片大而寬,裂成二瓣以至三瓣狀;基部上行小羽片常與末二級羽軸平行;中脈明顯,以 40°~50° 角自末級羽軸伸出,側脈細,以狹角自中脈分出後,很快就二歧式分叉一次,前一叉枝再分叉 1~2 次,後一叉枝不再分叉或再分叉 1 次後伸達葉緣或伸入鈍齒中。末次羽片基部下行小羽片的中脈自末級羽軸基部進入後立即分裂成與裂瓣數相應的 2~3 條主脈,每一主脈再分出側脈,側脈二歧式分叉 2~3 次後伸至裂瓣邊緣。生殖羽片與營養羽片同形。小羽片相當大,緊擠,以整個基部著生在軸上,基部微微相連,長度 10~16 mm,基部寬約 6 mm,長三角形,鐮刀狀彎曲頗明顯。頂端尖至鈍尖,邊緣全緣至鈍齒狀。中脈明顯,以 30°~40° 角自軸上伸出,基部略下延,近小羽片頂端處分散;側脈較細,以銳角自中脈分出後很快就分叉一次,其前側的支脈再分叉 1~2 次,後側的支脈不分叉或再分叉一次,近基部的側脈一般分叉次數較多,末端著生囊群的葉脈較粗而明顯。葉膜薄。末次羽片基部下行小羽片略大,基部較一般小羽片為寬,成兩瓣或三瓣狀,後側裂瓣的一部分常緊貼在末二級羽軸上,這種裂瓣狀小羽片的中脈較粗,自末級羽軸基部進入小羽片後,立即分成兩支,前一支進入主要裂瓣,其側脈通常分叉 3 次,後一支脈的側脈通常分叉 2 次;有時後一支脈又分成兩個分支,各自進入相應的小裂瓣。孢子囊群印痕長橢圓形至圓柱形,長3.2~5.2 mm,平均 4 mm,寬 1.2~1.9 mm,平均 1.5 mm。每一生殖小羽片上通常有囊群 5 或 7 個,囊群著生在葉脈末端,小羽片的邊緣和頂端。囊群顯然具杯狀的囊群蓋,囊群蓋只包圍囊群的基部,囊群大部分突出於囊群蓋外,成熟的囊群微微下垂。末次羽片基部下行裂瓣狀小羽片通常無囊群,但有時在前側著生 1~2 個囊群。每一正常的囊群大約有160個孢子囊。孢子囊印痕呈圓形,直徑 0.19~0.27 mm,平均 0.22 mm,排列呈魚鱗狀,環帶完全,可能為斜列或橫列,約由 24 個細胞構成。孢子形態不明(姚兆奇等,1993) 。
比較研究:
時代產地:河南登封,禹縣;山西武鄉,安澤,上石盒子組;福建永春,龍巖的童子岩組產類似標本;二疊紀
圖版信息:圖版 162,圖 5~9
數據來源:中國化石蕨類植物(2010),頁碼:2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