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堂記事

二流堂記事

唐瑜別名阿朗,1912年生人。著名報人、作家、實業家、愛國華僑。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編《電影新地》《銀座》《電影藝術周刊》《中國電影日報》《小小畫報》《聯華畫報》《民族呼聲》《早報》等。並以“二流堂堂主”的“稱號”而聞名。80年代以後他和家人曾旅居香港地區、美國和加拿大等地,這一時期他多有著作發表。現在他與夫人居住在北京,安度晚年。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談到“二流堂”,這裡需要費點筆墨。“堂主”唐瑜,是一個熱心慷慨,豪爽曠達之士,他本是緬甸華僑,因為反對家庭包辦的親事,逃婚到上海。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後,他結識了潘漢年、夏衍和孫師毅等人,並在潘漢年和夏衍的引導下,主編了諸如《電影新地》、《小小畫報》、《聯華畫報》等報刊。唐瑜也用“阿朗”的筆名發表文章。抗日爆發後,來到重慶擔了中國藝術劇場經理,幫助出版吳祖光、張駿祥等人的劇本。
唐瑜有個哥哥是緬甸的富商,對他常常予以慨慨資助。他則“呼朋引類”,在臨江路附近租下一塊地皮,蓋起一間可以住十多個的屋子,讓沒有棲身之地的文化人都住了進來。
唐瑜將新屋起名為“碧廬”。這個名字取是“壁爐”的諧音。重慶山城,四季多雨,冬天遇雨,居家人多靠炭火取暖。唐瑜喜歡壁爐,在大客廳里專門砌了一個漂亮的壁爐,這樣就有溫暖的情調,大家圍坐,實是一種享受。

編輯推薦

中年煩惱少年狂,南北東西當故鄉;血雨腥風渾細事,荊天棘地作尋常;年查歲審都成罪,戲語閒談盡上綱;寄意兒孫戒玩笑,一生誤我二流堂。
——吳祖光

目錄

阿朗書序
兩公婆對話
唐瑜印象
唐瑜其人其作
二流堂主自傳
風雨篇
何物二流堂
何物二流堂
什麼是政治
眾說紛紜二流堂
二流堂在哪裡
二流堂戴上大帽子
風淒雨迷
文革前夜
風球高掛
兩個老報販
暴風雨來了
爸爸上報了
堂員知多少
哈爾濱來客
新疆來客
上海來客
人變牛
牛棚新牛
美哉牛棚
七次抄家
我的特偵組
禍從口出
牛棚十記
C野姑娘
公堂志趣
逃出牛棚
大牛棚
從永唾不朽想起來
團圓節
老放牛
摔跤冠軍
憶苦飯
靠邊站
劫後餘燼
文革除夕
二流堂的解放
第五十天
二流堂晚會
小家族的新生
文革的功勞
第二次二流堂
八寶山

十年糊塗夢
平反了
二流堂主之印
滄桑篇
憶舊篇
神仙篇
後記

書摘

夏衍
一九四三年七月,我的妻子帶了子女到重慶來了,一家四口,就不能再擠在文工會的會客室里了,唐瑜給我在臨江路附近的一個大雜院裡擠出了一間小屋,我們就在那裡暫時安頓下來。沒有門牌,為了寄信方便,我在屋前豎了一塊木板,上面寫了“依廬”這樣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還養了一頭名叫來福的狗,我們一家在這裡一直住到抗戰勝利。《戲劇春秋》、《離離草》
、《芳草天涯》這幾個劇本,都是在這間風雨茅廬中寫的。
“依廬”這兩間房子從租地皮、設計到施工,都是唐瑜一手經辦的,我一分錢也沒有花,一分力也沒有出。文藝戲劇界朋友們,稱讚他居然成了一個建築師,他也對造房子發生了興趣。不久之後,他又狠了狠心,把他原來在昆明和夏雲瑚合資經營的一家電影院的股本轉讓給別人,用這筆錢又在離“依廬”不遠的坡下租了一塊地,親自繪圖設計,又造了一間可以住十多個人的大房子,呼朋引類,讓當時沒有房子住的朋友都住了進去,這就是“文革”中喧鬧過一陣的所謂“二流堂”。唐瑜搬到“二流堂”去之後,他又把我隔壁那一間房子無償讓給了進步的奧地利醫生弗里茨·揚生。當時住在“二流堂”的,有吳祖光、高汾、呂恩、盛家倫、方菁、沈求我,他們之中,除高汾是新聞記者之外,其他都是沒有固定職業的文藝界的個體戶。這些人都有專業,如吳祖光是劇作家,方菁是畫家,盛家倫是音樂家,呂恩是演員等等。戰時的重慶談不上有文藝界集會的地方,朋友們碰頭主要的方法是泡茶館,加上當時茶館裡幾乎都有“莫談國事”的招貼,現在有了這樣一所可以高談闊論的地方,有時候唐瑜還會請喝咖啡,於是,很自然地這地方就成了進步文化人碰頭集會的地方。這“二流堂”所在地可能是一塊風水很好的福地,因為在這兒住過的人,除盛家倫在五十年代去世外,其他的人都還能活到現在。(見夏衍:《懶尋舊夢錄》)
P20-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