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戴故里

二戴故里

二戴故里又稱大小戴故里、戴德戴聖故里,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清嘉慶年間立“漢大儒大小戴故里碑”,文革期間,二戴碑不知所向。

《後漢書・橋玄傳》載:“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也。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戴德與橋玄同屬於一個郡的人,橋玄為睢陽人,戴德也應該是睢陽人。 《新唐書》載“至漢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指明了戴德是在擔任信都國太傅的時候,居住在魏郡斥丘。魏郡斥丘僅僅只是戴德當官時的居住地而已。戴聖跟魏郡斥丘更無任何關係。

清代《廣平府志》作出了明確的考證,否定了二戴故里是魏郡斥丘的謠言。清·光緒《廣平府志》卷九 選舉表一:“案舊志載有戴德、戴聖注斥邱人,斥邱如今屬成安縣地。縣誌為德聖作世譜,通志亦沿其誤考。《漢書 儒林傳》梁 戴德延君、戴聖文君,無斥邱之說。《地理志韻編》西漢梁國在今歸德府商邱縣地,距今府屬之成安縣甚遠。今之成安置自北齊,漢時之成安縣在今歸德府考城縣地,與商邱縣毘連。通志與縣誌殆誤以商邱為斥邱歟。《後漢書 橋玄傳》橋玄,梁國睢陽人,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睢陽今歸德府,仁既與德同郡,則德、聖決非今之成安縣人矣。”

二戴介紹

戴德、戴聖被稱為大小戴或二戴,是西漢禮學傳承的重要人物,為中國的傳統禮儀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戴姓來源於宋國君主宋戴公,大小戴為戴公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孫,其祖籍為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林七鄉),出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故里考證

據考證,約在戰國末期,宋戴公後裔一支以“戴”為姓,見這裡汳水流經,土地肥沃,遂於汳河南岸葵丘附近的高處占產立莊,居住下來,生息繁衍,逐漸發展成村落,至西漢時,戴氏家族出了兩個名儒:戴德和戴聖。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謚為氏。至漢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大小戴作為戴氏後裔出自宋戴公之孫這一支脈。唐代林寶所撰《元和姓纂》卷九亦載:“宋戴公之後,以謚為姓。宋大夫戴惡,漢有信都太守(當作傅)戴德、九江太守戴聖。”《萬姓統譜》卷九載:“戴,宋戴公之後,以謚為氏。又望出廣陵、清河。戴德字延君,兄之子戴聖字次君,同受禮於后蒼。德刪《禮記》為八十五篇,號《大戴禮》,聖又刪為四十九篇,號《小戴禮》。德為信都太傅。”與《元和姓纂》、《新唐書》記載一致。根據三則史料,大小戴的姓氏源自宋國子姓戴公之後,當無疑問。明萬曆《成安縣誌》引《戴氏譜》載,大小戴為戴公二十二、二十三世孫。西漢末年的門閥制度與曹魏初年的“九品中正制”為望姓大族專政打開了通道,戴姓郡望集中在梁郡(今河南商丘)。

《漢書》、《後漢書》記載大小戴為西漢梁人。“梁”地所指為何?《漢書・地理志》所載梁地有兩處,一處是河南郡的梁縣,一處是梁國: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縣二十二:雒陽,滎陽,偃師,京,平陰,中牟,平,陽武,河南,緱氏,卷,原武,鞏,谷成,故市,密,新成,開封,成皋,苑陵,梁,新鄭。
梁國,故秦碭郡,高帝五年為梁國。莽曰陳定。屬豫州。……縣八:碭,甾,故戴國。莽曰嘉穀。杼秋,蒙,已氏,虞,下邑,睢陽。故宋國,微子所封。

戴德為梁縣人還是梁國人呢?戴德應是梁國人。《後漢書・橋玄傳》載: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也。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
唐代《初學記》載:“後倉傳於梁國戴德及德從子聖。”又南宋章如愚所撰《群書考索前集》卷之五《六經門・禮記類・禮記始末》載:
劉向校定得二百餘篇,梁國戴德刪為八十五篇,號《大戴禮》。……至孝宣世,東海后蒼傳於梁國二戴。
戴德為梁國人應無疑問,這一點又可通過《漢書》體例得以證實。《漢書》所載地望多是郡國,如孟卿東海人即東海郡人,琅邪徐良即琅邪郡徐良,魯閭丘卿即魯國閭丘卿。

然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戴德居魏郡斥丘:
至漢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裔孫景珍。景珍,後魏司州從事。仲孫胄。胄字玄胤,相太宗。孫至德,相高宗。戴氏宰相二人,胄、至德。
《新唐書》所載戴德世居魏郡斥丘與《漢書》、《後漢書》記載戴德為梁人不一致。魏郡斥丘與梁國之間是什麼關係?戴德故里今在何處?先來看一下漢代魏郡的地域範圍:
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屬冀州。……縣十八:鄴,館陶,斥丘,沙,內黃,清淵,魏,繁陽,元城,梁期,黎陽,即裴,武始,邯會,陰安,平恩,邯溝,武安。

漢代魏郡和梁國是並行的郡國,《新唐書》與《後漢書》所載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是因為《新唐書》記載的是戴德的“居住地”,而《後漢書》所載的是戴德的“籍貫地”。也就是說,戴德的籍貫是梁國睢陽,但其後來的居住地是魏郡的斥丘。

《後漢書・橋玄傳》載:“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也。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戴德與橋玄同屬於一個郡的人,橋玄為睢陽人,戴德也應該是睢陽人。戴德祖籍為春秋時期的戴國都城戴邑,至秦代改為谷縣,至西漢時邑內多災,故又改為甾縣。甾,同“災”,災害、災難之意。《新唐書》載“至漢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指明了戴德是在擔任信都國太傅的時候,居住在魏郡斥丘。魏郡斥丘僅僅只是戴德當官時的居住地而已。

清代《廣平府志》作出了明確的考證,否定了二戴故里是魏郡斥丘的謠言。清·光緒《廣平府志》卷九 選舉表一:“案舊志載有戴德、戴聖注斥邱人,斥邱如今屬成安縣地。縣誌為德聖作世譜,通志亦沿其誤考。《漢書 儒林傳》梁 戴德延君、戴聖文君,無斥邱之說。《地理志韻編》西漢梁國在今歸德府商邱縣地,距今府屬之成安縣甚遠。今之成安置自北齊,漢時之成安縣在今歸德府考城縣地,與商邱縣毘連。通志與縣誌殆誤以商邱為斥邱歟。《後漢書 橋玄傳》橋玄,梁國睢陽人,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睢陽今歸德府,元既與德同郡,則德、聖決非今之成安縣人矣。”

後世紀念

在清代版本北鄉義《劉氏家譜》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明朝年間,直隸真定府棗強縣大劉村人、禮部尚書劉公因遭禍變,被滿門抄斬;其孫劉士元逃至北鄉義村,被戴德後裔收留,躲過不測。劉士元見此處民風淳厚,感嘆“鄉義之號定不虛傳”,遂定居於此。

至清朝中期,北鄉義劉氏已發展為大姓,而村中戴氏家族已經 無人。劉氏族人追思戴氏相救之恩,便於村南官道北側立“漢大儒戴德之墓”碑一通,以資紀念。故當地有“戴冢碑,劉家修”之說。民國《成安縣誌·金石卷》記曰:“城東北二十里北鄉義村有漢大儒戴德碑,代遠年湮,風霜剝蝕,字跡模糊,莫可辯識,惟中間雲。村人為之建坊,以資保護雲。”

模糊的字跡內容,根據家為北鄉義村的多位村中耆老皆回憶說,下款所題為“劉氏十二世族長玉樹敬立”。劉玉樹根據民國《成安縣誌·人物卷》有載,其於清嘉慶己巳年(1809年)中進士,曾任國子監學正。劉玉樹以族長名義立戴氏碑,進一步說明了劉氏家族對戴氏的感念。戴氏碑立起後,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舊時過此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即使民間祈雨時眾人所抬神漢巫婆也須步行。

民國《成安縣誌》:“二戴冢前神道數十丈,若斷若續埋於土中。當地有好事者常於憑弔間,指而目之曰:此戴氏之冢也。”但不知此“二戴”是何人。

上世紀60年代前期,二戴碑仍在,可惜“文革”期間不知去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重新受到尊重,為了爭奪漢代名人大小戴故里,成安縣人民政府於1992年春重新建立“漢大儒大小戴故里碑”,並在碑陰刻寫了戴德戴聖輯注《禮記》的功績,使二戴之名永世流芳。

民國《成安縣誌・金石》:“城東北二十里北鄉義村有漢大儒戴氏碑,代遠年湮,風霜剝蝕,字跡模糊,莫可辨識,惟中間云:漢大儒大小戴故里。”北鄉義《劉氏家譜》記載著戴氏碑的來歷:明朝禮部尚書劉公遭禍變被滿門抄斬,其孫劉士元逃至北鄉義村,被戴德後裔收留,因感嘆民風醇厚遂定居於此。清代中期劉姓成為大姓,而戴氏家族已經無人,劉氏追思戴氏救祖之恩,便於村南官道北側立“漢大儒戴氏墓”碑一通以資紀年。至今當地仍流傳著“戴家碑,劉家修”之說。村中耆老回憶說,碑文下款題為“劉氏十二世族長玉樹敬立”。劉玉樹,民國《成安縣誌・人物卷》記載嘉慶己巳(1809)進士,曾任國子監學正。戴氏碑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舊時過此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即使是民間祈雨時人們所抬神漢巫婆也要步行。

文革期間,二戴碑不知所向。1992年成安縣政府為了爭奪漢代大小戴故里,建造“漢大儒大小戴故里碑”,並於碑陰刻寫了大小戴輯注《禮記》的功績:“禮記二人輯,載入成安,百姓從來欽大聖;宋朝三字經,述評戴著,九州總是仰高賢。”

史書記載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至漢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指明了戴德是在擔任信都國太傅的時候,居住在魏郡斥丘。魏郡斥丘僅僅只是戴德當官時的居住地而已,後來在此落了戶。戴聖跟魏郡斥丘更無任何關係。

清代《廣平府志》作出了明確的考證,否定了二戴故里是魏郡斥丘的謠言。清·光緒《廣平府志》卷九 選舉表一:“案舊志載有戴德、戴聖注斥邱人,斥邱如今屬成安縣地。縣誌為德聖作世譜,通志亦沿其誤考。《漢書 儒林傳》梁 戴德延君、戴聖文君,無斥邱之說。《地理志韻編》西漢梁國在今歸德府商邱縣地,距今府屬之成安縣甚遠。今之成安置自北齊,漢時之成安縣在今歸德府考城縣地,與商邱縣毘連。通志與縣誌殆誤以商邱為斥邱歟。《後漢書 橋玄傳》橋玄,梁國睢陽人,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睢陽今歸德府,元既與德同郡,則德、聖決非今之成安縣人矣。”

戴氏後人

口碑傳說戴德無後,但《戴氏譜》記曰:“裔孫景珍,為後魏司州從事;仲孫胄,字玄胤,相(唐)太宗; □孫至德,相(唐)高宗。”此處所說裔孫,當是戴德之直系,看來是有後人的。

《新唐書》又說:“胄無子,以兄子至德為後。”這就是說相州安陽的戴至德是戴胄的過繼之子,兩人均為唐朝宰相。

明萬曆《成安縣誌》引《戴氏譜》又曰:“聖生空,空生月,作《中山人物誌》,生憑。憑字次仲,僑寓汝南及輝縣……正旦朝賀,(漢光武帝)令不能說經者奪席,憑重坐五十席。京師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官職)。在職十八年,卒於官。子孫綿延不絕,傳至後世曰寬者,同弟聚仍返斥丘鄉義村居焉。祖塋尚存,裔孫名九一,習堪輿。”

戴聖的後裔戴寬、戴聚又返回睢陽居住。到明萬曆年間,戴氏祖墳依然存在;戴氏裔孫戴九一,研習風水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