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乾[乾、邗,讀音作hán(ㄏㄢˊ),亦可讀作gān(ㄍㄢ),不可繁寫為“乾”]
姓氏來源
乾( gān)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時期的古邗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古邗國,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姬邗叔所建。古代的邗國,即今江蘇省江都縣瀕臨長江北岸的古邗城。根據史籍《左傳·索隱》中按載:“<左氏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說明是周武王姬發之子邗叔所建。邗國後來被緊臨的鄭國所滅,變成了鄭國的一個邑,滅國時間當在公元前711年以前。“邗”字,最初見於史籍《左傳》中的記載:“魯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在典籍《辭海》中注“邗”時有兩個義項:一是“古國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東北部,稱作邗,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成為吳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吳國所築,故址一說在今揚州市蜀岡上,一說在市東南瀕江處。”邗國被吞滅後,在邗叔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邗氏,失國後去“邑”為乾,稱乾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讀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二
源於兵器,出自春秋時期神兵干將,屬於以器物名稱為氏。干將,是古代戰國時期的神兵利器。“干將”一般被認為是越國名師歐冶子的別名,實際上是他所鑄的一柄劍的名稱。在史籍《吳越春秋》中記載:“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莫邪斷髮翦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古代,歷來有以神兵名稱為姓氏者,因有以干將為姓氏者,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乾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讀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三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乾犨,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大夫叫乾犨,為人幹練而穩重,很受人尊敬,但他當時屬於當時權勢熏天的華氏家族集團。乾犨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開國君湯王。在乾犨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乾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讀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四
源於贏姓,出自春秋時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後代,以封地名為氏。據《路史》載:“殷乾氏初邑段,以邑乾,因邑為氏。”《史記》中記載,春秋時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國大將,先後被封地“段”、“乾”兩地,其子孫遂以段乾作為姓氏,稱段乾氏。李宗又稱段乾木。從《路史》和《史記》上的記載可知,春秋時期老子的兒子宗,先封於魏國的段邑,後封於魏國的乾邑,後來“以邑為氏”合其封邑名而稱段乾氏。段乾氏得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的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區,所以段乾氏的發源地應該是山西,後來逐漸向東播遷。故段乾氏後人奉李宗為段乾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乾氏族人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乾氏、段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五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戰國時候有個地名叫乾隧(今江蘇吳縣),是物產豐饒的魚米之地,當地人的工藝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乾隧之邑,城邑中人取乾字為姓氏,世代稱乾氏至今。據《姓氏考略》記載:“吳有乾隧之地,故多乾氏,殪以邑為氏。乾隧,戰國時地名,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紇乾氏、厘若干氏、乾已氏、阿伏乾氏,可地乾氏等部落。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為漢姓乾氏者,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蒙古族將軍乾八禿帖木兒,其後裔以乾為氏,主要居住在福建省福州、泉州等地。乾八禿帖木兒,明初蒙古族將軍,信奉伊斯蘭教,原居通州,洪武末年調任(泉州石獅)永寧衛指揮使,世襲指揮使。隨鄭和下西洋有功,封萬戶侯。見《泉州府志》、《晉江縣誌》、《卷之二十九 職官志武秩》。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八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地名長乾,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長乾,是古代民間稱呼的一種地名。在典籍《左思·吳都賦》中記載:“長乾延屬。建業南五里有山岡,其閒平地,吏民雜居。東長乾中有大長乾,小長乾,皆相連。地有長短,故號大小長乾。韓詩曰考盤在乾。地下而黃曰乾。”建業,就是今江蘇省南京市,當地人稱狹長的地塊類型為長乾,實際上為一種小規模的河谷平原地貌。居住於長乾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長乾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乾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九
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的古乾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乾國,是夏王朝時期即有的古諸侯國,在史籍《淮南子·道應訓》中記載:“荊有佽飛,得寶劍於乾遂。乾國,在今臨淮,出寶劍。”關於乾國,在殷商卜辭中就有商末紂王田獵游幸的記載,所到的地方即有“乾”。在史籍《路史·國名》中記載:“乾,桀臣乾辛邦也。”也就是說,乾在夏王朝的時候是夏桀臣子乾辛邦的封地。在史籍《大清一統志·大名府》中記載:“干城,在開州北,《詩·邶風》:‘出宿於乾,飲餞於言。’《後漢書·郡國志》:‘衛國縣有竿城。’蓋即干城之訛也。今州北有干城村。”開州在今河南濮陽,在商都安陽的東南。古乾國(今江蘇揚州),在春秋末期被吳國所吞滅之後,其故國子民便以國名為姓氏,稱乾氏,並將這個姓氏帶往分遷的各地,世代相傳至今,文字改革中簡化為乾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十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司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乾,是西周初期設定的一種王室內宮官位負責掌管舞樂器具,為典禮重臣,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司乾掌舞器。”在司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乾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乾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十一
源於地名,出自兩周時期地名乾,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乾,就是國都的城郊地區,簡稱國郊,主要是由武將及其軍隊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將不得居於城內,因此與公侯、臣子、庶支子孫們居與國郊,兼有防護守衛國都的作用。在典籍《詩·周南》中記載:“公侯干城。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為扞蔽如盾,為防守如誠然。”在居住於國郊的軍民後代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乾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得姓始祖
乾犨、邗叔、段乾木(李宗)。
遷徙分布
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約二十七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6%左右。
乾姓尋源
相關古寒國
黃帝聯盟有寒部落,寒哀為黃帝駕御馬車,為寒氏族始祖。“寒”“乾”古通,“寒哀”又稱“乾類”。黃、寒兩族通婚,嫁女黃帝子青陽生子少皋。夏時,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東夷族后羿為相。但寒浞“行媚於內,取賄於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無防備,殺羿奪權。封子澆於過(今山東掖縣),封豷於戈。後,夏朝中興,少康滅澆於過,少康子後杼又滅豷於戈。寒人分乾、戈兩族,乾即盾,可見寒部落勇武及精於製造干戈的技術。今山東濰縣,原叫寒亭,古寒國所在。
有關乾國
寒被夏滅後,族人南遷,商末遷至徐州至江西,故寒(乾)郡望出潁川郡、潯陽郡,徐州有寒山,東有贛榆縣。江西有贛江。商代,乾為商之屬國。乾國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長於乾欄建築,故以乾為國、為姓。周代中葉後,乾國由徐州南遷臨淮,“乾,國,在臨淮,出寶劍。蓋為莫邪,洞鄂之形也。”乾立國於臨淮,故加邑旁作邗。臨淮,今江蘇泗洪。乾國再南遷江蘇揚州,後為吳所滅,吳、乾之戰戰爭相當殘酷,“昔者吳、乾戰,未齔者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為乾國多。”就是說為參加抗吳,年幼者提前鑿齒以表成年。
乾國亡後
一支留於臨淮、邗等地,後併入宋,為乾姓,郡望出於滎陽郡、潁川郡。宋有大夫乾犨,漢有蜀尉乾獻、京兆尹乾已衍,吳有軍師乾吉,晉有將軍乾瓚、散騎常侍乾寶(新蔡人)。
一支南遷姑蘇寒山,融入吳,稱乾吳。邗雖為吳滅,仍有乾人留居,“吳有乾隧之地,故多乾姓”。乾隧,是邗都之隧道,或曰邗溝——運河,“吳城邗,溝通江淮”。干將為乾人之裔,鑄劍工藝精湛,犀利異常。越滅吳,乾吳轉為乾越。南遷江西餘干的乾人與越人、越章人、揚越人融合,也成為乾越。最後融入漢族。明代江西新乾(淦)縣有乾姓,為大族,如高淳教渝乾鳳,孝子乾顯思,康熙時貢生星子縣人乾特。
乾人一支沒與越人結合,體格高大,稱為贛巨人,居梟陽,今鄱陽縣西。贛人之後為贛姓。
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穎川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晉朝人乾寶博覽強記,做散騎長侍,著有《晉紀》,求實存真,人稱良史。
宗祠通用聯
五言通用聯
能工成一劍(春秋末著名冶匠干將,工於鑄劍,吳王曾命他鑄造寶劍);
良史善五行(乾寶的事典)。
七言通用聯
通達治體名中外(元朝平章政事乾欒,聰明典重,通達治體,易歷中外,有令聞);
修史著述譽古今(乾寶的事典)。志氣百年內;生平一寸心(唐朝大臣書法家褚遂良贈唐朝名人乾彥思詩聯句)。
十言通用聯
御史清廉,豪強皆斂蹤跡(明朝都御史乾桂,正德進士,為政廉明,所在豪強斂跡);
大夫榮貴,子孫世紹簪英(晉代大夫乾仇的事典)。
字輩排行
湖南嶽陽乾氏字輩:“名添廷斗萬子允能文景尚興士大加兆昌虎榜登英才”。
浙江乾氏一支字輩:“榮耀晉朝國文瑞廷世紀美嘉德厚惟欽鴻範永式高隱揚名忠良顯達孝友賢聲繼承善述否紹克承於厲斯年啟裕有成”。
安徽天長乾氏字輩:“世以國維永遠存兆有仁龍陽遠 ”
家譜文獻
浙江乾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餘姚市梨洲文獻館。
浙江鄞縣黃墩乾氏宗譜十五卷,(民國)乾丕桀纂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敬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餘姚市梨洲文獻館。
浙江餘姚道塘乾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民國)乾錦書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唐]乾玉良。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餘姚市梨洲文獻館。
浙江樂清乾氏宗譜兩卷,首一卷,(現代)乾遠祥等修,1982年據油印本複印。註:先祖為乾昭、乾堯章,始遷祖為乾仲叔。原稿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餘姚市梨洲文獻館。
江蘇鹽城乾氏宗譜,(現代)乾氏族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86年)最後一次續修本基礎上合修,2001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鹽城市乾氏宗祠。
歷史名人
干將
春秋末年吳國 廬時人。著名冶金匠,工於鑄劍。吳王曾命他鑄造寶劍。三年,鑄成雌雄各一,雄為干將,稱為"吳乾之劍" 。
乾寶
晉代人。字令升。晉朝新蔡人。著名史學家,卓學博覽,好陰陽五行術數。元帝時,被朝庭召為著作郎,編修國史。他著作的《晉記》,直而能婉,評為良史。他編著的《搜神記》被評為"鬼之董狐"。此外,他還著有《春秋左氏義外傳》和《注周易周官》等數十篇。
乾吉
乾吉,一作乾吉、乾室。三國時代人。相傳從一仙翁那兒學得道家經典,能治療百病,祈神求雨。
乾奕
元朝時北庭人。其祖畏懼孫兒歸元,世居永昌。乾奕歷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達治體,政績顯著,皆有令聞。
幹道沖
據《康熙字典》記載,《萬姓統譜》見《姓苑》,宋時西夏有幹道沖,其先 從夏主遷興州,世掌夏國史。其通五經,官至中書宰相。元有乾勒忠,習識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僉樞密院事。
乾桂
明代順天人,正德年間中進士,官至督御史,政治嚴明,所官之處,豪強不敢妄為,威風收斂。
乾祖望
1912年9月出生,教授。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系中醫耳鼻喉科奠基人創業者之一。主要貢獻:無間斷臨床66年(未退休)。治療慢性咽炎、增生性喉炎有效率95%以上,治癒率85%以上。第一個人發表報導“喉源發性咳嗽”、“多涕症”。一個人包幹辦了“中醫耳鼻喉科師資班”五期(全國共十期)。帶出中醫耳鼻喉科專業臨床醫師160名左右。1991—1994年第一期全國500名老中醫繼承工作運動中帶了兩名、成績列江蘇之冠、全國前茅。1990年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國際培訓交流中心主辦一班一人主講及主持的“國際中醫耳鼻咽喉科短期班”一期。學生來自美國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在全國第一個人於1951年上海市松江縣“城鄉第四聯合診所”亮出中醫第一個耳鼻喉科牌子。中醫第一本《中醫耳鼻喉科學》在1955年《新中醫學》發表,長期連載公世。中醫耳鼻喉科病以如今臨床病來計算,2/5付之缺如,在20—30年予以補缺添加使其完整而能在臨床上可應付。主持的南京中藥學大學附院耳鼻喉科為衛生部指定為全國唯一的“建設中心”。在中醫傳統理論中深入開闢了不少新的論點及治法(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建國40年中醫科持成就》的“耳鼻喉科”(422-434)中有忠實的反映。重訂三因學說。四診八綱擴展為五診十綱。設計出“辨證公式”,填補了千年空白。把病因病機學,構想出“中介症”學說,用以彌補傳統的籠統與固定化。追蹤孫思邈的中西醫結合手法來做中西醫結合工作,已有20多年。代表作有:《孫思邈評傳》、《乾祖望醫話》、《耳氏鼻咽喉口腔科學》、《乾祖望醫案》。主編或副主編的有《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耳鼻喉科學》等5種;與人合作的有《中醫學概論》等14種;已發表論文百多篇;小品醫話四百多篇;1981—1988年在全國(包括台灣)公開發行的醫刊雜誌上刊出全國醫界對乾氏的治學精神、思想體系、學派風格、臨床教學經驗的探討、研究、總結、繼承、評議的文章104篇。1985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優秀教育工作者”獎狀及獎章;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終身獎”及證書。
乾季良
男,1941年12月生,浙江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鐵道醫學院 。第二醫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教授,美國紐約科學院委員、韓國仁濟大學客座教 授,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委員會委員。擅長肢體淋巴水腫性疾病的診治,微波烘療作為一項新 療法曾在《健康報》等報刊雜誌廣為報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研課題的實施 ,其中"絲蟲病細胞免疫紊亂與淋巴絲蟲病因果關係及其調控"實驗研究課題於1997年通過 上海市教委鑑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數次出訪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參加學術交流 並作專題學術講座。在美國、歐洲的整形外科雜誌上發表論文10餘篇,在國內有關雜誌發表 論文20餘篇。曾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銅獎。
乾大文
女,1951年2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漢族。現任航天職大教師,講師職稱。1970年至1973年8月在安徽潁上陳橋公社金元大隊務農,兼生產隊會計。1976年8月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評論專業。1976年至1978年在上海廣播器材廠工作,1978年至今在上海航天局教育中心從教。擔任過於部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繼續工程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獨立承擔開設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職業道德、套用文寫作等課程的授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獨立完成了哲學、職業道德、套用文寫作和語文四種講義的編寫工作,在1996年被學校評為講義質量水平全校第一名。在此其間,曾於1980年至1981年在上海市委黨校哲學專業進修;1985年夏參加中央黨校哲學教師進修班學習;1986年至1988年畢業於華東師大政教系行政管理專業,獲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先後在1998年11期《教學與管理》上發表《尋求板書設計與教學效果的最佳組合》被多家國家級大型理論文集所選用,獲優秀論文獎;在《中國學校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3期上發表《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獲優秀論文二等獎成愛、嚴、恆——班主任的金鑰匙》已在《中國學校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4期上發表。
干戈
(1920-1994.10.26),浙江省麗水縣人。1940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吳淞區政治協商會議副主任,上海市吳淞區人民法院院長。
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4月至1944年6月任中共江蘇省阜寧縣委員會秘書,江蘇省阜寧縣區青年救國會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浙西區黨委廣南縣一區區委員,浙江省廣南縣一區區長。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在中共膠東區黨委西海地委統戰部和華東局社會部任科員、組長。1949年5月任上海市公安局社會處秘書科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偵察處秘書科長、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航運公安局黨組成員,上海市航運公安局辦公室主任。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0年10月到1979 年底調至安徽省淮北煤礦籌備處勞動,“文化大革命”中受拘留關押長達4年多。1979年1月平反,恢復名譽。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任上海市政府寶鋼地區辦事處辦公室主任。1881年12月至1983年12月任上海市吳淞區政治協商會議副主任,上海市吳淞區人民法院院長。
1994年10月2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74歲。
乾卓
(1898-1937),字冠洲,浙江省青田縣六上都洪庵村人(父乾廉甫,字煥雲,晚清廩生,以教師為業)。少年有壯志,1921年浙江省立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畢業。1924年黃埔軍校二期工科畢業。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中國國民政府駐蘇聯使館武官。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民主革命時期,1921年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分別任教於青田縣芝秀初級國小(城西國小)、大路求是完全國小。
大革命時期,1924年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工科。參加1925年3月第一次東征棉湖戰役。畢業後分配黃埔軍校第四期任中尉區隊長,未幾升調校長辦公廳少校科員。1926年6月被選派至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從蘇聯學成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駐河南的暫編陸軍25師特派員。1930年冬由中央陸軍軍官校軍官連調任第47師宣傳處上校處長。1932年夏供職於中央軍校政治訓練班。1934年任江蘇省太倉縣警察局局長,後調南京參謀部、防空委員會副處長兼宣傳科科長。1935年奉派往中國駐蘇聯使館任陸軍少將副武官,鏇代理武官。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1月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中國駐蘇聯使館任所,時年僅39歲。
長子:乾鐵岩,湖南大學畢業,杭州師範學院工程師。
次子:乾丹岩,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畢業,浙江省大學數學系教授。
乾毅
(1913-——),乳名乾正春,祖籍浙江省青田縣六上都洪庵村人(父乾廉甫,字煥雲,晚清廩生,以教師為業。乾卓少將之胞弟)。旅居美國孟菲西州。浙江省立十一中學畢業。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畢業。英國皇家軍官學校軍事工程畢業。1936年畢業英國劍橋大學機械工程,繼入英國軍事學院。1943年畢業於美國參謀大學。國民革命軍陸軍訓練司令部參謀長。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學國中部畢業後,入上海復旦實驗中學高中部學習,後轉浙江省立高級中學畢業。1932年7月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南京第七期。1933年畢業後到第7師政治訓練處工作,鏇派第41團任上尉指導員。1934年調軍政部通訊技術訓練班任少校指導員。1935年7月考入英國皇家軍官學校學習軍事工程。1936年12月畢業後入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機械工程。
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6月畢業後獲榮譽學士、碩士學位。繼人英國軍事工程學院。1940年10月轉入美國軍事工程學院青年軍官班、研究班進修。先後在英、美工兵部隊見習和參加軍事演習。1943年9月畢業於美國參謀大學。1943年10月回國任重慶陸軍大學少將教官,後歷任軍政部軍務司炮兵組組長、戰車防禦炮教導總隊少將副總隊長兼幹部訓練班主任、教導團少將團長。1945年5月,調任青年軍軍編練總監部少將高級參謀。
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後,回任陸軍大學編譯處少將處長。1946年7月奉派駐日本代表團第一軍事組少將組長。同年12月任陸軍總司令部第六署第一處(兵器研究處)少將處長。1947年7月陸軍總司令部增設陸軍訓練司令部,陸軍副總司令孫立人兼任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官,隨被調任陸軍訓練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代參謀長,駐防台灣省高雄。1948年初升任少將參謀長。1948年6月因故攜眷離台灣回回南京,經上海回家鄉青田縣。後經同鄉、陸軍大學同事章培將軍引薦,周恩來總理電召進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29日,周恩來總理召見乾毅等人到中南海住處晚宴,周總理稱讚“乾先生文武全材”。1950年3月到東北工學院任教授。1951年調任湖南大學教授兼機械系主任。1953年調任武漢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等職。後旅居美國孟菲西州。
發表有《米雪爾止推軸承的構造與計算》等論文五篇,編著有《反戰車戰術》、《高等傳熱學》、《青田乾毅回憶錄》等書五本,與人合譯有《熱機學》等書兩本。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推舉為“世界1000位最有創造力和成就名人”和“世界1000位偉大科學家”。
夫人:項月眉,系青田縣鶴城鎮名人項璧人之獨女。育有四子四女。
長子:乾高雄,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密蘇里大學教授。
次子:乾小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在國內從師數學大師華羅庚、數學碩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任美國摩爾根州立大學教授。
長女:乾榮珠,武漢華中理工大學畢業,美國孟菲斯州立大學博士,任美國俄克拉哈馬大學教授。
乾德源
(1884-1946),生於福建永春內碧。自幼跟隨姑丈李俊仁習武,少年時就出來闖蕩江湖,遍游東南亞諸列強殖民地。1916年,卅二歲的乾先生在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吧生埠創設國術醫館,負責傳授武、醫和青獅三藝。所以當地人稱他為「三絕奇人」。同時,醫館也專治跌打風傷,其醫術精湛,聲譽日隆。先後在吉隆坡,麻坡、馬六甲、砂拉越等地創辦中國國術館。在三十年代初,南京中央國術館主辦「國術會考」。於是派門下弟子藩衍,其高徒林寶山赴往南京參加武術擂台賽。由於都榮獲優勝獎徽章的特出表現,中央國術館的館長--張之江先生特地南渡星島拜候乾老,並視他為當地德藝高民望重的老師傅呢!而且張之江先生還特書『強種自衛』四字贈送,足見意誠之殷。
後來閩南國術團,承國府命令出洋,提倡國術,高徒寶山恭請先生出而領導,開演國術,登高一呼,眾山俱應,得眾歡迎,公推為國術館長,藝即超群,人誠和諧,故能領導群英,名聞中外。後來倭寇南侵,人多受困經濟,遇貧病者登門求醫,先生免收診金一概施濟。
1946年,乾德源大師逝世。其三位公子:乾湖海、湖昌和湖南,均為武林高手,都克紹箕裘,善承父業,攜手創立「新加坡中華國術協進社」,傳授福建永春少林五祖拳和家傳中華醫術,使之發揚光大。
乾大師的入門弟子中身懷絕技者不乏其人,如號稱“獨行千里”的李載鸞;30年代初榮獲南京武術擂台賽優勝獎的林寶山、李紹茂、林邦華、吳龍飛等人皆是。
乾鐸
我國著名的林學家、林學教育家。他生活樸素,學識淵博,是中國當代森林經理學的開拓者之一,在吸收和引進國外森林經理學說、探索中國式的森林經理方法方面,做出了貢獻。曾留學日本,主編了《森林經營規劃學》等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專著。別名 乾宣鏞 字震篁,湖北廣濟余川鎮乾仕垸人(今湖北武穴市)。生於1903年4月10日。父乾健書,民國時代曾任最高法院推事,為政清廉,崇尚儉樸,乾鐸自幼受家庭影響,生活樸素,勤勉好學。1918年中學畢業後,考人湖北省立外國語專門學校,攻讀德語,1923年畢業後,轉讀於北京大學外語系。兩年後考取湖北省官費留學生,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林學實科。三年修業期滿,在日本農林省目黑林業試驗場從事研究工作。1932年回國,繼續在北京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攻讀。1932年去湖北省,歷任省建設廳技正、襄陽林場場長等職。1938年後,在湖北農業專科學校、中央大學等高等學校從事林業教育事業。1953年乾鐸任南京林學院林學系主任,1956年任副院長。1956年赴蘇聯考察高等林業教育和林業科學研究工作。1959—1960年從事編著工作和負責《辭海》林學類修訂工作。1969年8月7日病逝於黃山。
1941年10月,乾鐸由鄂入川,途經四川省萬縣謀道溪,見土地廟後面有一株從未見過的落葉針葉大喬木,便停下來作了觀察,因時令已屬深秋,未採到標本。但為以後進一步考察和對水杉這一新種的鑑定、定名提供了線索。1948年5月8日由翁文灝主持的中國水杉保存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紀錄中記載:“一、發現水杉經過……中央大學森林系乾鐸教授於民國三十年十月底由鄂入川路經人川境五里許之謀道溪見路旁有落葉大樹一株,當地俗稱水杉(應為“桫”字,當地土名——編者注),乾氏極為注意,惜因當時樹葉盡落未獲標本,翌年轉請萬縣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楊龍興氏採得枝葉標本,迄今未鑑定……。”這就是後來經胡先驌、鄭萬鈞研究和鑑定,於1948年定名的水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