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鎮江府志

乾隆鎮江府志,為江蘇省鎮江市的古地方志,清人馮夔颺重修,朱霖增纂。現存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刻本。 一共有55卷首1卷。現存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刻本。

定義

鎮江為我國歷史文化古城之一,建置已有3500餘年。據文獻記載,最早的方誌,始於南朝劉宋時期。其後歷代均有修纂,前後相承,頗具規模 。

其中, [乾隆]鎮江府志是比較有影響的地方府志 , 也是現存鎮江古方誌中較完整的一部,和[康熙]《鎮江府志》同為“雙壁”。

詳細情況

馮夔颺,雍正八年(1730年)任丹徒知縣。朱霖,遼寧松山人,乾隆十五年任鎮江知府。康熙府志重印後40餘年,丹徒知縣馮夔颺因府志殘缺,補刻數萬字,又編入《桐村藝文》一卷(內有《續丹徒隱逸志》、《續丹徒節孝志》等)。至乾隆十五年,朱霖以馮志耗蠹嚴重,舊版字跡磨損很多,不可辨認;又因溧陽於雍正八年劃歸鎮屬,而《溧陽縣誌》已於乾隆八年修成出書,於是組織力量整理舊版,補入應增列的新資料,編成此書。此志前五十四卷全依康熙舊志,增補第五十五卷:河工疏稿,坍田疏稿,桐村藝文等。

乾隆十五年(1750),鎮江知府朱霖到任後,見《康熙鎮江府志》存版“梨棗亦磨滅多不可識”,府屬轄縣也發生了變化,就與同知薩載、判官蘇峻鵠等人商議,準備重修《康熙鎮江府志》,增加乾隆十五年以前的內容。他延請鎮江府學教授趙秉義和丹徒縣學教諭張若本、訓導顧思照、生員高從龍、蔣宗海等人參與編纂及校事,又將“原版之磨滅不可復識與溧邑之所應入者纂序編輯,匯成一書付之剞橛”,開雕刊行了第四版,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康熙·乾隆鎮江府志》本。

此志保留了 [康熙]《鎮江府志》的優點,增加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後的部分內容,如“孝義”載至乾隆六年,刻補了舊志模糊不清的版面及《溧陽縣誌》的各有關部分,使內容較為完整,但僅刻補而很少增訂,如“知府”僅載至高龍光為止,此後數十年均不載。又《溧陽縣誌》與舊志體例上不一致之處也沒有調整,而補刻字跡與舊刻很不一致,這些是其缺點。

史學價值

目前,這部增刻府志的試印本和正式印本都存於鎮江市圖書館內。從形式上看,這部府志的刻印質量還是不錯的,明刻的流風宛在,字型舒展圓秀,正式的印本紙張也瑩潔。

但由於嚴格地實行了避諱制,使用缺筆的諱字較多,使人感到了 文字獄(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的可怕。

[乾隆]鎮江府志是現存鎮江古方誌中較完整的一部,鎮江古代“五大地方府志”之一,和[康熙]《鎮江府志》同為“雙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