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蛟龍轉鼓

乾州蛟龍轉鼓

乾州蛟龍轉鼓屬大型民間廣場鼓舞藝術,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轉鼓”。接著擊鼓者以舞蹈動作敲著隨之騰躍鏇轉,猶如“蛟龍翻騰”,故名“蛟龍翻背”,繼而樂舞在鏗鏗鏘鏘的快節奏中隨著馬號的長嘯結束,故稱為“蛟龍擺尾”或“蛟龍入宮”。表演者在轉鼓時跳躍的矯舞可謂舞步一絕,主要有平擊鼓,高跳擊鼓,鯉魚翻身,鳳凰單翅等舞蹈動作。

基本內容

乾州龍轉鼓屬大型民間廣場鼓舞藝術,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後,號手兩邊,鼓只敲打,
蛟龍轉鼓蛟龍轉鼓
而不轉舞;表演“轉鼓”時,場面變形,指揮居中,號手站立兩旁,多面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鑼居中後排,鈸分立左右兩側成月牙形。鼓手們邊鼓邊舞,舉棰亮鈸,東蹦西跳,左鏇右轉地變化“梅花形”、“一字形”、“月牙形”、“五角形”等鼓陣,令人眼花繚亂、目不睱接。“蛟龍轉鼓”共分三個樂章:首先長號引鳴,似虎吟虎嘯,隨之鑼鼓、鐃鈸擊奏,猶如蛟龍從水中騰空欲躍,稱之為“蛟龍出海”或“蛟龍探頭”。接著擊鼓者以舞蹈動作敲著隨之騰躍鏇轉,猶如“蛟龍翻騰”,故名“蛟龍翻背”,繼而樂舞在鏗鏗鏘鏘的快節奏中隨著馬號的長嘯結束,故稱為“蛟龍擺尾”或“蛟龍入宮”。樂舞演奏可連續交替進行,其曲調變化有“風攪雪”、“長流水”、“十樣錦”等,表演者在轉鼓時跳躍的矯舞可謂舞步一絕,主要有平擊鼓,高跳擊鼓,鯉魚翻身,鳳凰單翅等舞蹈動作。

歷史淵源

乾州蛟龍轉鼓,歷史淵源,據史料記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屬明代嘉靖年間的宮廷樂舞。保存600多年的《梁氏族譜》佐證,乾縣王村鎮梁氏世祖梁世明,在第七代出了一個在朝

..

為宦官的梁忠,在朝廷的51年裡梁忠學會了朝賀樂舞和轉鼓藝術。神宗萬曆21年(1593年),年愈古稀,告老還鄉,遂將鼓舞藝術帶到民間,以王村鎮為中心世代相傳。因鼓壁周圍飾有“蛟龍”圖案,並以鼓作舞,鼓之舞之,故名為“蛟龍轉鼓”。

基本特徵

蛟龍轉鼓400多年來在廣大人民民眾紮下了牢固的根基,在民間經歷了世代傳承和演進過程,以強烈的藝術魅力確立了自身獨特的舞蹈地位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蛟龍轉鼓的最大特徵是:鑼鼓聲韻鏗鏘有力,表演場面氣勢磅礴,秦鼓風韻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聽到震憾心弦的鼓樂聲,又可以看到騰躍鏇轉、英姿颯爽的舞蹈動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

..

蛟龍轉鼓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點外,其鮮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轉”上,“人繞鼓轉,鼓繞鐃轉”跳的動作又分為異地跳和原地跳;轉的動作又分為自轉和公轉。鼓點仿佛驟雨急落,鐃鈸好像飛雪漫舞,節奏複雜洶湧澎湃,跳躍舞姿優美動人,已積澱凝結出中華文化藝術遺產特徵,毋庸置疑。

蛟龍轉鼓的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乾縣地處陝西省關中腹地,史稱“關西名城”、“長安西北門戶”和“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先秦置“好寺”,北魏建“漠西”,唐時稱“奉天”,1300多年前乾陵建成後改為乾州,民國元年,改州為縣。東距西安80公里,鹹陽40公里。聞名中外的唐乾陵座落在縣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上。全縣轄12鎮8鄉,人口56萬,總面積1000.71平方公里。

..

乾縣1993年被陝西省確定為歷史文化名城,2000年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文化先進縣,縣文化館2004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省惟一的一級文化館,同年,乾縣王村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藝術“轉鼓之鄉”。
乾縣自秦設好寺縣歷經2000多年淪桑,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文化名人輩出,其中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一生著有72出劇本的范紫東先生及文壇新秀劇作家楊爭光先生誕生於此。
乾縣是古絲之路上的重鎮,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文化積澱深厚,素有文化名縣之美稱,為陝西20強縣(市)區前列,是優秀民間鼓舞《乾州蛟龍轉鼓》的發源地和人才基地。

蛟龍轉鼓的瀕危狀況

進入90年代後期,蛟龍轉鼓表演甚少,人聲鼎沸的熱鬧場面難以看到,改革開放後,中青年大多改行發家致富或多出務工賺錢或忙於做生意,同時他們藝術欣賞角度也發生轉變,流行音樂占據了他們的文化主流,造成表演隊伍極不穩定和後繼乏人,讓人更憂慮的還是身懷絕技的老鼓手、老號手,有的年老病故,有的年事已高,所剩無幾,使他們世代相傳的絕技面臨失傳。 目前,蛟龍轉鼓處境危急,民眾呼籲強烈,迫切要求對其搶救保護,刻不容緩。社會各界一致認為:如不加緊對蛟龍轉鼓搶救保護,勢必使蛟龍轉鼓這一珍貴民族文化藝術在短期內銷聲匿跡,那將對人類文明是一大憾事。

傳承譜系

神宗萬曆21年,梁忠將蛟龍轉鼓帶到民間,以王村鎮為中心向該村司、吳、曹、梁四大家族世代相傳。蛟龍轉鼓舞蹈、曲牌、鼓點、表演技法全靠民間藝人記憶和口傳心授流傳下來。從明代至今400多年來,由於戰爭、饑荒、災難等原因,幾個時期幾乎失傳。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市縣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文化藝術界專家的指導下,經過多次挖掘整理,又失而復得,重新活躍在民間,被大眾所喜愛。
第一代傳人
梁忠(1523——1607)
第二代傳人
司孝忠(1570——1635)
吳志奇(1568——1631)
曹松柏(1559——1627)
仲有(1572——1639)
第三代傳人
吳世友(1881——1971)
曹光輝(1873——1953)

..

梁雲錄(1876——1968)
雲柱(1858——1921)
吳維太(1862——1941)
當今傳承人
吳彥傑(1939)
曹秉發(1931)
梁發雲(1932)
梁智俊(1939)
司光旭(1921)

保護計畫

2006年政府工作已將搶救保護蛟龍轉鼓列入財政預算,每年投入專項資金6萬元,目前到位4萬元。

主要保護內容

搶救保護全國獨有的優秀民間藝術——蛟龍轉鼓,使這一民間舞蹈後繼有人,重振雄風,造福於人民。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縣上成立蛟龍轉鼓搶救保護領導工作機構。

..

2、制定了人才保護措施,落實了老藝人生活待遇並為其評定專業技術職稱。
3、從2006年至2010年每年由縣財政劃撥6萬元專項資金。
4、2005年底已投入2萬多元更新了蛟龍轉鼓藝術團的服裝和器具。
5、建立了蛟龍轉鼓流源及傳承人資料庫。
6、已將蛟龍轉鼓編入鄉土教材《可愛的乾縣》。
7、正在籌建乾州蛟龍轉鼓網站,利用網路擴大宣傳。
8、“蛟龍轉鼓”藝術學校正在調查論證籌建之中。

十年保護目標

政府扶持,不斷加大投入,成立管委會,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培育提高,為其發展搭建平台,向國際文化品牌邁進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成立組織機構,建立網站,營造社會氛圍
2007年創建蛟龍轉鼓藝術學校,培養傳承人才
2008年成立乾州蛟龍轉鼓藝術公司,發展文化產業
2009年加大鼓舞藝術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演出團隊
2010年在北京等地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實地展演,以新時代文化品牌鼓出國門,舞向世界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政府行為,社會參與,各級財政在資金、人才等方面實行傾斜。

建立機制

1、人才機制,為優秀人才大開綠燈;

..

2、競爭機制,市場運作,獎優罰劣;
3、制約機制。實行工作目標量化管理。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於三至四月份分別將經費預算列入年度計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