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黃秋海棠
乳黃秋海棠(學名:Begonia flaviflora var. 分布於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590米至2,300米的地區,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乳黃秋海棠(變種)
- 拉丁學名:Begonia flaviflora var. vivid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 亞綱: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
- 目:堇菜目(Violales),有資料把葫蘆科劃歸葫蘆目。
- 科:秋海棠科(Begoniaceae)
- 屬:秋海棠屬(Begonia)
- 亞屬:二室組、單葉亞組、二室非盾葉系
- 種:乳黃秋海棠(變種)
- 命名者及年代:Golding et Kareg.
- 分布區域:雲南
所屬種屬
種中文名:乳黃秋海棠
種拉丁名:BegoniaflavifloraHaravar.vividaJ.GoldingetC.Kareg.
科中文名:秋海棠科
科拉丁名:Begoniaceae
屬中文名:秋海棠屬
屬拉丁名:Begonia形態特徵
葉片卵形至寬卵形,分裂較深,裂片長三角形,長1.5-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斜心形,成30-90度的角,上面散生圓錐狀短刺毛;花被片外面被疏柔毛。分布
產雲南(貢山、碧江)。海拔1590-2300米。緬甸也有分布。生理特徵
乳黃秋海棠大部分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在自然界多生長在溫暖地區的林下溝邊、溪邊或潮濕的岩石上。喜溫暖,不耐寒,生長適溫10-30℃左右,低於10℃生長緩慢。在適宜的溫度下,可四季開花,花期長,連續開花性強, 具有邊開花邊生長的特性,葉肉質。溫度太高時生長不佳,會引起葉片的灼傷、焦枯。易攀高徒長且易患病害。適宜空氣濕度較大、土壤濕潤的環境,不耐乾燥,亦忌積水。喜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生長環境,但強烈的日光直接照射會使葉片及花朵燒傷,故夏季栽培需遮蔭40-50%。四季海棠為長日至中日性植物,當夜溫低於21℃,則只在長日下開花,但是日長對開花的影響不如菊花或一品紅那樣具有決定性影響力。耐候性為綠葉系較銅葉系強。不需摘心,忌用生長調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