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漏

乳漏

乳漏,中醫病名。是以瘡口膿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乳房部的漏管。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後遺症。常發生於乳房和乳暈兩個部位,以前者多見,預後較好;後者常見於未婚婦女,病程較長。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西醫病名則稱為乳房瘺管和竇道。本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反覆發作,難以痊癒。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乳漏是因毒邪未盡、氣血兩虛到導致乳房部的漏管,以瘡口膿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生於20—40歲婦女。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乳房瘺管和竇道基本相同。

病機

由於乳癰、乳發失治,膿出不暢;或切開不當,損傷乳絡,乳汁從瘡口溢出,以致長期流膿、溢乳;或因乳癆潰後,身體虛弱,日久不愈,形成乳房部漏管。由於乳頭內縮凹陷,感染毒邪,或粉瘤化膿,瘡口久不癒合而形成乳暈部漏管。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乳房部漏管發病前有乳癰、乳發、乳癆病史,瘡口經久不愈,常流出乳汁或膿血,瘡面肉芽不鮮,周圍皮膚潮濕浸淫。乳癆潰破成瘺者,瘡口多凹陷,周圍皮膚紫暗,膿水清稀或夾有敗絮樣物質。

2、 乳暈部漏管多發於非哺乳期的20—40歲的婦女,亦可偶見於男子,常伴有乳頭內縮,並在乳頭旁(乳暈部)有黃豆大小結塊,質軟不堅,不痛不癢,不易發現。發作時結塊增大,疼痛,色紅,約7—10天成膿,夾有豆渣狀灰白色粉質,往往不收口,或愈後在乳竅中仍有粉質外溢,反覆發作,難以痊癒。

辯證論治

1、治療原則

本病應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若潰後陰虛者,宜養陰清熱;若氣血兩虛,宜調補氣血、養陰清熱。

2、 證治分類

(1)毒邪未盡證

主證:乳房或乳暈部漏管,膿出不暢,瘡口經久不愈,常流乳汁或膿血,瘡周皮色紫暗;可伴潮熱盜汗;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氣血兩虛證

主證:創面肉芽不鮮,時流膿血乳汁,久不收口;伴有納食不佳,體倦乏力,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調補氣血,養陰清熱。

代表方:托里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芍藥、白朮、茯苓、金銀花、白芷、甘草。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敷貼法適用於乳房部漏。先用提膿去腐藥,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藥捻,外敷紅油膏,膿盡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紅膏,均用厚棉墊加壓。無效時改用擴創。

2、手術療法適用於淺層皮下漏,亦可用於乳暈部漏。先把球頭細銀質探針製成彎形,自乳暈部外口探人,由乳頭穿出。探查時動作輕柔,以免造成假道,然後沿探針將漏管(包括乳頭)全部切開,修剪下口兩側創緣,使其略呈蝶狀,並檢查漏管有五分支,如有則需一併切開,術後用八二丹紗條填塞傷口,外敷紅油膏。若手術時乳暈部外口已成假性癒合,可在該處作一小切口,再用探針從切口探人從乳頭穿出,擠壓乳暈部可擠出灰白色脂狀物,自乳孔排出,再以探針從該孔探人,從乳暈部假性癒合處穿出,然後按前述方法切開漏管。術後用七三丹油紗條填塞傷口,肉芽新鮮後改用生肌藥物。

3、掛線療法適用於乳暈部乳漏(具體操作參照總論外治法中“掛線法”)。但乳暈部漏管,其管道通向乳竅,須將球頭探針弄成彎形,方能自潰瘍口探人,由乳竅穿出。

轉歸預後

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輕者,正氣較強者,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乳癰、乳發、乳癆,切開排膿時切口與乳絡方向一致。

2、注意乳房局部衛生,乳頭內陷者經常用溫水清洗乳頭,乳房部粉瘤及時行手術切除。

文獻摘要

《外科真詮》云:“乳漏乳房爛孔,時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則乳汁從乳流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