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峪風景區

九龍峪風景區

九龍峪山群位於博山經濟開發區伊家樓村正西,居博山中心路西首兩公里處。總面積1.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約合1500畝,植被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交通便利,具有巨大的旅遊發展潛力。

基本信息

來由

九龍峪山群位於博山城區正西方向,距中心路西首兩公里處,因有九道山嶺宛如九條蒼龍俯衝直下聚首在伊家樓村而得“九龍”之名,氣勢非凡。遠觀似一道天然屏障,屹立於博山城西,保一方風平浪靜,又如九條威嚴巨龍,俯臥博山之巔,鎮守西部群山。九條山脊相夾形成8條山峪,自南向北為伊家峪、劉家峪、封山、包公峪、大桃峪、小桃峪、叉峪、直峪。其中以封山最為出名,因清同治年間官府封山造林立碑於此而得名,山勢磅礴,植被茂盛,景色怡人,峪中山頂更深藏百年古剎“呂祖廟”一座,香火鼎盛,且此峪為九龍峪群山進山門戶,經後人口口相傳,此峪由封山改名為九龍峪,故提及九龍峪泛指九嶺相連而成的山群,具體指的是此封山一峪。

景觀

九龍峪植被資源豐富,佳木蔥蘢,滿目蒼翠。喬木以刺槐、山榆、檜柏、黃櫨為主,樹下又有雜木叢生,植被豐厚,不見山膚。山葡萄長勢尤為旺盛。如臂葡藤,攀援於林木之上,又間或垂掛於此,俯仰交錯,編織而成天然籬陣,形成獨特的森林景觀。 春來花香遍野,夏至綠樹成蔭,秋觀紅葉漫漫,冬賞翠綠點點,站在山頂往東博山城區盡收眼底,往西群山綿延一望無際,是名副其實的西部山群入口門戶
當地人自古倡導封山護林。現存有清同治13年封山石碑,可見一斑。近年以來,當地村居著眼長遠之計號召廣大百姓造林育苗,保護生態,整體生態環境更加和諧。

有山城“茶馬古道”之稱的博萊古道自此起聯通萊蕪章丘等地,在古代交通尚未發達的情況下,依靠人力,馬,驢等運輸方式完成了各種商貿交易,曾經的山城繁茂一時,現這條古道依舊保存完整,部分遺蹟也清晰可見。因獨特傳統文化風味和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博萊古道也以成為戶外徒步穿越履行愛好者的必選之地,粗略統計僅周六周天,從九龍峪出發經博萊古道進行徒步穿越的“驢友”就達千人之多,來自東營、濱州、張店、高青、桓台等不同地市區縣。

九龍峪山頂下方有一天然石洞,相傳當年八仙之一呂洞賓在此修煉得道,後人依洞建有呂祖廟供奉香火。呂祖廟始建於乾隆39年,後歷經嘉慶15年,道光19年,宣統2年3次重修,規模日漸完善,一度香火鼎盛。但由於戰火和歷史原因,慘遭摧毀,只得見殘垣斷壁,破敗不堪。幸於2007年,由伊家樓村村民委員會牽頭,經多方善人捐助重修呂祖廟,恢復香火,時逢重大祭祀,好不熱鬧。

關於九龍峪呂祖廟的傳說很多,《博山縣誌》載"西冶街某,因歲暮債務叢集,避居於九龍峪呂祖廟中,擎一壺酒而往,家人不期也,四出蹤跡,月余始得之,因共還。然月余不食,人鹹異之。某日自居廟中,即昏昏不辨晨夕,每饑渴即飲酒,月余以來,惟恃此耳。言己,視其壺則空空矣。危而能安,知為神佑,由此奉呂祖益虔。"民間也有類似呂祖顯靈的傳說。

前景

如今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博山旅遊產業的發展,九龍峪憑藉豐富的旅遊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被越來越多的旅遊愛好者所認可,也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伊家樓村委會牽頭規劃設計的九龍峪國家山地公園項目經博山區委區政府領導批准和支持將於2016年開始施工建設,公園總體面積61.24平方公里,約合91860畝。其範圍覆蓋了伊家樓、姚家峪、和尚房、閆家樓、昃家莊等20多個村莊,向西延伸至牛角村、西廂村,南鄰嶺西風景區,北接石門風景區。囊括了姚家峪生態養老度假區,白石洞風景區,和尚房風景區,西廂古村落景區等多個成熟景區,周圍輻射的山群面積超過300餘平方公里,直至萊蕪、章丘境內。

九龍峪國家山地公園的建成,對於博山西部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強力推動作用,能夠為西部山區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定地基。既有效保護了西部生態片區的自然環境更充分利用了豐富的資源條件,把青山綠水變成了造福於百姓的金山銀山。同時能夠加速博山經濟發展轉型,開闢新的經濟成長點,安置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對提升博山城市品位和形象也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項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九龍峪國家山地公園一定能成為博山這個以山多而聞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標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