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十八巷[陝西武功九街十八巷]

九街十八巷[陝西武功九街十八巷]

在中國,很多歷史悠久的州府古城都有 “九街十八巷”之說。所謂的“九街十八巷只是州府城的主幹道,並非全部街道。陝西省武功縣治從南北朝武帝建德三年(公元621年),“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以來,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歷經唐宋元明各代逐漸形成“金龜戲水”九街十八巷的古老格局。

區域介紹

古人曾道:“ 三峰遠映嵐光合,二水分流城市連”。這座乾年歷史古鎮,負載著風雨蒼桑,書寫著人文傳奇。明洪武九年(1376)都督耿忠奉詔屯戌於此,增築城牆。城周長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的護城溝。有城門五個:東門名“觀瀾”;南門兩個,東名“集賢”,西名“望月”;北門兩個,東名“迎仙”,西名“來鳳”;城西無門。

嘉慶十三年(1808),知縣張樹勛在進行整修時,為緬懷先哲先賢的豐功偉績和歌頌縣城的勝跡美景,專為城門題刻門額:東門外額“思文古治”,內“麟閣勛名”;南集賢門外額“綠野春雲”,內“龍圖經濟”。望月門外額“雍原秋室”,內“許國文章”;北來鳳門外額“鳳崗晚翠”,內額“虎觀淹該”;迎仙門外額“二水朝霞”,內題“璇璣錦繡”。 各代逐漸形成“金龜戲水”九街十八巷的古老格局。1961年縣城搬遷,原政府駐地改為武功鎮。

武功古城 格局 武功古城 格局

九街

西街、宣化街(糧食街)、大北街、學前街、上南街、下南街(三槐街)、小北街、東街(碾盤街)、后稷街。

學前街和碾盤街為東西走向的同一條街,以大十字為界。南北向有7條街:其中西街拐彎向東至大十字;宣化街和大北街是以大十字為界的同一條街;上南街和三槐街以新華書店為界,南至集賢門,北至小十字,再向北至迎仙門這段為小北街;后稷街南起草場巷菩薩廟向北與碾盤街相交。

十八巷

東順城巷(廟東巷)、南順城巷、北順城巷、當鋪巷、三鑒巷、蔣家巷、月菊巷(樂伎巷)、西寺巷、馬道巷、韓家巷、草場巷、鐵樓巷、仁義巷、北倉巷、東庭巷(孫家巷)、文昌巷、分水巷、道宗巷(迎賓巷、上閣巷、寶意巷)。

得名緣由

1、鐵樓巷位於城隍廟背後,那裡曾經矗立這好幾隻大鐵樓子。今已毀。

2、北倉巷,位於大小北街之間(今大學街國小老校區北門處)存放糧食的地方。今已毀。

3、文昌巷位於舊縣衙(今鎮政府)和地質隊駐地之間面向大北街,那裡曾經有座文昌廟,打官司的人告狀之前先去那裡占卜,看是否有勝的把握。今已毀。

4、分水巷三鑒巷的水經馬道巷向東流到后街在此處分開注入潦池(城中低洼地)形成分水巷,今在四七七家屬院內,周圍用圍牆圈起來。

5、東廳巷也因為類似的原因不為人所聞了。東廳古時政府機構,設有處級審判和監察廳,此巷曾有豪華的孫家牌坊,可惜現在被毀了,東廳巷被圍牆圈進了武功酒廠。

6、道宗巷在西街通往上閣寺的那條路上也叫上閣巷,因上閣寺是在寶意寺舊址上建起的,也叫寶意巷。西街南端原有石牌坊,為進出后稷祠的道口,鐫聯為:“仰觀稷山景,俯聽漆水聲”,顏額刻“環城在抱”四個大字。進門蜿蜒陡坡、石條台階200米為祠堂山門,匾額書“粒食萬年”。 要上稷山必經此處,因此也叫迎賓巷。

7、蔣家巷位於上南街和宣化街之間,古時蔣姓人居多而命名,又因為這裡常賣辣椒,人們乾脆就叫辣子巷了,甚至因為武功影劇院在這條巷,也有人稱其電影院巷。

8、還有西寺巷位於西街北端,地質隊以西。

9、南順城巷為南北向,北接東街。

10、北順城巷為南北向,南接東街。

草場巷 草場巷

11、月菊巷正德年間,明前七子之一的康海因劉謹案株連,削職為民,回歸鄉里。他立志做秦聲音樂改革的促進派,提出“樂有新曲,戲有新詞”自發創辦“康家班”,花重金聘演藝名家,出資購買縣城月菊巷為活動場地,並改名“樂伎巷”,新時代因為此名不雅,人們又將名稱改過來了。

12、韓家巷為東西向,東接宣化街韓姓人居多而命名。

13、蔣家巷亦稱南司巷,為東西向,西接宣化街,東接上南街,蔣姓人原來居多,而得名。

14、三鑒巷,“鑒”與“剪”同音,在古代曾有裁縫鋪子云集於此而得名。在武功曾有“先有徐三鑒,後有武功縣”之說,可見三鑒巷的歷史比武功縣還要早。

馬道巷 馬道巷
九街十八巷[陝西武功九街十八巷] 九街十八巷[陝西武功九街十八巷]

15、草場巷,東西向,西接上南街,東接后街。用途命名。

16、馬道巷,東西向,西接下南街,東接后街。用途命名。

17、當鋪巷,東西向,西接宣化街,東接下南街。用途命名。

18、仁義巷 蔣、耿兩家因界牆騰出的六尺小巷被人們當做美談流傳至今。一家以“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另一家以“古來仁義歷世長,為鄰最尚斂鋒芒。留出三尺脅苫地,做個出路呈吉祥。”化解了巷子裡民眾跟集趕會要繞道小北街的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