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

禹時黃河的九條支流。近人多認為是古代黃河下游許多支流的總稱,也泛指黃河。九河的位置是:徙駭在蒼州青池,太史在南皮縣,馬頰在穩隸州,復甫在安德,胡蘇在無 ,臨津在東光,簡、潔在臨清,鉤盤在樂陵,禹律在饒安,這就是九河所流經之地。九河已淪于海之說(漢書溝洫志),王橫言往者天曾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德州有復融河,河間府東光縣東南有胡蘇河,南皮縣城外有簡河河潔河,濟南府樂陵縣東南有鉤盤河,德州西南有鬲津河,其太史河據齊乘在清滄二州之間。

九河已淪于海之說(漢書溝洫志),王橫言往者天曾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蔡沈書傳)程氏以為九河之地已淪于海。引碣石為九河之證,以為今滄州之地。北與平州接境,相去五百里。禹之九河,當在其地,後為海水淪沒。故其跡不存。方九河未沒于海之時,從今海岸東北更五百時平地,河播為九,在此五百里中。上文言夾石碣右則九河入海之處,有碣石在其西北岸。今碣石在海中,去岸五百餘里,則是古河自今以為海處。向北斜行,始分為九。則其河道已淪入海明矣。(金履祥書經注)河自大丕北流,過大陸以北,方播為九。據王橫所言,大風海溢,即今小海。竭石,古河入海之處,今在海中五百餘里。則九河之地,淪為小海久。按程大昌雲,麗道元謂九河淪苞于海。污水經注,三言碣石淪于海,而九河不徒橫說。閻苦據四書釋地謂九河也淪于海說不可信。

謂九河已湮。(尚書鄭玄注)九河之名,徒駭太史馬頰復斧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河。今河間弓高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焉。(漢書溝洫志)河堤都尉許商以為古說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融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今河雖數移徒,不離此域。(書正義)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許南上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當在鬲縣,余不復知。爾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既知三河之次。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復斧,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簡潔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塞,時有故道。(夏尤升禹貢合注)九河在今滄瀛景德之間。或者求於此而不得,則以為淪入于海,又或以為齊桓填關八流以自廣,止存徒駭。不知河昔北流,故分為九河。自周定王五年河道既改,則九河漸湮。豈得經流既息而枝流仍在乎,縱非海水淪沒,其故跡豈可得而復求乎。

謂九河今有其地,(蔡沈書傳)徒駭河。地理志雲,滹沱河。環宇記雲,在滄州清池南,許南雲在平城,馬頰河。元和志雲,在德州安德平原東南。環宇記雲,在商州滴河北。輿地記雲,即篤馬河也,復融河。通典雲,在德州安德,胡蘇河。環宇記雲,在滄之饒安無棣臨津三縣。許商雲,在東光,簡潔河。輿地記雲,在臨津,鉤盤河。環宇記雲,在樂陵東南,從德州平昌來。興地記雲,在樂陵,鬲津河。環宇記雲。在樂陵東,西北流入饒安。許商雲,在鬲縣。興地記雲,在無棣。太史河不知所在,自漢以來講求九河者甚詳。漢世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積傳之語,遂得其六。歐陽文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為兩說,要之皆似是而非,無所依據。(按蔡氏以簡潔為一河,其一為河之經流,故其所數者僅八河。又蔡氏宗王橫之說,謂九河已淪于海。故以此為無據。)(王嗚盛尚書後案)九河,唐以下諸家,紛紛訪求,各自立說。如謂鉤盤在景城郡界,馬頰復斧在平原郡界者,杜佑通典也。謂河北道德州安德縣,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平昌縣,馬頰河在縣南十里。棣州陽信縣,鉤盤河經縣北四十里。李甫元和志也。謂簡河在貝州歷亭縣界者,張守節史記正義也。謂河北道冀州條縣,馬頰河經邑界。德州安德縣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德平縣,馬頰河在縣南十時在。棣州商河縣,馬頰河在縣北二十里。滄州樂附縣,馬頰河在縣東六十里者。樂史太平環宇記也。(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直奈河間府滄州之西,交河縣之東北六十里,有徒駭河。漢書地理志所謂滹沱河或曰徒駭河是也。山江濟南府平原縣北有篤馬河,相傳即馬頰河。德州有復融河,河間府東光縣東南有胡蘇河,南皮縣城外有簡河河潔河,濟南府樂陵縣東南有鉤盤河,德州西南有鬲津河,其太史河據齊乘在清滄二州之間。明一統志亦云在南皮縣北,今其地雖無顯跡,然以孔疏參之。

明一統志亦非無據,蓋九河故道,自春秋時已湮廢遷徙。漢唐以來,諸儒訪求古足跡,就所見之斷港絕潢,指為某河某河,似乎是非不可知。然河自大陸以北,順勢下趨。禹時九河,自當在德州以上,河間數百里之地。

九河

九河的位置是:徙駭在蒼州青池,太史在南皮縣,馬頰在穩隸州,復甫在安德,胡蘇在無 ,臨津在東光,簡、潔在臨清,鉤盤在樂陵,禹律在饒安,這就是九河所流經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