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唐朝第一離宮]

九成宮是唐朝第一離宮,其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新城區,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開始名叫“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唐高宗時曾一度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後又恢復原名。唐朝魏徵撰寫、歐陽詢手書《九成宮醴泉銘》,立一石碑。此碑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甚大。

建築簡介

九成宮醴泉銘碑部分 九成宮醴泉銘碑部分

九成宮位於寶雞市麟遊縣新城區,該地屬於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近1100米,夏無酷暑,氣候涼爽宜人。九成宮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至今仍是一派青山綠水、明媚秀麗的風光。

九成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開始名叫“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唐高宗時曾一度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後又恢復原名。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

九成宮 九成宮

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建造過程

全景圖 全景圖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了隋王朝,定都長安。楊堅為避長安酷暑詔令天下,繪山川圖以獻,建設離宮。麟遊縣位於長安西北320里,鎮頭在“萬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陽。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稜稜,松柏滿布。三伏天、氣溫平均在21.8度,微風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實為消夏之佳境。

開皇十三年(593)文帝楊堅至岐州(今寶雞鳳翔),下詔在麟遊鎮頭營造避暑離宮。命右僕射楊素為總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相當今日的總工程師)、封德彝為土木監,崔善為為督工。督調幾萬人投入了浩大的工程。他們在東至廟溝口,西至北馬坊河東岸,北至碧城山腰,南臨杜水北岸築了周長一千八百步的城垣,還有外城(又叫僚城)。內城以天台山為中心;冠山抗殿,絕壑為池,分岩竦闕,跨水架楹。杜水南岸高築土階,階上建閣,閣北築廊至杜水,水上架橋直通宮內。天台山極頂建闊五間深三間的大殿,殿前南北走向的長廊,人字拱頂,迤延宛轉。大殿前端有兩闕,比例和諧。天台山東南角有東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群。據《隋書》、《唐書》記載,九成宮有:大寶殿、丹霄殿、鹹亨殿、御容殿、排雲殿、梳妝樓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時稱西海)。

宮門 宮門

宮內水源睏乏,從北馬坊河谷,“以輪汲水上山(碧城山),列水磨以供宮內”(碧城山又叫水磨山)。宮城內由西向東築有地下水道,十分規則的石料襯砌,直通城外。

宮城營造從開皇十三年(593)二月施工至開皇十五年(595)四月竣工,歷時兩年三月,文帝楊堅取“堯舜行德,而民長壽”之美意,命名為仁壽宮。

楊素在監修仁壽宮時,督工極為嚴酷,民夫疲頓顛仆死亡萬人以上,將其屍體推入土坑,蓋土築為平地。工程建成後,楊堅派大臣高視察後回奏:“頗傷綺麗,大損人丁。”楊堅大怒,斥責楊素:“為吾結怨天下。”素懼,土木監封德彝安慰說:“別怕,皇后到必有恩詔。”第二天楊素竭見獨孤皇后,後說:“爾知我夫婦年邁無以自樂,盛飾此宮豈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宮何足損費。”後以此啟奏文帝楊堅,楊堅轉怒為喜,賜楊素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遺址 遺址

仁壽宮名曰“仁壽”,實則是建築在萬人屍骨之上供統治者優遊消夏的樂園。開皇十五年文帝初來仁壽宮避暑,役夫死者相次於道,楊素下令焚除之。開皇十九年除夕之夜,楊堅在宮中遠望,見宮闕磷火瀰漫,隱有哭聲,派人察看後回報:“是鬼火。”楊堅頗感驚悸,即謂:“此系修宮時服役而死的鬼魂。”遂派人釃酒祭奠。

隋亡唐興,經歷了36年後的貞觀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改仁壽宮為九成宮,置九成宮總監管理宮室。設監一人(從五品下)、副監一人(從六品下)、丞一人(從七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下)、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派將作少匠行本總修葺九成宮、增建禁苑、武庫、官署。“行素惜民力重節儉、以勤濟著稱,在受任後去其太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砂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受到李世民的賞賜。

貞觀八年(634)在宮南25里(今下永安村)修建永安宮,乾封二年增建太子宮,從此以後再未修葺,九成宮日漸敗落。開成元年(836)一場暴雨,沖毀了九成宮正殿,營造至水毀241年。今九成宮遺址地面上僅存《醴泉銘》、《萬年宮銘》兩尊記事石碑,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殿、閣、廊基、柱石、水井等遺蹟。

附:李世民、李治避暑九成宮時間

帝名
到(唐紀年)到(公元紀年)
李世民貞觀六年三月十五日貞觀六年十月五日
632年4月9日
632年11月22日
李世民貞觀七年五月七日
貞觀七年十月十六日
633年6月18日
633年11月22日
李世民貞觀八年三月三日
貞觀八年十月十五日
634年4月6日
634年11月21日
李世民貞觀十三年四月初五
貞觀十三年十月初六
639年5月13日
639年11月6日
李世民貞觀十八年四月初八
貞觀十八年八月十八
644年4月29日
644年9月24日
李治永徽五年三月十二日永徽五年九月廿日
654年月 ┃
654年11月4日
李治麟德元年二月初十
麟德元年八月初一
664年3月12日
664年8月27日
李治總章元年二月廿四日
總章元年八月廿一日
668年3月2日
688年10月2日
李治總章二年四月初一
總章二年十月十二日
669年5月6日
669年11月10日
李治鹹亨元年四月廿八日
鹹亨元年八月廿四日
670年5月22日
670年9月13日
李治鹹亨四年四月廿一日
鹹亨四年十二月廿五日
673年5月12日
674年1月8日
李治儀鳳元年四月
儀鳳元年十月
676年5月
676年11月
李治儀鳳三年五月
儀鳳三年九月
678年6月
678年10月

古籍記述

〔正文)

九成宮醴泉①銘,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④,此則隋之仁壽宮也⑤。冠山抗殿6,絕壑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聳闕(9),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10),台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11),下臨則崢嶸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奢(13),以人從欲(14)良足深尤(15)。至於炎景流金(16),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17)。

〔注釋〕:①醴泉:甘美的泉水。②秘書監: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的長官,以少監為其副職。檢校侍中:兼領門下省侍中,此為加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門下省負責審詔署奏之事,其長官稱“侍中”。“秘書監檢校侍中’,即秘書監兼任門下省侍中。敕:皇帝旨意。鉅鹿郡公:鉅鹿為封地,郡公為爵號,位在國公之下,縣公之上。③維;語氣詞,無義。④乎:於、在。⑤隋:隋文帝楊堅受封於隨,公元581年滅北周,改隨為隋,以為國號。6冠山抗殿:冠,覆蓋。抗,舉興。(7)絕壑為池;絕,截堵。壑,山谷。池,既指地沼,也指宮外之護城河。(8楹:柱,實指橋柱。(9)分岩聳闕:分,開闢。岩,險峻之地。闕,在宮門外築二台,在台上建樓觀,中央闕而為道,故謂之闕。(10)棟宇膠葛:棟,屋之正中;宇,屋之四垂。棟宇,泛指房屋。膠葛:錯雜貌。(11)迢遞百尋:迢遞,高遠貌。尋, 八尺為尋。(12)崢嶸千仞:崢嶸,高峻也。仞,八尺為仞。(13)窮泰;泰,侈也;窮泰,過度奢侈。(14)以:因。從:縱。(15)尤:責備。(16)炎景流金:炎景,暑天之酷熱。流,熔化。(17)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甘泉,漢之甘泉宮,在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原為秦之離宮,漢武帝時增廣之,周長十九里,作為避暑行宮。尚,加,超過。

(譯文)貞觀六年夏曆四月,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裡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台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灼雲霞,其高峻能達日月。看他興建宮殿使山移潤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慾態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至於當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裡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清涼的舒適,確是居住的好場所,實為調養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是不能超過它的。

〔正文〕皇帝爰在弱冠①經營四方②逮乎立年③,撫臨億兆4;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5:東越青丘6,南逾丹徼7 ,皆獻琛奉贄8,重譯來王9;西暨輪台10北拒玄闕11,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12;氣淑年和13,邇安遠肅14,群生鹹遂15靈貺畢臻16,雖藉二儀之功17,終資一人之慮18。遺身利物19,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20,甚禹足之胼胝21,針石屢加22,腠理猶滯23。爰居京室24,每敝炎暑,群下請建離宮25,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26,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27,,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28,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樸29,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茸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30,茅茨續於瓊室31。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32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33,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注釋〕:①爰在弱冠:爰,語首助詞,無義。弱冠,20歲。按:唐太宗開始輔助其父起兵爭天下,時年18歲,這裡“弱冠”是概數。②經管四方:出自《詩.小雅.北山》。此地指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③逮乎立年:逮乎,到了。立年,而立之年,30歲。按:唐太宗稱帝時,年29歲,立年也為概數。4撫臨億兆:撫臨,安撫並君臨。億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此處指天下億萬百姓。5 終以文德懷運人:終,引申為後來。文德,文明道德。懷遠人,懷念國家和民族。6青丘:傳說之海外國名,泛指海外的蠻荒之地。7。丹徼:徼,邊界,古代稱南方的邊疆為丹徼。8皆獻琛奉贄,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9重譯來王:重譯,經過不同語講的輾轉翻譯,:形容來自很遠的地方。王,朝見。10暨:抵,到。11玄闕:古代傳說中的北方極遠的地方。12編戶:編入戶籍的平民。13氣淑年和:氣淑,陰陽之氣溫和。年和,年景風調雨順。14彌:近。15群生:一切生物。遂:各得其所。15靈貺:神靈降福。畢臻,都來。17二儀:天地。18一人:指皇帝,即唐太宗。19遺:舍。20堯:傳說中的遠古聖君。臘:乾肉。此指因風吹日曬使皮膚變得像乾肉一樣。21禹:傳說中夏代的開國君主,他治水有大功。胼胝: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滯:停滯,此指血脈仍不通暢。24京室:王寶。即京都。25離宮:古人帝王於正式宮殿之外別建宮室,以便隨時游處,謂之離宮。26十家:即十戶。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相保。此處十家指戶藉編制中的最小單位。27曩代,過去的年代。28因循:沿襲。29雕:文飾。朴:質樸。30玉砌:用玉砌成的階,用以形容豪華的石階。31茅茨:茅草屋頂,也指茅屋。瓊室:用玉裝飾成的房子,用以形容豪華的房屋。32後昆:後嗣子孫33至人無為,大聖大作:此二句引自《莊子.知北游》,(因聖人本原於天地的美德,而通達於萬物的道理)故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大聖不妄自製作。

〔譯文〕:皇帝二十歲時,就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到了三十歲時,就做了億萬白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一中國,後來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東邊越過青丘,南邊越過開徼,那些國家和民族都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經過不同語種的;輾轉翻譯而來朝見;西到輪台,北抵玄闕,都併入版圖而設定地方州縣,把那裡的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陰陽之氣溫和, 年景風調雨順,遠近都和平肅敬,一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藉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一個人的謀略。(皇帝)捨身以利天下黎民,風裡來雨里去,一心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皮膚和堯帝一樣變成了乾肉的形態,手腳上結的趼子超過了大禹,雖經針刺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睏不堪,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庶幾可以療養從而心曠神怡。聖天子愛護每一個黎民的勞力,痛惜民間戶籍編制中最小單位的財貨,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提出隋代建築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捨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又會重新勞民傷財,應當沿襲既成的事實,又何必重新改作呢!於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樸,一再節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把已經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來殿前紅色石階夾雜著沙礫,原來白色的牆壁夾雜著新塗的泥土;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有的瓊室。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葺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後嗣子孫的楷模,正提現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大聖不妄自製作”的精神,他們竭盡全力(大興土木),其成果卻使我安享了。

〔正文〕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水而無之,在乎一物①,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2。粵③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④,上及中宮,歷覽台觀⑤,閒步西城之陰⑤,躊躇高閣之下7,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8,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苦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9,東流度於雙闕10;貫穿青瑣11,縈帶紫房12;激揚清波,滌盪暇穢;可以導養正性13,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14,將玄澤於常流15,匪唯乾象之精16,蓋亦坤靈之寶17。謹案:《禮緯》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18,得禮之宜19,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20,下及太寧21,中及萬靈22,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23,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24,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25,實扶明聖26;既可蠲茲沉痼27,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28,相趨動色29,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30,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31。斯乃上帝玄符32,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33?!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34,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35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注釋):1本句第二字缺,全句句意不明。2聖心:尊稱皇帝之心。3粵;語氣詞,無義。4 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按中國歷史乾支紀日法,“朔”指是月初一,既知“朔”為甲申,則這個月的十六正好是已亥。旬為十,有即又,“旬有六日”即十又六日。又,按歷表,唐貞觀年間只有“貞觀六年四月朔”為“甲申”,故文中指的年代為“貞觀六年”(632)。5台觀:泛指樓台亭榭。6陰:指背面。7躊躇:徘徊。8導:掘開並引導。9注丹霄:注,流灌。丹霄,宮殿名。10雙闕:宮門外築二台,台上建樓觀。11青瑣:宮門上鏤刻的圖紋,此代指宮門。12紫房:宮殿名。13正性;純正的稟性。14湛恩:湛,深。湛恩:深恩。15玄澤:指天子的恩澤。16乾象:天象。17坤靈:地神。18《禮緯》:緯書的一種,對經書而言,漢人偽托為孔子所作。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等七種,稱七緯。其書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凶禍福,預言治亂興廢,多有怪誕無稽之談。南朝宋時開始禁止緯書流傳,至隋,煬帝遣使搜焚其書。令所傳者為後人輯佚,漢學堂叢書本。錫:賜。19禮:規定社會行為法則、規範、儀式的總你。宣:得當20《鶡冠子》:相傳為先秦古籍之一,傳世有十九篇作者姓名不詳,只知為楚人,“以鶡之冠,號曰鶡冠子”,有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影印《子匯》本,屬雜家類。《醴泉鉻》所引這幾句,見該書《度萬第八》。太清:天。21太寧:地名。22萬靈:眾生靈、人類。23《瑞應圖》:梁孫柔之撰一卷。今傳清馬國翰輯《玉壺山房輯佚令》本。屬陰陽五行類。純和:純正平和。多指性格或氣質。24《東觀漢記》:東漢劉珍等撰。是記載東漢歷史的重要史書。《隋書經籍志》著錄為143卷,現已殘,清代經四庫全書館館臣的輯錄,都二十四卷。傳世有《四庫全書》本、《東觀漢記校注》本(吳樹)校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元元年,即公元56年。25神物:神奇靈異之物,此處指醴泉。26實:是。27蠲:除去。沈痼:積久難治的病。28百辟卿士:本《詩. 大雅. 假樂》句。百辟,指眾諸侯。卿士,各級官員的泛稱。此處還指公卿大官。29相趨動色:彼此歡躍並且臉上已出受感動的神色。30後:君主。撝挹:謙遜。推而弗有;指“神物之來”,謙遜地並不認為是由於自己的“明聖”。31以祥為俱,實取驗於當今: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實指隋代出現的“祥瑞”如“小石變玉”、“河清”、“龍見”等,結果卻帶來災禍而言)32上帝:上天。玄符;天符,符命。謂上天顯示的瑞徽。符通符。33丕:大。34古代史官的職責,左史記言,古史記事。書事:記事。35典策:典籍文獻。

〔譯文〕:但是過去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裡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結果又沒有,(要解決這一問題),既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太宗皇帝心裡對此一直念念不忘。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唐太宗皇帝與長孫皇后在九成宮散步,沿途觀賞樓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往下看到這裡的土地,略顯濕潤,於是用手杖掘地並加以導引,結果泉水隨之流湧出來,於是在泉水下邊砌上石檻。引來水流入石砌的溝渠。泉水清澈如鏡,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經過石渠)往南灌注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於雙闕之下;流泉貫穿於鏤刻圖紋的宮門,縈繞著紫房宮;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將濁穢的渣滓蕩滌;它可以使人養成純正的稟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瓏透剔。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態,由於它的滋潤可以使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問,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地神的環寶。據文獻記載:《禮緯》說:“帝王對犯人的判刑和處死確是量刑得當,對人的賞賜和該人的功勞相符,能做到符合社會規定的法則和規範,那醴泉對會在宮廷之間出現”。《鶡冠子》說:“聖人的恩德,能上達於天,下達於地,中達於眾生靈,那就會出現醴泉”。《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不用臣下貢獻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出現,喝了它能使人長壽”。《東觀漢記》說:“漢光武中元元年(56),在京師〔首都洛陽)出現了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癒”。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是為了扶助聖明的君王;它既可除去積久難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無不歡躍並顯出受感動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懷謙遜,並不認為醴泉的出現是由於自己的“明聖”。雖有美卻不以為美,不僅聽過去的聖賢如此,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更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現結果動帶來災禍的先例)。這是上天顯示的瑞徵,也說明天子的盛德,這些,豈是不學如巨這樣的人所能發揚光大!仁臣作為史官的職責必須“記言”、“記事”,不可使國事出現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見於史冊,故敢於如實陳述,寫成銘文刻碑。

宮內建築 宮內建築

〔正文〕唯皇撫運(l),奄壹(寰)宇(2),千載膺期(3),萬物斯睹(4);功高大舜(5),勒深伯禹(6),絕後(光)前(7),登三邁五(8)。握機蹈矩(9),乃聖乃神(10),武克禍亂,文懷遠人(11):(書)契未紀,開闢不臣(12),(冠)冕並襲(13),琛贄鹹陳(14)。大道無名(15),上德不德(16),玄功潛運(17),幾深莫測(18)。鑿井而飲,耕田而食(19),靡謝天功,安知帝力(20)。上天之載,無臭無聲(21),萬類(資)始922),品物流形(23),隨感變質(24),應德效靈(25),介焉如響(26),赫赫明明.雜沓景福(27),葳蕤繁祉(28):雲氏龍官(29),龜圖鳳紀(30),日含五色(31),烏呈三趾(32),頌不輟工(33),筆(無)停史(34)。上善降祥,上智斯悅(35),流謙潤下(36),潺湲皎潔(37),萍旨醴甘(38),冰凝鏡澈(39),用之日新,挹之無竭(40)。道隨時泰(41),慶與泉流(42)我後夕惕(43),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游(44),黃屋非貴(45),天下為優。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46),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47);念茲在茲(48),永保貞吉(49)。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敕書(50)。

〔注釋〕(1)唯:語首助詞,無義。皇:皇上。撫運:順應時運。(2)奄:同。奄壹:同一,統一。寰宇:天下。(3)膺期:承受期運,即受天命為帝王。(4)睹:引申為瞻仰。萬物:萬眾生靈。(5)大舜:中國 古代傳說中的聖君。(6)伯禹:即夏禹王,治水功高,被後人尊為聖君。禹曾被封為伯爵,故又稱為伯禹.(7)光:空。(8)登:加,勝於。三:傳說中的古代聖君三皇:伏善、神農、黃帝(見《世木》)。邁:超過。五:傳說中的古代聖君五帝。(9)握機:掌握天下的權柄。蹈矩:遵守禮法。(10)乃:又。(11)克:平定。懷:親附。遠人:遠方的國家和民族。(12)開闢不臣:開天闢地以來不臣服者。(13)冠冕:古代大夫以上之帽子,此處代指外國來朝之君臣。並襲。重重疊疊。(14)琛:珍寶。贄:見面所贈之禮物。(15)大道:自然法則,萬物必由之路。無名:不可言說。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16)“上德不德”:見《老子》三十八章。大意是:上德之人(聖火)雖然得道,但又不以得為得。(17)立功:神功,調宇宙自然之力。潛運:默默地運行著。(18)幾:神妙的跡象。(19)“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相傳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後成為歌頌盛世太平的典故。(20)靡謝天功,安知帝力:靡:不,無。力:功。此二句即《擊壤歌》之“帝何力於我哉?”之意。(21)上天:天道。載:行,運行。無臭無聲:嗅無味聽無聲。(22)萬類:萬物。資:賴以。始:生。(23)品物: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流:演變,變化。(24)質:物類的本體。(25)效:致。靈:福、善。(26)介焉:通“芥”,細微貌。(27)雜沓:眾多紛雜。景:大。(28)葳蕤:紛披貌。祉:福。繁祉:多福。(29)雲氏龍官:雲氏:傳說黃帝受命時有雲瑞,故以雲紀事,即設定各部門長官都用雲字命名。龍官:古伏羲氏時,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如春富為青龍之類。(30)龜圖:即洛書。傳說堯時與群臣賢者到翠媯川,有大龜來投堯,龜背有圖,堯命臣下寫取以告瑞應。寫畢,魚還水中。鳳紀:據《在傳》記載,少皞即帝時,有鳳鳥飛來,故設定部門長官用鳥來命名。鳳鳥氏,就是歷正(管曆法的官)。後稱歲歷為“鳳歷”。上面所稱“雲氏”、“龍宮”、”龜圖”、“鳳紀”,都是祥瑞,後世以之為歌頌帝王瑞應之辭。(31)日含五色:本《易傳》“聖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禮斗威儀》“政理太平,則時日五色”。以太陽呈現五色為“聖王在上”和“政理太平”的瑞應。(32)烏呈三趾:傳說中太陽內的三足神鳥。《春秋元命蒼》“日中有三足烏”,改太陽也稱“三足烏”、“金烏”、“靈鳥”。此外以太陽中的三足神烏出現說明瑞應。(33)工:樂師,樂宮。(34)史:史官,掌紀事。(35)上善:最完美,主善。上智:智力特出。(36)“流謙”:見《易·謙》”地道變盈而流謙”,即流散盈滿以廣布於虛處。潤下:潤澤下土。(37)皎:透明。(38)旨:味美。萍:醴泉水上之浮萍。(39)澈:澄清。(40)挹:舀取。(41)道:大道、即自然法則。隨:順暢。泰:通。(40)與:同。(43)我後:我君。夕惕:《易. 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即“君子整天健強振作了已,直到夜間還警惕慎行”。(44)般游:般同“盤”,遊樂。(45)黃屋:帝王車蓋,以黃繒為蓋里,故名。此處代指帝王。(46)反:同近,返回。(47)戒:警惕。(48)“念茲在茲”:語出《書·大禹謨》,後用以指念念不忘於某一事情。(49)貞吉:純正美好。(50)敕:帝王詔命。

〔譯文〕(散文):皇帝順應時運,統一天下,承受千載難逢的時運而為天子,為萬眾生靈所瞻仰;其功高於大舜,其勤勞勝於伯禹,真是空前絕後,超過古代聖君三皇五帝。(皇帝)掌握天下的權柄並遵守禮法,既聖德又神明,武能平定禍亂,文能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過去不見文字記載的、開天闢地以來不向中國臣服的(都來親附),這些來朝的外國君臣冠冕重重,把作為見面禮的珍寶都陳列出來。大道不能用語言表述,上德之人雖然得“道”卻不以得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運行著其神妙之跡象不可度量。(古《擊壤歌》唱道)“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連上天之功都不感謝,又怎能知道皇帝對百姓之功!

天道運行,人們嗅之無味聽之無聲,但萬物賴之以生,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因之以變化形態,物類的本體隨天造的感應而變化,天道能應人們的德行而致福,雖然德行細微天道也會回響(回報),這是十分明白的。(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眾多紛雜巨大的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鳳紀”、太陽呈現五色、三足神烏從太陽中出現等等,樂官沒有停止過歌頌,史官沒有停止過用筆記載.今天因皇帝的至善而上天降臨吉祥,也因皇帝的智力特殊而給人世帶來喜悅,使水(醴泉)從盈滿處流向虛處,從而潤澤下土,水聲潺潺,水質透明潔淨,水上的浮萍味美,水味如醴酒甘甜,水凝成體如明鏡般清澈,這樣的水日用日新,舀取它用之不盡.(醴泉的出現)說明“大道”應時而暢通無阻,吉慶同醴泉俱來,而我們的夭子卻日夜健強振作,警惕慎行,並不以吉慶為吉慶,居室崇尚茅屋,不以遊樂為樂,不以身為帝王為貴,而以天下的百姓為憂。人們都愛那花的美麗,我卻取其果實的實用,去浮華而歸於淳厚,棄枝葉而返回根本,以質樸代替文飾,居高處就要計慮防止下墜,端盛滿之水就要留心不外溢,要念念不忘這些,就能永遠保持純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詔命書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