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九 疑 山 圖 記》
九疑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並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於中山,四水流灌於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於五嶽?”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嶽,以崑崙為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故圖畫九峰,並隨方題記,傳於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②表:標記。
譯文
九疑山方圓二千多里,四滯癉接近其一角。世人認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幾乎一樣,所以稱之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遠遠遙望就可以見到。它們有嵩山、華山的險峻崎嶇,有衡山、岱山的幅員遼闊,在九座山峰之下,還有很多委積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頭,可以用百來計算。中鋒之下,水中沒有魚鱉,林中沒有鳥獸,不時聽到的如同禪蠅之類的聲音,仔細聽又好像沒有。這裡往往可以見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淵,面積寬廣的杉松,枝繁葉茂的榕樹栝樓(一種植物),翠綠的藤蘿白色的沙灘,深邃的洞穴,紅色的石崖,清涼的泉水從空中飛瀉下來,種類各異的竹子混雜著各種花草,互相輝映之處,好像隱藏著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條水從中山之中傾瀉而出,其中四條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條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樣的海內之山能有幾座?
有的人說:“如果真的這樣這座山為什麼沒有列於五嶽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關隘,把衡山作為五嶽之一,已經是很偏遠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萬里歸服。站在都門向東望,看不到邊際;向西行幾萬里,到不了邊陲。因此應該把九疑山作為南嶽,把崑崙山作為西嶽,像衡山、華山之類的山,還是聽任出世者在此結廬隱居,讓領受封邑的貴族作標記當做後花園吧。只是苦於當世執政者常常被常情牽制,不能有所改動創新,這又怎么辦啊?”
所以我繪製了九疑山的圖畫,並且連同寫下題記,傳給那些有興趣的人,來讚揚他們。
簡介
九嶷山,是聳立在永州之野的一座名山。它位於寧遠縣城南30公里處,屬南嶺山脈之萌諸嶺,縱橫二百餘里,南接羅浮,北連衡岳,素以秀麗的山形、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豐富的古文物和動人的傳說而馳名中外,令人神往。
劉禹錫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九嶷山的最高峰三分石海拔1960米,與其他名山比起來,它不算高,但九嶷山卻有馬三娘、何真元、劉牧童、方回、鄭安期、馬明生、何仙姑、魯妙典等八大仙家,更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駕崩安葬之所在。
九嶷山名的由來,民間有許多說法,史籍也都有記載。《水經注》曰:“九嶷山盤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元結《九嶷山圖記》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九嶷山志》載:“萬曆舊志曰:諸峰矗起形狀相似,難於辨識者,故名九疑。”九嶷山,九峰矗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八峰拔地而起。它們形狀相似,如眾星捧月一般,爭相簇擁著舜源峰,讓人生疑。
史籍的記載和民間的傳說,都說明了九嶷山以九峰而得名。九嶷山又名蒼梧山,歷史悠久,文字記載,始見於楚辭。屈原《湘夫人》中的“九疑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離騷》中“濟沅湘余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對九嶷山有了深情的嚮往和歌唱。可見九嶷山早在戰國之前,就已經成為天下名山了。
自屈原以後,九嶷山就成了文人騷客們心嚮往之的地方。他們游九疑,祭舜帝,對九嶷山有了無限深情的吟唱。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銘》:
岩岩九疑,峻極於天。
觸石虜合,興播連雲。
時風嘉雨,浸潤下民。
茫茫南土,實賴厥勛。
逮於虞舜,聖德光明。
克諧頑傲,以孝蒸蒸。
師錫帝世,堯曰授徽。
受終文祖,珠璣是承。
泰階以平,人以有終,
遂葬九疑,解體而升。
登此崔嵬,托靈神仙。
詩仙李白的一首《悲清秋賦》:
登九嶷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
水流寒以歸海,雲橫秋而蔽天。
余以鳥道行於故鄉,今不知去荊吳之幾千。
於時夕陽半規,映鳥欲沒;
澄湖練明,遙海上月。
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女弱女弱兮夜悠悠。
臨窮冥以有羨,思釣鰲於滄洲。
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
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托些,吾將採藥於蓬丘。 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瀟湘神》二首:
一
湘水流,湘水流,九嶷雲物至今愁。
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二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九嶷吟》,勾畫了一幅九嶷山的壯美畫卷,令我們浮想聯翩:
九嶷連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月未落江蒼茫。
幽人拊枕坐嘆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邊父老能說子,白須紅頰如君長。
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
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
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
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曾作《舜祠》一詩,詩曰:
虞帝巡百越,相傳葬九嶷。精靈游此地,祠樹日光輝。
�祭忽群望,丹青圖二妃。
神來獸率舞,仙去鳳還飛。
日暝山氣落,江空潭靄微。
帝鄉三萬里,乘彼白雲歸。
元好問的《九嶷》詩:
木蘭芙蓉滿芳洲,白雲飛來北渚游。
千秋萬歲帝鄉遠,雲來雲去空悠悠。
明崇禎進士,零陵人桑日升的《游九嶷》,讓我們從斑竹淚滴中生髮出無限的感慨:
群峰天表出南荒,虞帝當年萬歲鄉。
玉輦乘雲春自老,銅碑無字草生香。
半程霧入庳林靜,一水風來湘瑟涼。
安得依依青幛里,細看竹隕淚千行。
明代詩人郭崇嗣寫的《紫霞洞》一詩:
古洞千秋秘不開,誰道一竅此中來。
雲深定有蛟龍伏,地僻難堪日月回。
白乳累累懸玉髓,丹霞片片鎖蒼苔。
不知仙侶棲何處,多少遊人抱渴懷。
清代詩人徐雲沛《玉�岩》詩:
聞道岩因玉�傳,丹崖石室鎖蒼煙。羽人自著環中記,樵父誰探洞裡天。
璧上龍蛇多志怪,溪旁雞犬盡成仙。
好將彤管銘邱壑,不必重修竹史年。
清代進士、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出生在風景如畫的靈溪,他遊了九嶷山後賦詩一首讚美九嶷山:
生在靈溪水一彎,老來才游九嶷山。
半山費勁蠻鞋力,踏破人間五嶽還。
清代永州府照磨趙有德的《觀瑤族歌舞》一詩,將清代永州特別是九嶷山下瑤民的祭舜活動作了形象的勾畫:
長腰小鼓合笙簧,黃臘梳頭竹板妝。
虞帝祠前歌舞罷,口中猶自唱盤王。
九嶷山奇,九嶷山秀,九嶷山美。當代著名林業學家、教育家、原中國科學院一級研究員樂天宇作《九嶷山頌》贈毛澤東主席:
三分石聳楚天極,大氣磅礴驅堯龍。南接三千羅浮秀,北壓七二衡山雄。
東播都龐越城雨,西噓大庾騎田虹。
我來瞻仰欽虞德,五風十雨惠無窮。
為謀山河添錦繡,訪松問柏謁古樅。
瑤漢同胞殷古誼,長林共護紫霞紅。
於今風雨更調順,大好景觀盛世同。
偉人毛澤東的一首《七律・答友人》,寫盡了九嶷山的千般姿態、萬般秀美,讀來令我們心潮澎湃,盪氣迴腸: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里盡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