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為了使烈士陵園更好地成為教育下一代的場所,1985年黃巖縣人民政府根據九峰公園建設規劃,決定將烈士陵園移建於海拔200米高的九峰山楊梅坪頭,先後撥款30餘萬元,移建後的烈士陵園坐南朝北,偏西,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含墓道面積)。通往烈士陵園築有600餘石級墓道,沿途建有扶梯,十分壯觀。現在墓區內有120餘穴烈士墓排列整齊,前面豎立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在四周青松翠柏的映襯下,顯得莊嚴肅穆。墓區的前面設有一個小廣場,供人們瞻仰革命烈士活動之用。1995年初,針對墓區出現部分破損的情況,黃巖區政府撥出7萬元專款對墓道鋪設了水泥人行道板,墓體進行了加固,陵園墓面進行了修繕;99年在愛心獻功臣行動中,黃巖區政府撥款14萬元,社會各界人士捐款16萬元,修繕了墓區上平台、中平台等,使陵園墓區完好如初,更利於人們的瞻仰。
九峰烈士陵園始建以來,黃巖縣(市、區)委、縣,(市、區)人民政府就把它列入縣(市、區)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墓地,並於1995年6月19日區委辦〔1995 〕22號檔案,進一步明確了九峰烈士陵園作為黃巖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民政局管理。每年都有許多單位組織青少年來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僅1985年以來,共接待各地、各界人士來此瞻仰革命烈士的人數達100餘萬人次,成為社會各界教育下一代的良好場所。
祭祀活動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在黃岩城關及其附近的許多學校均要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區委宣傳部、民政局、關工委、教育局、老幹部局、團委等單位經常邀請老英雄和革命前輩對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傳統教育。每年清明節,黃巖區組織城關地區27所中國小校的2萬名師生及校外輔導員相繼在烈士墓下舉行了“英烈偉跡我來說”演講會,用學生們自己上台演講烈士偉跡和戰鬥故事,同時又當聽眾的方式進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許多來掃墓的幹部、民眾也被小演講員們的精彩演講所吸引,加入到聽眾的行列,起到了較好的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