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江西省宜黃縣九峰山]

九峰山位於宜黃縣梨溪鎮九車村梨水西岸,因擬九老而得名,海拔295米,胠岩峻岭,氣勢磅礴,茂林修竹,巍為壯觀。其峰遠望如臥獅,故又名獅子峰。

相傳隋唐時,山頂建有道觀。明嘉靖年間,梨溪黃姓買得此山,遂於頂峰下東面獅子口內建寺廟,初時規模較小。時有廣定禪師,俗姓袁,本縣潭坊人,幼失父母,24歲出家,從師軍峰山僧仁敬、富貴山僧仁亮,賜名廣定,道號無用。“幼未讀書,但凡諸經典,入耳即悟,出口成偈”。萬曆辛卯(1591年)應請入主九峰寺,“常靜住一室,或獨臥柱木,若達摩之面壁。”一時信佛者、皈依者倍增。寺中凡有建設,眾信徒皆竭力相助,廟宇“巋然即成叢林”。大雄寶殿、觀音堂、藏經閣等環山傍崖,居高臨下,別具風格。香客遊人不斷,時臨川刑部尚書舒化侍之以師,崇仁宰相吳道南贈“大光明藏”匾額,九峰更綽綽有名。後廣定禪師遊歷於彭山、晉淨、白土諸寺之間,天啟二年(1622年)再返九峰,不久圓寂。塔建於寺前半山路側,現尚保存。記載廣定生平的《九峰和尚行實記》碑刻亦保存完好。

九峰山寺雖幾經興廢,但高僧名衲,登臨不斷。1966年,近代佛學大師,時稱“江西佛學三傑”之一的里人歐陽漸,為守母喪,禪居九峰經年。1908年,歐陽大師與另一“傑”李證剛又上九峰經營農業,並講學說法,慕名而來的學者、信徒絡繹不絕,為九峰山寺又一隆盛時期。

民國後期,九峰山寺逐漸衰落。1966年“文革”中,寺廟全部拆除,但基址猶存,礎石井然,,四周勝景遺蹟,仍具誘人的魅力。寺址旁靈星井,實為礦泉,甘甜清冽,有治病功效。相傳“千人千有水,十人水不滿”,終年涓流不息。泉旁一方岩石,由山壁伸出,如鯉魚跳龍門;岩山復立一石,形似觀音,中間僅一塊小石相托,稱為“觀音坐蓮台”。曾有聯曰:“座上蓮花占盡西湖三月景,岩下鯉魚跳出南海一展春。”寺前芭蕉叢中有兩旺清水,被譽為“兩潭印月”;正對殿前的三根紫竹,不砍不多,砍一根翌年再長一根,永遠保持三根,稱為“三炷清香”。此外尚有曲折怪離的“取經路”,足印鮮明的“升天岩”。山南辟有一廣場,為一山頭被削平而成,寬及數百平方米,四周砌以石塝,相傳為譚綸練兵之處。

1994年,僧侶在舊基上建有殿堂一棟,維持香火,後信眾游者日增,重建九峰,眾望所歸,經數年籌集,其大雄寶殿等建築已一一規劃就緒。一九九七年列為開放寺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