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巴豆(新好者)1兩(輕捶去皮,以長流水約兩碗,浸1宿,然後更煮30-50沸後冷,粗去心膜,以布子拭去水,然後研如膏,用厚紙10數張裹,以重物壓去油用),豆豉3兩(須是新者好的,軟者為妙。不得用鹽煮乾,與上巴豆膏同研細勻),京三棱半兩(生用),大戟半兩(生用,不去皮。其裡面白如粉白者為妙),五靈脂1分(黑色者為上),杏仁半兩(燒過後研,入藥再研之)。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二五六引《博濟》。
【方劑主治】瘟疫時氣及中惡,心氣悶絕,面青手冷,痢疾,疳疾,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上為極細末,入巴豆、豉膏研勻,後入杏仁,更研令極細,別研入飛羅面半匙,以井花水調如糊,漸次拌藥搜和得所,入臼中搗2000-3000杵為丸,如綠豆大,曬乾,收入瓷瓶內合頓,或微微火焙亦得,具湯使療如下:瘟疫時氣,陰陽二毒,傷寒及頭疼壯熱,每服10丸或15丸,用蔥白連須一莖,好茶1盞,潑蔥茶內蓋定片時吞下,以衣被蓋,或吐或瀉,或只汗出便愈;如未吐未瀉未出汗,更吃熱茶1盞便愈,但避風2-3日將息;一切風,薄荷茶下5丸或7丸;傷寒腹滿,薑湯送下7丸;一切氣,橘皮、生薑湯送下5至10丸;肺氣喘急,杏仁湯送下5丸;心痛,醋湯送下10丸;小便不通,蔥湯送下5丸;血刺、血疰、血症,煎當歸酒送下5丸至7丸;呀呷、上氣、杏仁湯送下5丸;淋疾,滑石湯送下7丸;赤眼,山梔湯送下5丸,食後服;中噁心氣悶絕,面青手冷,桃仁湯送下7丸;水土痧氣,虛脹滿急,大小便赤澀,橘皮湯送下10丸,忌甘草;眼昏,葛粉湯送下5丸;疰刺氣,桃仁湯送下7丸;水瀉,新汲水送下3丸,忌熱湯;赤痢,山梔子7粒、百草霜同煎送下7丸;赤白痢,山梔子、乾薑湯送下7丸;疳疾蛔蟲,粥飲送下5丸;食傷,茴香湯送下10丸;酒傷,嚼下10丸;奔豚氣絞痛,茴香湯送下7丸;水氣腫滿,煎桑皮湯送下10丸;腎瀉、送下5丸;氣疾或上引攻心,七棗湯送下5丸至7丸;小兒五疳八痢,腹脹氣惡,茴香湯送下5丸;四時宣轉,以五更初溫茶送下7丸,須臾熱茶咽之,如轉瀉加多,以冷漿水服之即止。凡有諸般疾狀,只用熱茶酒任下5-7丸,無不瘥驗。約人臟腑虛實,加減丸數。如修治巴豆子,先以黃連水淨手。
中藥之九字類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