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80年代初,丹麥海軍需要更新其22艘小型艦艇,包括6艘魚雷艇、8艘巡邏艇和8艘掃雷艇。但受預算的限制,於是提出了"標準-靈活"概念,實施“標準-靈活300”(SF300)計畫,建造新型“弗萊維費斯肯”級多任務艦艇。“弗萊維費斯肯”級以模組化概念為基礎,使用一個標準船體和貨櫃化武器系統和設備,允許艦艇快速變換任務用於監視、水面戰鬥、反潛戰、水雷對抗/獵雷、布雷或污染監控。標準設備用於所有的任務,包括指揮系統、雷達和艦體安裝聲納。
序列
1984年丹麥政府批准採購第一批七艘艦艇,1985年7月該級艦艇開工建造。第一批共七艘具體情況:“弗萊維費斯肯”(Flyvefisken)號,舷號:P550,1986年4月26日下水,1989年12月19日服役;“哈金”(Hajen)號,舷號:P551,1989年8月6日下水,1990年7月19日服役;“哈維凱特恩”(Havkatten)號,舷號:P552,1990年1月13日下水,服役時間:1990年11月1日服役;“拉森”(Laxen)號,舷號:P553,1990年5月20日下水,服役時間:1991年3月22日服役;“馬克瑞蘭”號(Makrelen),舷號:P554,1990年下水,1991年10月4日服役;“斯托恩”號(Storen),舷號:P555,1990年9月1日下水,1992年4月24日服役;“斯維爾費斯肯”號(Svaerdfisken),舷號:P556,1991年下水,1993年2月1日服役。
1990年6月再一次簽署購買六艘艦艇的契約。第二批共六艘具體情況:“格蘭特恩”號(Glenten),舷號:P557,1992年下水,1993年4月29日服役;“格里布恩”號(Gribben),舷號:P558,1992年下水,1993年7月1日服役;“洛門”號(Lommen),舷號:P559,1993年下水,1994年1月21日服役;“瑞文”號(Ravnen),舷號:P560,1994年下水,1994年10月7日服役;“斯卡頓”號(Skaden),舷號:P561,1994年下水,1995年4月10日服役;“維本”號(Viben),舷號:P562,1995年下水,1996年1月15日服役。
丹麥海軍原計畫1993年再訂購三艘,但由於預算緊張而減為一艘。第三批:“斯洛文”號(Soloven),舷號:P563,1995年下水,1996年5月28日服役。
“弗萊維費斯”級多任務艦艇最終建造總數為14艘。在建造中部分系統存在一些差別,例如該級最初七艘主搜尋雷達採用AWS-62DG-波段雷達,最後七艘則採用TRS-3D3D/16G-波段雷達。
丹麥海軍的14艘"弗萊維費斯"級多任務艦艇分屬於三個中隊:在第二中隊共有七艘艦艇,“哈金”號、“哈維凱特恩”號、“斯托恩”號和“洛門”號等四艘組成了第22分隊,主要執行巡邏任務;“斯維爾費斯肯”號、“格里布恩”號、“斯洛文”號等三艘組成第23分隊,主要任務是反潛作戰。第三中隊是丹麥海軍的專業水雷戰中隊,該中隊擁有3艘“弗萊維費斯”級多任務艦艇,分別是“弗萊維費斯肯”號、“拉森”號和“馬克瑞蘭”號。該級其它4艘艦“格蘭特恩”號、“瑞文”號、“斯卡頓”號和“維本”號,屬於第五中隊,其任務是與該中隊的“惠勒摩斯”級快速攻擊艇和2艘“里姆法克斯”級油船一起執行作戰使命。第五中隊還轄有2個“魚叉”機動飛彈連、1個機動基地設施和1個機動後勤單位。
設計
艦體所用材料是一種“玻璃纖維增強塑膠”(FRP)夾層構造,在外部和內部FRP層板之間使用蜂巢狀結構核心。這一種先進複合材料減少重量和維護,強度高於同等重量的鋼,而且是無磁性的,無需考慮艦體腐蝕問題。艦體的部分區域採用了凱夫拉裝甲,以提供對碎片和輕武器火力的防護。丹麥等北歐一些國家,在艦艇複合材料套用技術上處於世界領先,如瑞典海軍“維斯比”級輕護衛艦和挪威海軍“盾牌星座”級快速飛彈巡邏艇,艦體都採用先進的複合材料技術。
電磁兼容性(EMC)在無磁性艦體實現,採用鋅噴濺塗層,對電纜密封管、貫穿的非金屬管和輸送管進行禁止。
複合材料艦體具有很多顯著的優點,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雖然複合材料防火能力強,但火災時溫度較高、較難控制而且會產生大量有毒濃煙,嚴重時整個艦體結構可能會崩潰;不具備鋼製結構所起到的電磁禁止作用。“弗萊維費斯肯”級在強調模組化、可快速更換思想同時,也完善的解決上述問題,採用了不鏽鋼貨櫃化武器和設備模組。在艦體上有四個貨櫃位置,前部一個和後部三個,所有主要的電機、機械裝備都安裝於內,並透過標準的接口與數據匯流排連線,能在一小時內完成拆裝。不鏽鋼貨櫃化設備模組由Monberg&Thorsen公司供給,尺寸3x3.5x2.5米。
丹麥海軍貨櫃化設備模組已擁有14套布雷模組、3套反潛戰模組和4套作戰模組,還有備用的模組及完成其它和平使命(如海洋和環境監測、污染控制和水道測量)所需的模組。丹麥海軍正在考慮開發新的模組,一種可能是將現有的天線和接收機裝配成一個標準的電子情報貨櫃化模組。
“弗萊維費斯肯”級在1983年正式確定設計方案,艦體和上層建築的設計中,非常重視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的問題。整艦風格與德國MekoA-100型非常相似,上層結構相當簡潔,擁有傾斜造型,避免大的平直表面、直角和隅角,後部的煙囪低矮小巧且與上層結構緊鄰,塔狀桅桿也呈傾斜造型。艦艇尾部安裝一台液壓起重機,起重機用於吊放和回收登船檢查與搜尋救援行動使用的充氣艇。艦艇長54米,寬9米,吃水深度2.6~3米(依任務構型而異);標準排水量320噸,滿載排水量450噸。推進功率5800馬力,最大航速30節,以18節航速巡航時的續航力為2400海里,艇員19至29名。
指揮系統
“弗萊維費斯肯”級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由SaabTechVectronics公司和TermaElektronik公司提供,採用9LVMk3改進型,基於乙太網絡(802.3)數據鏈和使用分散式處理機的一系列節點。開放式體系結構允許新的武器系統通過增加新的節點方式完成。軟體使用ADA語言編寫。需要安裝三至六個標準操作員控制台,視任務需要而定。
丹麥海軍已經制定一個用於“弗萊維費斯肯”級C3I系統的升級計畫,新的系統被稱為C-FLEX。Danishcompanies公司、Terma公司和Systematic公司負責軟體,Maersk防衛數據公司負責控制台以及升級通信組件。除了增加功能性和共通性,C-FLEXC將會整合“改進型海麻雀飛彈”(ESSM)和“魚叉”BlockII對陸攻擊飛彈到戰鬥系統。C-FLEXC在HDMS“洛門”號上完成系統艦載接受試驗並且在2004年2月進入了服役。它將會在2008年之前安裝在六艘艦艇上,在剩餘的八艘艦體上安裝是一個後繼選擇項。
薩伯技術公司9LVMk3雷達/光電火控系統使用Ku-波段行波管(TWT)雷達追蹤裝置、紅外攝像機、電視攝像機和雷射測距儀。
飛彈系統
反艦採用波音公司“魚叉”BlockII艦對艦飛彈系統,這種最新改進還具有對地攻擊能力。“魚叉”反艦飛彈採用一個主動雷達導引頭,慣性中繼制導,220公斤彈頭和射程120公里。
防空採用雷錫恩公司北約垂直發射“海麻雀”艦對空飛彈系統。採用專門為小型艦艇研製的Mk48Mod3發射裝置(用於1,000噸下的艦艇),有六個飛彈發射單元,由於艦尾深度不夠,因此MK-48垂直發射系統大約一半露在甲板上。艦載新型“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射程14公里。
在一艘標準排水量僅僅300多噸的艦艇上,同時配備先進的“魚叉”BlockII艦對艦飛彈系統和垂直發射的“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因此丹麥海軍“弗萊維費斯肯”級與同噸位的巡邏艇等相比,可以被列為世界上火力最強大的小型艦艇之一。
艦炮和輔助武器
所有任務中除污染監控任務外,艦艇攜帶一門76毫米OtoMelara超級速射炮,每分鐘120發,射程16公里。艦炮在艦艇上的安裝也採用了貨櫃式模組化設計,可快速吊裝到前甲板組裝,僅僅在火控調校上花費幾小時時間。輔助武器還包括兩挺12.7毫米重機槍。
魚雷
用於水面戰任務,二具533毫米魚雷管配備有博福斯公司TP613重型線導被動導引魚雷,魚雷發射管安裝位置特殊,位於吃水線下面,還能用於布放水雷。用於反潛戰任務,裝有反潛魚雷和深水炸彈發射裝置。水雷導軌用於布雷任務,艦艇攜帶60枚沉底水雷。
對抗系統
“弗萊維費斯肯”級設備中最複雜的是水雷對抗配置,全面而先進,這也是在北約演習中丹麥海軍“弗萊維費斯肯”級多任務艦艇能夠勝於其它國家專門的獵雷艦原因。
用於水雷對抗/搜尋,艦艇攜帶二艘配備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IBIS43數據處理系統和2054型側面掃描聲納系統的遠程控制水雷識別與處理運載器。遠程控制水雷識別與處理運載器是一種水面遙控裝置,被稱“水面輔助艇”(SAV),由Danyard公司製造。艦艇將會通過數據鏈來控制這二艘“水面輔助艇”,並接收其傳送的聲納圖像。每艘“水面輔助艇”在一個水下拖曳式測量箱內配備2054型聲納,潛深200米。
用於電子支援(ESM),艦艇安裝泰利斯防衛公司“軍刀”(Sabre)雷達警告系統,用於電子干擾(ECM),裝有泰利斯防衛公司“天鵝星座”(Cygnus)干擾機。
艦艇採用Terma公司DLS誘餌發射系統,使用兩具六聯裝北約“海蚊”(SeaGnat)誘餌發射裝置。目前已經升級使用新的計算機軟體、硬體和交戰參數,發射Chemring公司130毫米“凱米拉”(Chimera)射頻/紅外(RF/IR)誘餌彈。
感測器系統
“弗萊維費斯肯”級多任務艦艇的主搜尋雷達在建造過程中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型號,最初七艘是SelexSistemiIntegrati公司AWS-62DG-波段雷達,最後的七艘採用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系統&防衛電子公司TRS-3D3D/16G-波段雷達。TRS-3D/16提供遠距空中監視,最大有效距離200公里,使用大空域搜尋模式。監視雷達採用TermaScanter公司MilE/F和I/J-波段雷達。導航雷達採用Furuno公司I-波段雷達。
反潛戰任務採用薩伯技術公司CTS36型艇體安裝主動搜尋高頻聲納,被當做標準設備安裝,還裝有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TMS2640型變深聲納。TSM2640是一種雙頻主/被動聲納,工作頻率在19千赫左右,有效探測深度為6~180米,可在5級海況下作業。
動力系統
推進系統採用柴-燃聯合(CODAG)裝置。一台通用電氣公司LM500燃氣輪機驅動一具固定斜度中線螺鏇漿,提供5450馬力。二台MTU16V396TB94柴油各自驅動一具側面安裝的可變螺距螺鏇漿。還裝有一台GM12V-71柴油機,可輸出500馬力,使艦艇保持6節的獵雷速度。三台德國Rexroth柴油發電機提供所需的電力。其它的功能包括一個船首推進器;橫搖穩定系統通過計算機調整兩側穩定鰭和油箱系統的油料來控制平衡。Lyngso公司船用控制系統用於管理推進系統和機械。
從丹麥海軍“弗萊維費斯肯”級多任務艦艇的發展可以看到,即使在建造之初存在資金、技術等難題困擾,選擇正確的發展思想至關重要。“弗萊維費斯肯”級建造中提出了“標準-靈活”概念,使一艘標準排水量300多噸巡邏艇級大小的艦艇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能通過在一個標準船體上簡單和快速更換武器和設備貨櫃化模組,就能承擔不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