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西峽縣丹水鎮菊花山西北側的山坳中。
丹水鎮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66年秋,原址丹水石盆崗,後搬遷於王崗村閆灣南坡頭。1990年7月破遷至距丹水鎮1.5公里風景秀美的菊花山西北側山坳中,並新建了烈士墓區和革命烈士紀念碑。陵園自下而上就地勢依次劃分為用台階相連的瞻仰區、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三大部分,整個陵園占地約2000平方米。陵園中央高高聳立著巍峨壯觀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碑的正面為“革命烈士紀念碑”、 背面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白底紅字鑲嵌其中;碑座正面鐫刻著紀念碑簡介,背面為革命烈士英名。紀念碑被白水泥欄桿圍成一個獨立區域。烈士墓區中長眠著二十位烈士,其中丹水籍烈士十名(犧牲於安徽省金東縣今安葬在西峽縣烈士陵園的白濤、犧牲於淅川縣李官橋的李文芳、犧牲於江西省豐城縣的袁靈固、淮海戰役中犧牲的李少林四位丹水籍烈士因屍骨在外未存),外籍烈士十名,其中有五名烈士犧牲時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丹水鎮位於西峽縣城25公里處,屬內鄉、西峽、淅川三縣交接地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商賈雲集、人傑地靈。“北達秦晉、南通襄楚”古今交通之要塞,軍事之重鎮。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內戰頻起,匪患襲擾,生靈塗炭,民不聊生。1927年共產黨在西峽播下革命的火種,幾經風雨,星星之火,終於燎原。丹水人民開始覺醒,為求得解放、爭取自由奮起抗爭。從1932年的紅軍西征轉移,到1946年的中原部隊突圍,都給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丹水國小校長李文芳(地下黨員,丹水譚溝村人)等積極開展地下活動。丹水人民奮勇支前、配合主力作戰,立下了不朽功勳。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許多革命志士、共產黨員為丹水人民的解放,有的血灑疆場壯烈殉國,有的面對屠刀英勇就義,有的堅貞不屈客死他鄉。白濤同志(原名袁懷義,丹水袁溝村人)在任金寨縣縣長時,不幸被鋪,在刑場上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1947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四縱隊,在著名的“豫西牽牛”戰役攻打盤踞菊花山國民黨匪軍一團部的戰鬥中,有不少熱血兒女為國捐軀,血灑此山,其中有一位排長就犧牲於黃棟樹店北坡頭附近。1948年5月5日夜,陳賡司令率領的四縱十三旅途徑丹水,直逼西峽,與西來的三十八軍十七師形成合圍之勢。5月6日晨,一舉攻克西峽口鎮,丹水隨之解放。丹水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續寫了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篇章。
為弘揚先烈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繼承先烈遺志,重振菊潭雄威,開闢旅遊勝地,1990年7月1日丹水鎮黨委、政府重新修建革命烈士陵園,以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犧牲的白濤、李文芳等十六位丹水籍烈士及犧牲于丹水的十位外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