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石產於四川北部;東起廣元嘉陵江,西至綿陽、涪江,這一地區“多聚異石牞妙極山水”,也是丹景石資源的唯一產區。這一帶山嶺溝壑眾多,河網水系發達,雨量充沛,江水經過高山密林常年過濾匯集而下,水質清澈透明,加上河道狹窄,等高落差大,江水湍急——— 複雜的自然環境為丹景石的華麗出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涪江丹景石
涪江發源於四川北部,流以綿陽,遂寧兩市,在重慶合川匯入嘉陵江,全長668公里。涪江上中游所產奇石,近年來由學者定名為涪江石,主要出現在平武、江油、綿陽境內的涪江河道中。涪江及其水系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盆地與川西高原相接的過渡地帶,岩石類型主要為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由於該地帶水系發達,岩層豐富,地形落差大,對奇石形成創造了良好條件。涪江石以岩石型觀賞石(卵石)和古生物化石最為豐富。卵石型奇石包括圖像石、紋理石、造型石、景石、彩石和文字石多種。古生物化石主要有珊瑚類、腕足類、螺類和海百合等。涪江奇石以彩石和景石最具特色。景石石質優良,成分為密度大、硬度高的石英岩和變質石英砂岩,呈灰白、乳白、淺黃和褐黃色。最為奇特的是,涪江景石石面大多呈現山水、雲天、田園、濕地、樹木、花草、森林等風光景色,也有人物、動物、文字和抽象圖案。尤為可貴的是,這些景色、紋理、圖案的色彩普遍以紅色為基調,包括硃砂紅、深紅、棗紅、紫紅、紅褐等暖色,高貴華麗,奪人眼球,令人一見鍾情,愛不釋手,故又稱之為丹景石。涪江丹景石因為石質堅硬,不易磨損,故形體較大,重量一般在10-50公斤之間,大者可達數百公斤,形狀呈半圓、橢圓或不規則的塊狀。近年,涪江中上游的江油市、綿陽市有上千人在尋覓收藏涪江石,其中的丹景石,更出現許多精品,受到國內外奇石愛好者的青睞。
相關詞條
-
丹景山鎮
丹景山鎮,原名九隴鎮,因九隴山而名,即關口到唐昌的橫山子。《太平寰宇記》說:“九隴山至永昌連亘至縣界,曲曲而九折也。”古老的湔江滾滾南流,蜿蜒如帶;巍然...
簡介 歷史沿革 區劃資源 農業資源 旅遊資源 -
丹
丹砂,dansha;硃砂。《書·禹貢》:“礪砥砮丹。”孔穎達疏:“丹者,丹砂。”《文選·左思〈吳都賦〉》:“赬丹明璣。”。
簡介 釋義 示例 常用詞語 康熙字典解釋 -
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藥名。安徽省銅陵鳳凰山地區生產的鳳丹質量最佳,安徽亳州及周邊地區產量最大,湖南邵東、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分別次之。每年秋季或次年初春,...
概述 原形態 化學成份 藥理作用 毒性 -
丹道
丹道修煉源自黃老列莊養生思想,丹道的修煉在戰國時期已然盛行,是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下,對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種修持方式。即是人的潛意識最深層處理性與感性的覺...
起源 丹經 各家釋名 丹道修行層次 學術探微 -
丹術
外丹原稱煉丹術。道教為避免其與內丹相混淆,改稱外丹。這是以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製取“長生不死”仙丹(又稱金丹、靈丹等)的一種實驗方術。
簡介 黃白術 -
上杉景勝
上杉景勝(1556年1月8日-1623年4月19日、弘治元年11月27日-元和9年3月20日),日本戰國時代、織豐政權和江戶時代的大名,岀羽米澤藩初代藩...
基本內容 生平大事 人物履歷 -
武當丹道
丹道的修煉,是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下,對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種修持方式。即是人的潛意識最深層處理性與感性的覺悟,對人命運的根本改變,由之長生久視及羽化成仙及...
起源發展 閱讀丹經 丹道文獻 丹道釋名 學術探微:《周易參同契》與外丹 -
石船丹灶遺址
位於廣東高州市潘仙祠前殿外的空曠地上,在丹灶上部蓋有一亭,稱“煉丹亭”。石船丹灶遺蹟與潘仙祠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群體。
簡介 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