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福州上演紙影傀儡戲。 清代福州頗有名望的串頭戲班有“達雲霄”、“駕雲天”、“賽月宮”、“雙如意”等,每逢民間婚慶或節日都應邀演出。賀新婚戲有《雲頭送子》、《五金魁》;慶壽辰戲有《長生樂》、《南北斗贈壽》;應堂會戲有《和尚討親》、《小方卿唱道》、《狀元拜塔》等。其唱腔曲牌,與閩劇大同小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福州“如意”班在城鄉演出串頭戲《火焰山》和《水淹湯陰縣》,有煙火與水幕的特技表演。福清與福州郊區亦時有木偶戲演出。60年代初,福州市文化局組織挑選5名福州藝校學員與福州市曲藝團伬唱名家黃連官帶領青年演員共赴漳州學習布袋戲《雷萬春打虎》、《大名府》等,在福州城鄉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木偶戲演出被禁止。1979年,福清等地木偶戲演出逐漸恢復。1990年初,鼓樓區“福州三山木偶劇團”成立。
相關詞條
-
《金山寺》(串頭本)
名稱《金山寺》(串頭本)年代清作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抄本。 法海又將缽交許仙,令其下山,待白娘子分娩後,再收於缽。 劇本為《金山寺》串頭本,記錄許仙...
名稱 年代 作者 尺寸 簡介 -
彭天錫串戲
彭天錫串戲妙天下,然出出皆有傳頭[2],未嘗一字杜撰。曾以一齣戲,延其人至家[3],費數十金者,家業十萬緣手而盡。三春多在西湖[4],曾五至紹興,到余家...
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注釋 佳句 陶庵夢憶 -
儺戲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
劇種簡史 分布區域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 -
目連戲
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蓮救母”為題材,保存於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是目前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 目連戲將佛教與儒家所主張的孝道...
劇種源流 代表劇目 藝術特色 代表類別 代表藝人 -
北路戲
北路戲原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是一種稀有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僅存於福建省壽寧縣北路戲劇團。作為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傳統戲曲聲...
劇種源流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 舞台美術 -
平講戲
平講戲,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戲文的高腔劇種,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代初年,起源於屏南,流傳在寧德、福州地區。由於唱詞和對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講話,故稱...
發展歷史 劇目情況 藝術特色 班社藝人 傳承現狀 -
西河戲
西河戲流行於星子、德安、九江縣市一帶。其主要聲腔為皮黃,又稱"彈腔戲",俗名"星子大戲",因有西河水流經星子,1982年定名為"西河戲"。
形成 發展 抗戰時期 義和班解散 新生 -
左權小花戲
左權小花戲是產生於山西省左權縣, 流布於左權縣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順部分地區的一種漢族歌舞小戲。其風格為:一步三顛膝要顫,上下起伏似波瀾,輕盈靈巧扭擺甩,...
起源傳說 舞蹈內容 藝術特徵 分布範圍 代表人物 -
秧歌戲
秧歌戲是在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它起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勞動時所唱的歌曲,後與中國民間...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代表劇目 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