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審定情況:2001年天津市、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全國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大豆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安徽省淮河流域、淮北地區、天津市種植。
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特徵特性
主莖節數14~16節,結莢高度在10~13厘米,有效分枝3~5個。粒形圓,種皮黃色,百粒重為24~26克,臍褐色,紫斑粒率和蟲蝕率低,商品品質較好。中抗孢囊線蟲和根腐病。本品種增產潛力大,如肥水等管理措施得當,畝產可達250公斤左右。
產量表現
1999-2000年參加安徽省區試,兩年區試安徽平均畝產202.73公斤,較對照增產16.0%;1998和2000年參加天津市區試,1998年平均畝產163.8公斤,與對照持平;2000年平均畝產157.6公斤,較對照增產5.1%。2000年參加安徽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1.96公斤,較對照增產12.71%。1999-2000年參加天津市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6.85公斤,較對照增產18.15%。
栽培技術要點
每畝密度1.7~2萬株,根據土壤肥力來調節,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畝施有機肥2000~3000公斤,最好在前茬施進或播前施進。每畝施磷酸二銨10~15公斤,鉀肥5公斤。開花前後,注意防治蚜蟲。整個生育期注意防治病蟲害。注意前期鋤草,後期及時拔大草。本品種屬大粒型,在出苗及鼓粒期需要充足水分,應及時灌溉。
中黃13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以豫豆8號為母本、中作90052-76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採用系譜法選育而成。於2001年3月通過了安徽省和天津市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於同年5月通過國家審定。2002年通過北京、陝西審定,2003年通過遼寧省審定。
特徵特性:中黃13為半矮稈型品種。該品種生育期夏播100-105天,春播130-135天;結莢習性為亞有限型,紫花、灰茸毛、橢圓形葉片,有效分枝3-5個,百粒重24-26g;籽粒橢圓型,粒色為黃色,褐臍;成熟時全部落葉,不裂莢;抗倒伏,抗澇、抗大豆花葉病毒病,中抗大豆孢囊線蟲病。結莢密且莢大,屬於高產、蛋白較高、抗病品種,增產潛力很大,籽粒商品性好。經農業部農作物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北京生產的種子蛋白質含量為42.72%,脂肪含量為19.11%。安徽生產的種子蛋白質含量為45.8%,脂肪含量為18.66%。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參加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202.73kg,比對照增產16.0%,18個試點全部增產,其中在渦陽試點畝產達247.00kg。在潘村湖生產示範畝產達244.5kg,增產顯著。在安徽進行生產試驗,比對照增產12.71%。1998-2000年參加天津區試,比對照科豐6號3年平均增產12.13%;生產示範畝產160.1kg,比對照增產10.80%。參加陝西省區試,1999-2001年三年平均比對照增產9.6%,其中在漢中市農科所試點畝產269.5kg。2000-2001年在北京試驗增產20.1%,達極顯著水平。2001年安徽界首市農民張志種植中黃13,2.1畝畝產達307kg。在河南品種改良中心試驗畝產達293kg。1999年中國農業大學王樹安教授在:河北吳橋試驗畝產達268.5kg。
栽培要點: (1)中黃13屬半矮稈型品種,分枝較多,畝保苗1.0萬-1.2萬株為宜,行距可在45-50cm。 (2)該品種喜肥水,適宜於肥地種植。一定要注意足墒播種,合理施肥,畝施有機肥2-3t和5-10kg磷鉀肥。在花期及結莢期及時澆水。 (3)注意防治病蟲害,開花前後注意防治蚜蟲。 (4)及時收穫,太晚易炸莢。適宜區域:中黃13適應性廣,可在安徽、山東、陝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江蘇夏播,又可在天津、遼寧南部、北京、河北北部和四川等地作為,春播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