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急性腦血管病俗稱中風、卒中,臨床表現以突然昏倒(或不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困難為主要特徵。
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組成現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特別是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困難較多,而治療藥物和方法卻較少,嚴重影響健康和壽命。
疾病類型
急性腦血管病常見類型:
(1) 腦出血;
(2) 蛛網膜下腔出血;
(3) 腦梗塞(包括腦血栓形成);
(4)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稱為小卒中)。
腦血管病分缺血性,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出血性,包括腦溢血、珠網膜下腔出血。
中風應急救護
中風病人多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病史,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起來就比較麻煩,即使搶救脫險,也多遺留偏癱等後遺症,長期不愈。而早期發現,及早採取措施,常可防止產生嚴重後果。那么,中風有哪些預兆呢?
中風病人往往先出現一側面部或手腳突然感到麻木或軟弱無力,嘴角歪斜,流口水;突然出現暫時性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說話的意思;暫時性的視力模糊或看不見東西;突然感到眩暈或搖晃不穩,甚至暈倒;沒有明顯原因的嗜睡;個性或智力方面的突然改變;出現無法解釋的頭痛等。凡有以上症狀的任何一項或幾項都應該讓病人立即臥床休息,保持安靜,不要緊張、激動、恐懼、煩躁,如能叫急救車或請醫生來診查更好。如沒有條件,需到附近醫院就診時,套用擔架抬到車上,路上應防止顛簸。病人不能用力,要躺平,頭向一側歪,防止嘔吐物嗆入氣管內。
中風是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表現的一種病變。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腦溢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屬於出血性中風;腦栓塞和腦血栓形成屬於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狂躁、嗜睡、昏迷或偏癱;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為半身癱瘓、半身感覺缺失、失語、視覺失常等。
養生指南
一.防治原發疾病:高血壓病越久,血管硬化越明顯,極易發生中風。平時應經常檢測血壓,堅持服藥,儘可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冠心病常因心律失常而造成心臟泵血能力減退,使腦血流緩慢而容易發生缺血性中風。高脂血症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糖尿病會使動脈壁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高。二者均可誘發中風。因此,有效地控制防治原發疾病,是預防中風發生的重要關鍵。
二.調暢情志:輕鬆、愉快的情緒,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壓病等原發疾病病情的加劇。
可通過聽輕音樂,與年青人交談來分散注意力。不要看緊張、恐怖的影視。遇事不可發怒,注意勞逸結合。早晨空腹上街買菜及鍛鍊時應先吃些點心,以防止低血糖及腦血栓形成的發生。天氣變化明顯,特別是突然變冷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導致病情惡化。應多加衣服保暖。
三.戒菸忌酒:吸菸及酗酒,會進一步損害心臟功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脂,極易誘發中風。
四.保持大便通暢:平時應保持大便通暢,不宜在大便時怒張,以免腹壓增高,腦血流量急驟上升而發生腦溢血。
五.飲食調攝: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及水產品,如青菜、蘿蔔、海帶、紫菜等。
宜少食多餐。要攝入足夠的食物纖維及潤腸食物,禁食肥肉及動物內臟,不可吃刺激性強的蔥、椒、咖啡等。少吃精製糖、蜂蜜、水果糖、糕點等。食鹽量限制在每天4克以內,能防止水分瀦留,減輕心臟負擔。
六.體育鍛鍊:選擇打太極拳、散步、氣功等項目進行鍛鍊。不可整日臥床,臥床久則會使血流減慢而產生缺血性中風,亦不利於中風后機體功能的逐漸恢復。
七.及時就醫:如發現走路不穩、肢體一側無力、口角歪斜、唇麻、握物落地時,可能有腦血管痙攣或小中風,應及時就診,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中風后的語言恢復
半數以上的中風病人不會說話或說話不清楚或雖能自發說話,但答非所問且聽不懂別人說話的意思等。這些都是中風引起的語言障礙。醫學上將中風病人的語言障礙分為失語症與構音障礙兩大類。前者又分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混合性失語、命名性失語等。
運動性失語又稱表達性失語,病人雖能聽懂別人的語言(口頭的、書面的),但不能用口語或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病人完全不能講話叫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症;如果病人只能說簡單語句而不會說複雜語句,叫不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症。
感覺性失語症又稱接受性失語症,病人雖有說話能力,但不懂別人的話意和自己的話意,講話內容雜亂無章或斷斷續續,經常答非所問,用詞錯誤,無法進行正常交談。
混合性失語既有運動性失語又有感覺性失語。病人既聽不懂別人說話時的意思又不會說。
命名性失語病人雖能說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講出該物品的名稱。有時偶而說出物品的名稱,但瞬間就忘記,故又稱健忘性失語。
失語症的病變都在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專作用於語言中樞。積極治療原發病,大多數病人之失語可隨原發病變的好轉而逐漸恢復。特殊的功能訓練對失語症病人的順利康復十分重要。現在認為語言障礙的康復治療越早越好,在病後3個月內恢復較快,一年以後則難以再恢復。功能康復訓練包括發音訓練、短語訓練、會話訓練、朗讀訓練、復誦句子訓練、文字辨識、指出物品名稱、執行命令以及圖片、實物配對練習等。
對完全性失語症病人的康復訓練要像教小孩學說話一樣從學發音開始,如讓病人發“啊”音或用嘴吹口哨誘導發音。然後再說常用單字,如吃、喝、好、行等,或出示卡片,讓病人讀出上面的字。再依次教雙音詞、短語、短句、長句等。訓練時說話與視覺刺激結合起來,如說“吃”時與飯菜結合起來,或以看圖識字方法,說與看圖結合起來。不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病人,能說出一些單字、詞組、句子或說話不流利,病人常常有辭彙貧乏、講話緩慢、重複語言等。對這類病人要耐心地教,反覆複述閱讀的故事,練習靈活性,鍛鍊語言的運用技巧。
感覺性失語症病人的訓練要比運動性失語困難些。可運用視覺邏輯法、手勢方法進行訓練。如給病人端上臉盤,放好毛巾,並對病人說“洗臉”,病人雖不理解“洗臉”二字之意,但從邏輯上他會理解你是讓他洗臉。如此反覆多日進行,久之就會使語言與視覺結合,語言功能得以恢復。手勢方法即家屬或陪護人用手勢與語言結合的方法來訓練病人。如讓病人“吃飯”,訓練者拿筷子以吃飯的動作多次示範,病人很快就會理解,從而主動拿筷子吃飯。
混合性失語症的病人功能訓練更困難,必須採取說、視、聽三結合的方法反覆多次進行。如讓病人穿毛衣,則必須既說“穿毛衣”讓病人聽,又要指著準備好的毛衣,並作出手勢示意讓病人看。
中風引起的另一類語言障礙為構音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調、語速及節奏等異常以及鼻音過重等。康複方法必須儘早進行發音訓練,包括開始發音、持續發音、音量控制、音調控制等;發音器官的運動訓練,如唇、舌的運動以及軟顎抬高等;發音節奏訓練,包括重音訓練、語調訓練以及停頓練習等。這類病人多出現全身肌肉過度緊張,包括咽喉語言肌肉的過度緊張,通過呼吸訓練、呼吸控制及其他鬆弛療法,降低咽喉語言肌肉的緊張度,可為呼吸及發音打下基礎。通過心理行為或藥物進行鬆弛療法,降低語言肌的緊張度,也是這類病人的重要康複方法之一。
中風知識
腦血管意外即中風,是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表現為同側的手足癱瘓,即偏癱。嚴重的可昏迷,抽搐,甚至喪命。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
缺血性中風包括動脈硬化性腦血栓和腦栓塞兩種。動脈硬化性腦血栓占中風病人的60%。動脈硬化後血管變為狹窄,血管壁不光潔,血流緩慢以致凝結,使部分腦組織缺血壞死。這種中風常見於高齡的老人,並常在睡眠時發生,一覺醒來,發現手足不聽使喚,起病後病情常有逐步發展的趨勢。腦栓塞是因其它部位形成的“栓子”,隨血液流到腦血管中阻塞腦血管,使部分腦組織缺血壞死。常見的“栓子”,如心房顫動的病人從心房中脫落下來的血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病人,從心臟瓣膜上脫落下來的細菌栓子;長骨骨折時,進入血管的脂肪栓子;患潛水病時的氣栓等。腦栓塞的病人,都有其它疾病的基礎,發作突然。
出血性中風包括高血壓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高血壓腦出血見於長期高血壓病患者。在血壓波動較大時,大腦中動脈等處破裂發生腦出血,使部分腦組織壞死。這種中風多見於長期高血壓而未妥善治療者,並常在飲酒、激動、發怒或用力等情況下發作。腦出血病人常可迅速進入昏迷,如在橋腦部位出血,並多伴有高熱。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為腦底部的先天性動脈瘤破裂出血。這種出血常見於中青年人,甚至少年兒童。發作前可能有些頭痛,發作時劇烈頭痛、昏迷、抽搐。
腦血管意外的診斷不難,作腰椎穿刺檢驗腦脊液中有無血液,對鑑別是哪一種中風很有幫助。
腦血管意外發作時,應就地治療。對缺血性中風,主要治療措施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阿司匹林等藥物。對於出血性中風,主要治療措施是降低顱內壓力,消除腦水腫,常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藥物。若疑為腦動脈瘤破裂,在病人情況允許時,可作腦血管造影檢查,有時可作手術治療。
手足偏癱是中風的主要後遺症,需及時套用針灸、推拿、導平療法等治療,加上適當鍛鍊,可使病情改善。
預防中風,主要在於治療高血壓病,控制血壓在基本正常範圍之內。患者精神要樂觀,保持情緒的穩定。對年邁的老人宜作適當活動,不要長時間臥床。有短暫腦缺血症狀發作的人,應服些潘生丁或阿司匹林等,以預防腦血栓形成。
什麼叫中風 醫藥科普雜誌《求醫問藥-開卷有益》作者: 華耀松
中風通常指急性腦血管病,亦稱腦血管意外、腦卒中。中風常分為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及混合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 包括: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症狀通常24小時內完全消失; 2.腦血栓形成,發病較緩慢,病情多呈進行性加重;3.腦栓塞,發病急驟,多為心臟或心臟以外的栓子突然脫落經血流至腦組織中,堵塞了血管;4.腔隙性梗死,為顱內小血管堵塞,病人症狀都不很嚴重,或無臨床症狀,常為多發,預後好。
出血性中風 包括:1.腦出血,多為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引起,並且進展迅速,常伴有意識障礙,多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失語等局限性體徵;2.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由於先天性腦動脈瘤破裂、血管畸形和腦動脈硬化出血引起,出血都在腦表面蛛網膜下腔中,起病多為劇烈頭疼或伴有嘔吐,或有意識障礙,常為一過性頸部僵硬而無癱瘓等局限性體徵或不明顯。
混合性中風 指頭顱CT掃描時或相繼出現出血和梗死的新鮮腦血管病灶。此種病人較少見。
中風是可以治療的,也有恢復的可能 醫藥科普雜誌《求醫問藥-開卷有益》作者: 華耀松
中風在各種疾病死亡原因中列第一或第二位,倖存者往往遺留不同程度的殘廢,疾病又易復發,故人們對中風往往產生恐懼感。
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風后,病變腦組織的中心壞死區血流基本中斷,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但對壞死區周圍的缺血區(半暗帶)卻是可以治療的。故治療中風的目標是儘量減少壞死區,搶救半暗帶,因此,治療就必須提倡一個“早”字。短暫性腦缺血和腔隙梗死病人通過適當的治療,同時套用神經保護劑,疾病是可治癒的。有些腦梗死病人在急性期(24小時內),超早期(3~6小時)行介入治療,病情有可能迅速恢復。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可致病因素,採取針對性規範治療,就能達到事半功倍及預防復發的效果。
對腦出血病人及時治療腦水腫及採用其他基礎治療,有可能度過危險期達到康復的目的。對出血量較大或有血管畸形、動脈瘤的病人應及時請外科醫師行相應的手術治療,亦可達到轉危為安的目的,而且有可能得到根治。
當代搶救腦中風的概況 醫藥科普雜誌《求醫問藥-開卷有益》作者: 楊露春
以往對腦中風預後的認識很悲觀,醫患雙方大都默認為得了腦中風多半不是死亡就是嚴重致殘,而喪失勞動能力。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對本病的病理、病理生理、生化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及先進的腦中風診斷手段的發明,如腦CT、核磁共振成像、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等的相繼問世,使快速而安全的確診手段得以實現。同時,由於神經內科、外科的治療及康復治療的不斷進步與提高,使腦中風的預後大大地改觀了。有些病人在經過及時、確當的治療後,恢復健康,仍可繼續工作,致殘率也較以往有所減少。
基於快速、安全的確診手段的建立,使得以往等待確診的過程大大地縮短了,於是當代救護腦中風要儘可能地快速、及時,要像救護心血管疾病那樣,絕不浪費時間的原則得以實現,所以,國外有些專家倡導救護腦中風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這在開發中國家多數地區可能還做不到,但這是方向,應當爭取。在我國,有條件的地區大都已有搶救腦血管病的救護中心(即所謂Intensive Care Unite,ICU),其成員包括神經內外科醫師、普通內科醫師及護理人員,而且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如在接病人的過程中,應給予入院前救護,施行急救ABC,即要在送院的途中,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維持其正常呼吸;保持其正常的血液循環。這雖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卻是爾後開展進一步搶救的先決條件。病人進入ICU病房後,神經內科醫師應立即以其嫻熟的專業知識,了解全面的病史及作全面的臨床檢查,需要時即與神經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決定,是作CT還是其他特殊檢查,並共同閱片以確定是哪一類中風,需要用何種治療。同時,給予監護裝置。
在此期間,根據病史及體檢結果,即應考慮合併症的問題,需要作哪些檢查,如胸大片、心電圖、尿常規、肝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檢查等。
如已確定為缺血性中風而考慮要作溶栓治療時,應立即考慮到治療時間窗(Time window)問題,因為發生腦梗死以後,梗死區如果血液再通,會增加發生腦出血的危險,而且腦組織一旦已梗死,即使恢復其血流,亦難望恢復其功能,所以要爭取在局部腦血流量已經減少,但尚未完全梗死時溶栓才可能有療效。因此,當代國內外專家都主張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宜在起病後3~6小時內給予溶栓治療最為合適,尤其是動脈溶栓。當然時間窗並非是絕對一成不變的,還應該綜合患者全面的情況作出相應的決定。
現在主張病情不十分嚴重和沒有重要合併症時,不用長期臥床,宜早期就有序地開展康復治療,如訓練語言、癱瘓肢體的按摩、被動運動理療等。
腦梗死後應及時治療 醫藥科普雜誌《求醫問藥-開卷有益》作者: 張天林 楊露春
腦梗死俗稱腦中風,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主要危害在於其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近年來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腦梗死的治療有了長足的進展,病人預後較以往大為改善。但這一切均有賴於疾病早期的及時治療。
成人腦只占體重的2%~3%,血液需求量卻占全身血液供給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別占全身供給量的20%和25%。可見腦對氧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科學研究證明,正常人在常溫下,腦缺氧2分鐘腦活動停止,缺氧5分鐘腦細胞開始出現死亡,產生永久性損傷。然而目前的科學水平,還不能使死亡的腦細胞再生。因此,腦梗死後能否及時治療,恢復腦血流供應,就成了決定病人預後的關鍵因素之一。
目前,國內外較為公認的腦梗死最佳治療時間是發病後3小時以內。要想達到早期治療,首先就要正確認識腦梗死的早期表現,並引起足夠的重視。腦梗死一般起病突然,常有的症狀為半身麻木、無力或癱瘓、嘴歪、語言不清或不能講話、不能聽懂他人講話,有的病人還可以有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嚴重的可以出現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當病人出現上述症狀或上述症狀之一時,應當馬上送到醫院,由專科醫生進行系統檢查,並做必要的儀器檢查,如頭CT、MRI(磁共振)等。確診後根據病情,給予相應的治療,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曾遇到有些患者由於對本病早期表現不了解,或對不太嚴重的病情不重視,自認為能夠自行恢復,而延誤治療,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導致病情加重的。因此當患者或家屬等懷疑有腦梗死可能時,應立即就醫,不要延誤。
中風的危險因素及先兆症狀 醫藥科普雜誌《求醫問藥-開卷有益》作者: 李 瀟
中風也稱作腦血管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屬於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所謂“三高”疾病。因此,了解和認識中風的危險因素、誘發原因及先兆症狀,對於預防中風的發生、減輕致殘率有著重要意義。
腦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頸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當這兩個系統的血管受損時,就會導致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腦出血或腦缺血。
一、中風的危險因素:引起腦血管損害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特別是出現心律失常時)、高血脂、高血粘度等,中風的發病年齡主要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且肥胖的人更容易發生中風。
二、中風的先兆症狀:有以上病史的中老年人在出現以下先兆症狀時,應引起注意。中風的先兆症狀包括:1.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的人突然出現頭痛、頭暈、嘔吐、眼前發黑,如伴有一側肢體的麻木、無力,常預示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2.反覆發作的說話不清、視物模糊、一側面部或肢體麻木、沉重感、軟弱無力、活動不靈活或輕癱,是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典型表現,而常為發生腦梗死的先兆; 3.突然視物旋轉、耳鳴、嘔吐、語言不清、取物不準、走路不穩、四肢麻木無力甚至突然摔倒,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預示該系統將要發生嚴重的缺血性中風。
三、中風的誘發因素:中風的誘因有很多,例如,情緒激動、過度興奮、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酗酒等)、劇烈運動、大便用力過大、氣候變化(如氣溫突然下降或氣溫過高)、服藥不當(如降壓藥服用不當,導致血壓不降或降得過低、過快等)。
這些誘因都與血壓的波動和動脈硬化有關。因此,應採取有效的措施,儘量避免或消除這些誘因,有利於預防中風。
四、中風有遺傳性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表明,一般父母一方有中風病史,其子女患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4倍。所以,有這方面病史者要加強預防。
五、中風會復發嗎?答案也是肯定的。所以,中風病人應定期到門診複查,監測血壓及檢驗血粘度學指標,必要時要調整相應的藥物。
急性腦梗死的溶栓治療 醫藥科普雜誌《求醫問藥-開卷有益》作者: 楊 麗
近十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及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我國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率與確診率均明顯升高,人們通過自己或親戚朋友的患病經歷,已經認識到該病的危險性及其後遺症給患者和家屬乃至社會造成的身心及經濟負擔,不少人開始注意預防該病,或調整飲食結構,或戒除菸酒嗜好,有的求助於醫生的幫助。從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來看,預防是必要的,但我們也應了解一些急性腦梗死發生後的治療措施,這對於搶救患者生命,減少患者傷殘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談到腦梗死的治療,我們應首先了解一些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及病理機制。大約80%以上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顱內或供應腦部血液的頸部動脈內有血液凝塊,血液凝塊堵塞血流,造成相應區域的腦組織突發缺血,在缺血中心區,神經細胞在幾分鐘之內即發生不可逆的壞死,而圍繞中心壞死區的神經細胞雖然生物電活動已經終止,但在一定時間內仍保持離子平衡和結構上的完整,也就是說細胞本身還沒有死亡,此區域稱為半暗帶,若及時增加血供,這些神經細胞功能有可能恢復。腦梗死急性期治療的目的是儘快溶解栓子,改善缺血區的血液循環,搶救半暗帶,從而減輕後遺症。溶栓治療就是通過溶栓藥物溶解血栓,從而儘快恢復梗死區血液循環。曾經有一位63歲的老年患者,在吃晚飯時突然右肢無力,摔掉碗筷,遂被其子送來我院,患者過去健康,當時查體神清,血壓170/100毫米汞柱,言語含糊,口角左偏,右側上下肢體只能在床面移動,頭CT掃描未見高低密度影,頭MRI掃描在左側基底節可見T2略低信號,出凝血功能正常,診斷為左側基底節腦梗死。在徵求家屬同意後即刻給患者動脈溶栓治療,第二天早晨,患者已能講話,肢體可以抬離床面。兩周后患者可步行出院。由此看,腦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療確實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利益。但是不是對所有腦梗死患者都適用呢?不是的。有的時候,家屬並不能理解為什麼醫生拒絕給其患者溶栓治療。其實,溶栓治療是有嚴格的適應證與禁忌證的,這與腦梗死的病理過程和溶栓藥物的藥理機制有關。隨著缺血時間的延長,壞死的腦細胞增多,腦組織水腫,血管壁受到壓迫、壞死,此時若血管再通,則容易發生腦出血,這是溶栓治療的嚴重併發症。另外,溶栓藥物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激活纖溶酶原為纖溶酶,後者降解血栓中的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但是溶栓藥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時,也會破壞全血的凝血功能,有其他臟器出血的危險。
當然,腦梗死的溶栓治療也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在最初套用此方法時,腦出血或其他臟器出血的發生率還是較高的,針對這一現象,科學家經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發病6小時以內行溶栓治療,能明顯地降低出血的發生,遂將急性腦梗死發病6小時以內定為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對於溶栓藥物的研究,也有一發展過程。目前我們可以用到的溶栓藥物有兩類,其中尿激酶、降纖酶為非血栓選擇性,也就是說,這類藥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時會降低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並破壞一些凝血因子,使機體凝血時間延長,易引起出血。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為血栓選擇性,它對血栓中的纖維蛋白的降解作用遠遠超過對血漿中游離纖維蛋白原或纖維蛋白的作用,故溶栓效果好,併發症少,但價格昂貴。
醫生在為每位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是非常慎重的,要綜合考慮患者過去的身體狀況,此次發病的病史及目前的身體條件甚至家庭經濟狀況後才能確定,所以,對於急性腦梗死來說,凡是發病時間超過6小時,發病時血壓超過200/120毫米汞柱,凝血時間延長,或有血液系統疾病,近期有腦出血或手術史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一般是不適於溶栓治療的。
大多數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能夠獲得明顯的治療效果,那么,是否到此為止即完事大吉呢?當然不是。作為患者和家屬應警惕再次腦梗死的危險,可以在臨床測凝血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抗凝劑,並套用腦保護劑、促腦代謝劑以促進神經細胞的功能恢復,同時儘早啟用康復治療,使患者儘快並儘可能地恢復到相應的健康水平。
急性中風常合併便秘嗎,臨床研究情況如何?
急性中風患者常有大便秘結,因此臨床醫家們對急性中風的便秘引起了高度重視,針對大便秘結,許多學者套用通下法治中風,取得了較好效果。
邵念方觀察了100例中風患者,發現有腑證占36%,其中,屬中腑者占11%,治以通腑瀉熱法,方用通腑湯:酒大黃、石菖蒲各9~12克,厚朴9克,葶藶子15~18克,全瓜蔞30克,生山楂15~30克, 取得滿意療效。鄧振明認為,通腑瀉下法是中風急性期重要治法之一,收治中風250例,其中痰熱腑實者150例,占55.7%,以通腑化痰為法,方擬蔞星承氣湯,藥用瓜蔞、膽星、生大黃、芒硝,並認為以大便通瀉,滌痰除熱祛積為度,不宜過量。湯宗明認為,通腑法只能用於中風之熱證和閉證;徐景藩認為釜底抽薪,通腑瀉熱為救治腦出血之要法,隨症選用涼膈散去薄荷,或小承氣湯,羚羊鉤藤湯或用礞石滾痰丸去沉香。王子耀則以大承氣湯化裁,治療腦出血取得較好療效,藥用大黃、芒硝(沖)、黃芩、石膏、枳實、川朴、連翹心、丹參、石菖蒲等。司文忠認為通腑法主要適應於腦出血屬中醫閉證者,該法有擴張血管,降低毛細血管透性,抗感染,改善微循環、減少傷面滲出,改善毛細血管脆性,降低顱內壓,使溢血吸收,增加腦血氧供應。
急性中風病人便秘如何治療?
中風在急性發病時,主要有兩類型:一是肝陰上亢,內風肆擾;二是痰熱壅盛,蒙竅阻絡。內風肆擾則抽搐瘛?;蒙蔽清竅則昏仆不知人事,橫竄經絡則?斜不遂,肢體偏癱;痰熱內盛則面赤煩躁,喉中痰鳴,大便難。至於治療,就筆者臨床體會,凡見大便秘結,頭脹而痛甚則昏譫、面赤目紅,煩躁口乾,口穢噴人,舌質紅苔黃糙膩者,是內有痰熱、熏胃擾心之徵,應急於通腑瀉熱, 化痰通絡,往往收效較好。
有人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在急性期的3~5天內,出現痰熱腑實證。短者在6 小時以內,長者2~3天,舌苔由薄白、白膩轉為黃苔或黃膩苔,而後腹脹,腹中積有燥屎,此時若能據證立法及時用通腑化痰之劑,可望取得好的效果。
急性腦血管疾病時顱內壓增高的機理是什麼?
腦出血時血腫的占位及繼發的血腫周圍組織的水腫腫脹是顱內壓增高的主要因素。當血腫或水腫的壓力引起一定程度的腦組織移位時可影響室間孔或導水管的腦脊液循環的通暢,使側腦室內的壓力增高,從而使顱內壓進一步顯著升高。當顱內血腫直接或間接(血腫與腦室之間的腦組織因缺氧、水腫,經一定時間後軟化,穿破)破入腦室時,更加重這種顱內壓增高。小腦的血腫或梗塞,更易於阻礙腦脊液從第四腦室流出而使顱內增高發生較早且較嚴重。
發展迅速的腦梗塞,因為有一片腦組織缺氧,水腫甚至液化,總有一定程度的顱內壓增高。如果梗塞面積較大,顱內壓力的增高也較顯著,可以發生和顱內血腫相似的作用。腦梗塞和腦內血腫不同之處在於,梗塞引起的腦水腫腫脹和液化,是在梗塞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故顱內壓增高比顱內血腫出現的要晚一些。這兩種情況,都有一個顱腔內的高壓區,形成不同部位間的壓力差,易於引起腦組織的移位而發生腦疝。
蛛網膜下腔出血時,進入蛛網膜下腔的血液,繼發的腦水腫腫脹都可以使顱內壓增高一些。尤其是發病數日後大數紅細胞阻塞蛛網膜粒,可以使腦脊液回入血液大為緩慢,顱內腦脊液積留,而使顱內壓不停增高。這是發病後期的不伴有局灶症狀加重的顱內壓增高。
顱內靜脈竇梗阻時,由於靜脈回流受陽而使腦組織鬱血腫脹,同時如梗陽之靜脈竇為橫竇或上矢狀竇,則也有腦脊液回流受阻的因素都可以引起顱內壓增高。
如何估計腦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
急性腦血管病的來勢兇猛,極短時間病人會昏迷不醒,高熱抽搐,大小便失禁,有的人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不幸死亡,過去曾把腦血管病視為“不治之症”。近代,雖然對腦血管病的治療和搶救術有了明顯的提高,除內科治療外,還可外科手術治療。在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死亡率約為14%~30%,而出血性腦血管病為24%~60%,其原因與病情性質和程度有關。腦血管病急性期病情的估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病情的趨勢作出:
(1)如果診斷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則存活的可能性大,如果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則死亡的機會要多些。
(2)昏迷程度由淺而加深,或一發病即進入深昏迷狀態,或一度清醒又再次昏迷等,都表示病情嚴重,提示有腦壓增高(腦水腫),出血量多的可能,或損壞了腦幹生命中樞。
(3)兩側瞳孔明顯不對稱。如果突然出現一側瞳孔先縮小後散大改變,呼吸變慢而暫停、呼吸不節律如嘆息樣呼吸,血壓和體溫開始為上升後突然下降,呈休克狀態,表明發生腦疝( 顱內增高將部分腦組織突出、移位、擠壓腦幹生命中樞),必須緊急搶救。因腦疝病人可能突然呼吸停止、休克、衰竭而死亡。
(4)消化道出血,常在重型腦出血病人出現。預示著不良的徵兆,死亡率接近90%,常發生在急性期一周之內,以嘔血為多,少數便血。消化道出血可能由於下丘腦和腦幹受損所致,結果使食道、胃、十二指腸和小腸黏膜發生血管滲性的變化和急性營養障礙,造成廣泛性黏膜糜爛、潰瘍而出血。
(5)血壓過高或過低 如血壓高於26.7/16.0kPa或低於12.0/8.0kPa均預示病情不良。血壓升高是由於顱內壓升高、腦水腫及神經性反射所致。
(6)完全偏癱 四肢均癱中四肢強直,常表示腦幹、腦室受累、病情極為嚴重。
(7)體溫過高 如超過39℃以上或低於35℃以下,均表示預後不良。高熱是由於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或並發細菌感染而引起,可加重腦組織損害。
(8)由於顱內壓增加,可引起頻繁嘔吐、反覆抽搐。提示病變嚴重。
綜上所述,病情和預後的估計,不但取決於病灶的大小、部位和周圍腦組織損傷的程度還和腦血液循環障礙、腦幹受累等有關。
腦血管病急性期眼球異常有何意義?
正常人的兩眼總是同步活動的,這種協同是靠動眼神經和外展神經協作完成的。當這些神經受損時,就會出現眼球部位異常。
靜止時雙眼球有自發性浮動,提示腦幹機能尚存在。深昏迷時雙眼球固定於中央部位,提示中腦受累。兩眼分離性斜視,如在受刺激後外斜消失,提示腦幹未損害。如不消失,且分開斜視明顯,則提示中腦已損害。病人雙眼偏向癱瘓一側,似乎注視著自己癱瘓的肢體,提示腦幹出血。丘腦出血的病人眼球不能向上轉動,而是向下轉,好像凝視自己的鼻尖。雙眼較快地來回運動,常見於復發性兩側腦出血。深度昏迷時,轉頭試驗,反射性眼球運動消失,頭仰俯活動時,如雙眼對稱性垂直運動消失,提示丘腦出血已累及腦幹上端。
腦血管病人眼球位置異常與腦出血灶大小有關。即中等和大量出血者有眼球異常,而小量出血和特大量出血不出現眼球位置異常。另外,病程過短或繼發有腦幹損害者,多不出現眼球位置異常。
所以,眼球位置異常對判斷出血部位和病情輕重有很大意義。
腦血管病人急性期瞳孔改變有何意義?
正常成人瞳孔3~4毫米,雙側等大等圓,對光反應靈敏。而腦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常出現瞳孔改變。表現為雙側瞳孔不對稱,或雙側瞳孔縮小,雙側瞳孔散大,這些改變是不同部位病變在瞳孔上的反映。所以,當出現瞳孔不對稱時,應鑑別瞳孔小的一側是病變側,或是大的一側是病變側。
幕上病變出現小腦幕切跡疝時,病變一側的動眼神經完全麻痹,這側瞳孔先縮小,繼而逐漸散大,此時瞳孔散大側為病變側。一側瞳孔縮小常見於頸內動脈血栓,小腦後小動脈血栓、或丘腦下部損害所出現的霍納氏征。此時瞳孔縮小的一側為病變側。雙側瞳孔極度縮小呈針尖樣大小,是橋腦損害和腦室出血的表現。枕骨大孔疝時,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此為病情危重或死亡前的瞳孔狀態。
腦血管病人脈搏體溫變化有何意義?
急性腦循環障礙,主要由於嚴重的腦水腫和顱內高壓症引起。無論出血性腦血管病或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均有程度不等的腦水腫和顱內高血症,病人血壓增高而脈搏變得緩慢有力。當收縮壓上升至26.7kPa(200mmHg)或腦疝早期時,脈搏可慢至40次/分。當腦血管病並發呼吸道感染,腦室或腦幹出血,心力衰竭,血液酸鹼平衡失調時,脈搏可增快,或細而快。
出血性腦血管病,當血腫破入腦室,波入下丘腦部位時,病人常有發熱。下丘腦是體溫調節的“司令部”,它的前部有降溫中樞,後部有升溫中樞,通過神經進行調節。腦出血病人早期發熱,主要是由於嚴重的出血影響到下丘腦。腦室,腦橋出血病人也有高熱,體位可高達 40℃。蛛網膜下腔出血者,發病第2~3無常有發熱,年老者可達38~39℃,這是由於血液吸收的反應,大約1~2周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患者昏迷後數日出現高熱,常常是並發肺炎或尿路感染,或者可能是新的腦內出血病灶破入腦室波及下丘腦的緣故。
當病人抵抗力極度減退,周圍循環衰竭或下丘腦嚴重損害時,體溫調節中樞的正常調節功能完全喪失,可引起持續的過高熱或體溫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這常見臨終前的表現。
急性腦血管病怎樣進行一般處理?
(1)應臥床休息,儘量少搬動病人,特別是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的重症病人,原則上應就地搶救。病人如果煩躁不安,可給予安定類藥物,但劑量不宜過大,以免影響意識程度的觀察。嚴禁用鴉片類藥物及其他呼吸抑制劑。尤其是當伴有顱內壓增高時,更應注意,以免導致呼吸驟停。
(2)注意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病人有意識障礙及嘔吐時,應暫禁食,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發病1~2天后可用鼻飼管,灌服牛奶、豆漿之類的食物,每日熱量保持在1200~2000卡左右。液體輸入量不宜過多,主要根據每日的出入量決定,一般應保持輕度負平衡。輸入液體量以每日不超過2500毫升為宜。合併心臟病時,液體量限制在1500毫升以內。同時,應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3)加強護理,預防併發症。首先,應注意褥瘡的發生。臥床不起的病人,要經常給病人翻身,一般兩小時一次,特別是骶部、髖部、肩、胛部等骨性突起的部位,要注意保護。其次,要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清除口腔和鼻腔內粘液及嘔吐物。若病人出現通氣功能欠佳時,可考慮插入氣管套管,加壓給氧或作氣管切開,使用人工呼吸器,以免腦組織因缺氧而導致損害進一步加重。
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腦疝等,為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併發症,應嚴密觀察,注意預防。一旦出現併發症,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
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怎樣進行內科治療?
(1)降低顱內壓 降低顱內壓是治療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鍵。目的在於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目前最常用的是高滲脫水劑和利尿劑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高滲脫水劑以20%甘露醇為常用。通常以250毫升快速靜滴或推注。藥物輸入後15~30分鐘顱內壓開始下降,2小時後達最低水平,維持4~6小時左右,反跳現象較輕。山梨醇的療效與甘露醇相似,但降顱內壓作用較弱,目前很少套用。50%葡萄糖60毫升靜注,6小時1次,也有降顱內壓作用。但因葡萄糖參與體內的代謝過程,可為細胞利用,故反跳現象較強,現主要用作兩次輸甘露醇期間的輔助治療。利尿劑以速尿或利尿酸鈉等較常用,特別是伴有心力衰竭時效果較好,副作用是易引起電解質紊亂。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抗腦水腫的作用。目前多用地塞米松10~40毫克加葡萄糖或20%甘露醇250毫升內靜脈滴注。連用3次,可以減少感染等併發症,效果良好。
(2)調整血壓 腦出血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壓,而適當調整血壓,有利於出血部位血小板聚集而止血。但應該注意的是血壓不易降得太快,否則,若血壓降得太快,會使本來已受損而有限的血管調節作用不能發揮;降得太低,會使病灶區的血液供應更趨減少,而使病情惡化。降壓幅度一般應降到比卒中前稍高的水平,使收縮壓維持在20kPa~21 2kPa,舒張壓維持1 3 0kPa左右。對藥物的選擇也應注意。過去多用25%硫酸鎂和利血平等。近年來又有人推薦,用鈣通道阻滯劑,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藥物在降壓的同時,也會使顱內血管擴張,從而加重顱內壓,甚至誘發腦疝。如心痛定、氯丙嗪等就可引起這種情況。而究竟用哪種降壓藥物好,值得研究。
(3)止血和防止再出血 一般認為止血藥對腦出血無效,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一定幫助,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血液流變學的深入研究,人們注意到腦出血急性期有纖溶系統亢進,故主張早期用5~7天為限,常用6?氨基己酸6~12克靜滴,每日1次,或止血芳酸400~600毫克靜滴,每日1次,合併上消化道出血時,加用雲南白藥、甲氰咪呱等藥物。
(4)維持營養,防止水電解質紊亂 患者由於嘔吐,昏迷,不能進食,或用脫水劑,液體大量丟失,極易引起水和電解質失衡。對意識不清而不能進食者,應鼻飼進食,每日補液1500 ~2000毫升,補鈉5克,補鉀2~3克。出血多者,可適當增加補液量,體溫每升高1℃,每公斤體重可增加液量5毫升。
(5)預防和治療併發症 有資料表明,高血壓性腦出血,單純死於出血者僅占4%,而絕大多數死於併發症。因此,提高對併發症的認識,並進行積極有效地治療,也是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的關鍵。腦出血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腦疝,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腦心綜合徵等,在治療中應嚴密觀察,一旦出現併發症,要進行有效的治療。
如何診斷和治療混合性中風?
混合性中風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以下幾點可作為診斷要點:①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病史。②急性起病,具有腦中風的臨床症狀和體徵,但其臨床症狀和體徵,不能用單一病灶來解釋者。③CT或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新發生的一側或兩側不同血管區的出血和梗塞灶。
混合性中風急性期應以中性治療為主,適當給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對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消除自由基,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促進病變腦組織功能恢復,有良好作用。此外,自體血紫外線照射充氧後回輸療法具有增加氧合作用,提高血氧飽和度,阻止梗塞區和血腫周圍缺血、缺氧的腦組織進一步受損,並可促進其恢復的作用,以及可降低血液粘度和紅細胞凝聚性,改善病損組織的微循環而逆轉上述病理過程。此療法安全有效,無副作用,患者易於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為什麼說控制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預防中風的關鍵?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是預防中風最關鍵的階段,也是中風預報的最明確對象,因為它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即腦梗塞的前驅期。據報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發展為中風的可能性比無此病症者高16倍,約10%病人在一年內發生中風,30%~40%的病人5年內發生中風,所以一過性腦缺血的反覆發作成為將要發生完全性中風的重要信號。控制和治療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已成為預防中風十分重要的措施,可以防止由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發展為中風,也有的人因患了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後,由於提高了警惕,採取了治療措施,即使以後發生了中風,時間也向後推遲,病情也輕些。由於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突然,消逝快,恢復後不留後遺症等特點,很容易使人思想麻痹,因此在控制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後,還要積極預防復發,在不發作的間歇期或穩定期也要採取治療措施。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急性期治療是十分重要的。發病後應該立即到醫院急診處理,措施要迅速,正確,有效,除須臥床休息外,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中醫活血化淤治療,用丹參置於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如有嘔吐,頭痛凝有腦水腫者可用脫水劑甘露醇靜脈注射。擴血管藥物和解痙藥物可能有效,發作期也可用腦益嗪口服,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連服3個月。間歇期可以套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減低血粘度的藥物,如阿斯匹林0.3克,每日飯後或飯中服2次,為了防止阿斯匹林對胃黏膜的刺激,服用腸溶的阿斯匹林片可以減少副作用,如同時服用潘生丁片每日3次,每次50mg,效果更好。對阿斯匹林的研究認為:阿斯匹林能減少血小板的聚集,這是因為血管內皮中能釋放一種血小板凝集的抑制物即前列腺環素,它與血小板內生成的血栓素保持活性平衡,保證不使血液凝固。當動脈內皮受損時,局部產生抗血小板聚集和使血管舒張的前列環素減少血小板凝集在病變的血管部位,並釋放血栓素可引起腦動脈痙攣及腦缺血發作。阿斯匹林能阻斷花生四稀酸轉變為血栓素,所以可能防止腦缺血發作及腦血栓形成。近年來,對明確診斷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由顱外動脈病變引起時可以考慮動脈內膜剝離,血管重建,人工搭橋等外科手術治療。對一過性腦缺血的發作還要針對病因治療、如有高血壓時,降壓是必須的,有的病人高血壓下降後,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即迅速緩解,但也應注意,對老年人的降壓不易太快太猛,血壓迅速下降有時反而再引起腦缺血發作,一般血壓控制在17.3~21.3/12.0~12.5kPa,如由於頸椎病而促使發作時,應治療頸椎病。總之,對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治療,第一是控制,第二是預防再發,因此應該對病人長期的隨訪和觀察,從第一次發作起就進行認真的系統的觀察和治療。
最新治療方法
腦出血是致死致殘率極高的疾病,當高血壓或動脈瘤破裂誘發腦出血時,瞬間大量的出血,擠壓腦組織,逐漸出現腦組織水腫壞死,甚至出現腦疝危及生命。對於這類急重症的治療時間就是生命。此時採用“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快速的對出血部位進行定位置管引流,能有效的減少血液對腦組織的壓迫,防止腦組織壞死及腦疝出現,積極挽救患者的生命,減少腦出血的致殘率。傳統的手術在發現患者腦出血到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大約需要3小時,而採用機器人輔助腦立體定向技術只需1小時即可。該技術適用於出血量在小到1毫升大到數十毫升的患者,對於出血量過大又導致腦疝傾向的患者仍建議行開顱治療,在行機器人立體定向顱內血腫引流後一天,出血仍不止的患者建議開顱治療。在臨床實踐中95%的腦出血患者使用此方法損傷最小,效果非常明顯,病情最有效控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田增民教授 採用的機器人立體定向手術具有微創、安全、可靠等特點,能迅速、精確地定位顱內病變的部位、大小、體積、形狀、與周圍腦組織關係;能迅速、精確的尋找最佳手術路徑;能迅速的對顱內病灶進行精確地毀損、調控、修復。尤其是對於不適合開顱手術的腦深部小病灶、多發病灶和位於重要功能區的病灶,以及對於高齡患者、體質虛弱不能耐受開顱手術的患者,立體定向手術具有其它技術不可替代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