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書名:中關村記憶作者:畢德軒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畢德軒,1990年於總參謀部退休,1991年參與《前哨報》的創刊任編輯。1992年受聘於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試驗區機關報《北京試驗區報》,任編輯、記者,對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集其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宣傳報導。2002年《北京試驗區報》合併於《海淀報》,隨即離開該報,先後受聘於清華紫光集團公共關係部主管和中關村企業家俱樂部辦公室主任。2006年退休。
本書序文
湯東寧
現在以中關村冠名的那條大街,20多年前絕對是北京城一道獨特的景觀:每到入夏時節,沿途高高的白楊樹遮天蔽日,綿延不斷的濃蔭把人們引入一片夢幻般的熱土,這裡曾讓太多慕名者流連忘返,也曾使不少創業者功成名就。光陰荏苒,人事已非,沒有想到這段讓我魂牽夢繞的“記憶”,又重現在一部往日的作品集裡。所以,幾天前當德軒先生囑我為他的這本《中關村記憶》寫點什麼時,儘管知道難以滿足他的要求,但我還是欣然從命了。
回想上世紀80年代,但凡知道“中關村”的人,每當聽到這三個字,無不為之心動,我一直以為這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使然。從建國後科學城建設那時起,中關村仿佛就是一個受人仰慕的地方,一處為多少求學者嚮往的科學殿堂,這裡的故事拿出任何一段,都可能是中國當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然而,令人最感到激情澎湃的經歷,還是近20年裡全球知識經濟興起給中關村帶來的衝擊和機遇。我和德軒先生就是在這樣機緣中結識的,那時他卸任軍中職務,受邀在《北京試驗區報》當了采編一肩挑的主筆人。天命之年轉務媒體,這份挑戰很刺激,而對長期勤於筆耕的他而言反倒是駕輕就熟,厚積薄發,得心應手,真可謂又找到了用武之地。每當海淀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有大事發生,老畢都希望也能把訊息在我們的《科技日報》上刊登,隨著往來頻繁,交流密切,我和他竟成了好友。2000年夏天,我還在中央黨校參加脫產學習,聯想的柳傳志和四通的段永基兩位我尊重的老闆分別約我談一件事,他們想搞一個中關村企業家俱樂部,據講這是時任海淀區委書記朱善璐先生的提議。對此我並不突然,此前我的忘年老友,中國民辦科技實業家協會秘書長華貽芳先生曾跟我念叨過類似的想法,只是不曾想過他們會讓我來做這個組織的秘書長。就在組建俱樂部的過程中,我想到了老畢,因為他與企業家們的交情很深,尤其是近七八年來在試驗區報上發表了大量採訪科技企業創業者的文章,在中關村圈子裡也算得上是個較為知名的傳媒人物。我請他來負責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他那時已離開報紙,兼給紫光集團做公關顧問,於是很樂意接受了我的邀請。之後的時間裡,俱樂部組織知名企業家們切合實際交流研討,包括與科技界、經濟界著名專家學者的思想碰撞。大家及時分享最新資訊,我們也有幸與這些在中國頗具影響力的企業家們共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翻開記錄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心路歷程的“記憶”,50多位身懷創業理想的知識分子堅實的足跡歷歷在目,我的記憶長河也奔涌而至。我們共同親歷的那些人,那些事恍如昨日,這種回味帶來的精神享受,也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一次淨化和升華,因為我們見證了一個年代,一個中關村從艱難起步,到茁壯成長的年代,這樣的經歷難以複製,只有作為心底的珍藏。
中關村曾被賦予的使命,我們所期待的“中國知識經濟的引擎”,“世界最大的智力密集區”,“中國的矽谷”等等,這些企盼使中關村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和負擔。從老畢筆下這些真實的“記憶”中,我們可以比照那些成功者的幸運,也能體味到與當初理想漸行漸遠的酸楚。是那個時代的“下海人”,或“探路者”,憑藉最原始的創業衝動和天時地利,成就了他們今天的榮耀,走出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第一步,拉開中國知識財富積累的序幕。老畢用細膩而簡約的筆觸,從這些有如創業楷模的最初的感受入手,把他們的思索和實踐訴諸讀者,讓我們與之同呼吸,共命運,一道分享遨遊於時代大潮中的奇妙經歷。也許多數讀者沒有機會重溫那個年代,但我們卻有幸通過老畢精心收藏的“記憶”,來重溫這份光榮和神聖。中關村不能沒有和遺忘這份“記憶”,否則她將有殘缺,甚至失去企業家們塑造的中關村文化——一個讓科學技術通過創新並實現財富增長的制度貢獻。作為中關村的核心價值,是中國式企業家精神的形成,這個精神的延續需要全社會的熱情和激勵,當對知識的崇尚變為對創造的崇拜,我們的社會就是成功者的天堂。創業者的成功需要對事業追求的虔誠,他們凝聚了一種時代精神,這種精神的價值在於證明中關村能夠產生“中國創造”,我們沒有理由不對這種精神產生敬畏。
老畢把這份10年前的“記憶”留給我們回味的意義十分深遠,他的心愿是美好的,應當感激他的這份執著,但是我更看重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憧憬。我堅信,沒有理想就沒有中關村的今天和未來!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耕耘和編織自己的成功夢想,也有人從這裡跌倒後再挺直胸膛去迎接更慘烈的挑戰。這就是中關村的魅力所在,任何經歷也無法替代。我們在這裡總能聽到時代進步的足音,感覺時代發展的脈搏,而中關村的“記憶”還將延續……
湯東寧《科技日報》副社長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人物專訪 1
第二部分科技沙龍 104
第三部分企業寫真 241
原文摘錄
…………
高騰公司是國家指定的稅控收款機的生產基地,在我國推行稅控收款機工程中擔有重要的責任。因而,高騰公司將全力加入到我國的“金稅”工程的建設中。在這方面,他們對國際上使用稅控收款機的事例和經驗進行了仔細地研究與學習,取其精華,針對我國的國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廣辦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低價位的產品價格——公司一成立便開始了針對國情進行產品研製和開發。由於我國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促使企業向現代化管理靠攏,因而,資金是每一個企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要符合國情,推廣“金稅”工程,首先就要做到低成本。幾年來,公司平均年出口收款機3萬台左右,再加上國內的銷售,大規模的生產使產品的成本大大下降,為國內的稅控收款機的大規模推廣作了最重要的準備。
全國漢字化的中文操作和管理——在我國,使用國際上通用的英語進行管理是不符合國情的。因此,公司在1994年設計、開發產品之初,就針對我國的廣大用戶的實際情況對收款機進行全面的漢字化,支持廣大用戶的日常操作和管理,首開收款機業內的中文先河,並引導了我國收款機業內的一次中文革命,帶給了國內用戶極大的實惠和方便。
服務為先導,技術為保障——推廣稅控收款機不能走一般意義上的電子行業的生產銷售和發展之路,而要走服務業的道路。由於我國各地企業的發展情況不同,每個企業套用稅控收款機的正確程度和方法也不同,每一稅收部門的實施和操作也會不同。因而,要以服務和技術做保障,推動“金稅”工程的進步。現在,高騰公司已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建立了維護服務中心或具有技術實力的代理商維護站,並在網路上下功夫,做到快速反應,低廉的費用和周到的技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