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召村

 中金召村東距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鎮政府駐地3.5公里。現有人口2239人。宋朝之前立村時名“金兆”。因初立村者卜得山下有蘊金之兆,故以“金兆”命村名。後改“兆”為“召”,取召喚之意。

基本信息

中金召村東距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鎮政府駐地3.5公里。現有人口2239人。宋朝之前立村時名“金兆”。因初立村者卜得山下有蘊金之兆,故以“金兆”命村名。後改“兆”為“召”,取召喚之意。
明朝時,村北、村南又立村莊,因該村居中遂名中金召。明清時期,隸屬臨淄縣仁義鄉金召社。民國初屬臨淄縣西六社。1950年以後屬臨淄縣七區金召鄉。1958年屬路山公社,1984年屬召口鄉。2003年,鳳凰鎮設立,中金召村隨屬。金召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出現了不少歷史名人,著名的有黔婁、閭丘、終軍。
黔婁,戰國時期齊稷下先生,道家學者。魯恭公曾聘為相,齊威王請為卿,皆被其拒絕。據黔婁洞石刻記載:“黔婁子,周代齊人,修身清節,不事王侯,隱居此處,鑿石為洞,終身不下,《黔婁子》四篇,皆言道家之事。”《漢書.藝文志》稱讚他“守道不詘,威王下之。”其妻施良娣,太祝之女,品格高尚,學識淵博,不拒清貧,終生陪伴黔婁,助黔婁著述。漢劉向《列女傳》,魏晉皇甫謐《高士傳》均有記載。東晉詩人陶淵明在《詠貧士》詩中稱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唐代詩人元稹在悼念亡妻詩作中,也把自己比作黔婁,妻子比作黔婁妻施良娣。黔婁夫婦的人格對後世影響極深。黔婁墓位於杜山之右,中金召東北200米處,今封土不存。
閭丘,家居杜山(鳳凰山),戰國時齊稷下先生,陰陽家。方誌載:閭丘自薦宣王於杜山,後隱退此山之麓,著《閭丘子》13篇。主張使人以時,役無煩苛,按時賑濟,選賢任能,顧全大局,不謀私利。死後葬於杜山西麓,中金召東南250米處,原墓為長方形古冢,有碑記之,惜今已不存。中金召東鳳凰山有玉皇大帝廟、龍王廟、杜牧讀書亭等古蹟。玉皇大帝廟位於鳳凰山中部主峰東側平台山,為方形庭院式建築。正殿面南,中部3間,兩頭各1間耳房。另有東、西廂房各3間。大門與山下龍王廟相對。1927年,臨淄縣警備隊藉口藏匿土匪,放火將廟焚毀。今遺址清晰可辨。龍王廟位於鳳凰山主峰南山腳下,始建於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坐北朝南。1950年代初被毀。明嘉靖《青州府志》載:杜山有白龍灣,廟於宋至和間賜額“顯貺靈祠”,後幾經重修,題額“先貺祠”。據玉皇大帝廟外石碑載,唐代詩人杜牧曾登臨山上亭榭讀書,後人稱為杜牧讀書亭。今亭址已無考。
白龍灣地處玉皇大帝廟下方,系一天然水坑。據傳灣中常年積水,白天水用完,夜間又滲出,從未乾涸。今白龍灣已被砂石淤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