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兒科學,作為中醫學的一門臨床分支學科,幾千年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逐步建立起了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目前,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高速發展與現代技術的進步,學科間交叉滲透,中醫兒科學在保持其自身體系的基礎上,套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和提高自己,開始了中醫兒科學現代化的歷程。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兒科學概論
第一節 中醫兒科學的範圍與任務
一、中醫兒科學的學科範圍
二、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現狀
三、中醫兒科學的發展道路
第二節 中醫兒科學學說概要
一、《素問》、《靈樞》
二、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
三、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四、陳文中《小兒病源方論》、《小兒痘疹方論》
五、曾世榮《活幼心書》、《活幼口議》
六、薛鎧、薛己《保嬰撮要》
七、萬全《幼科發揮》等
八、陳復正《幼幼集成》
九、吳瑭《溫病條辨》
十、徐小圃《兒科名家徐小圃學術經驗集》
第二章 生理病理與餵養保健
第一節 小兒年齡分期
一、胎兒期
二、嬰兒期
三、幼兒期
四、學齡前期
五、學齡期
六、青春期
第二節 生長發育與生理特點
一、生長發育
二、生理特點
三、體質特點
第三節 發病原因與病理特點
一、病因特點
二、病理特點
第四節 乳食餵養與兒童保健
一、乳食餵養
二、兒童保健
第三章 兒科辨證論治概要
第一節 兒科診法概要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二節 兒科辨證概要
一、八綱辨證
二、六淫、疫癘辨證
三、衛氣營血辨證
四、臟腑辨證
五、氣血痰食辨證
第三節 兒科治法概要
一、內治療法
二、外治療法
三、針灸療法
四、推拿療法
第四節 兒科護理概要
一、一般護理
二、飲食護理
三、用藥護理
四、心理護理
五、急症、重症等特殊護理
第四章 中醫兒科學科學研究
第一節 中醫兒科的科研方法
一、中醫兒科傳統研究方法
二、現代醫學科研基本方法
三、中醫兒科現代研究方法
第二節 中醫兒科的科研內容
一、中醫兒科學基礎研究
二、中醫兒科學臨床研究
下篇 各論
第五章 初生兒病證
第一節 胎怯
第二節 胎黃
第三節 臍風
第四節 新生兒肺炎
第五節 新生兒敗血症
第六節 新生兒硬腫症
第七節 赤游丹
第八節 臍濕、臍瘡
第九節 臍血
第十節 臍突
第十一節 斜頸
第六章 時行疾病
第一節 麻疹
第二節 奶麻
第三節 風痧
第四節 水痘
第五節 手足口病
第六節 痄腮
第七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八節 病毒性腦炎
第九節 脊髓灰質炎
第十節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第十一節 流行性出血熱
第十二節 病毒性肝炎
第十三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第十四節 愛滋病
第十五節 丹痧
第十六節 頓咳
第十七節 白喉
第十八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十九節 細菌性痢疾
第二十節 鉤端螺旋體病
第七章 常見蟲病
第一節 蛔蟲病
第二節 蟯蟲病
第三節 鉤蟲病
第四節 絛蟲病
第五節 薑片蟲病
第六節 血吸蟲病
第七節 瘧疾
第八節 阿米巴病
第八章 肺系病證
第一節 感冒
第二節 鼻淵
第三節 鼻衄
第四節 乳蛾
第五節 喉痹
第六節 咳嗽
第七節 哮喘
第八節 肺炎喘嗽
第九節 反覆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 脾系病證
第一節 鵝口瘡
第二節 口瘡
第三節 滯頤
第四節 嘔吐
第五節 腹脹
第六節 腹痛
第七節 胃痛
第八節 厭食
第九節 積滯
第十節 泄瀉
第十一節 便血
第十二節 便秘
第十三節 脫肛
第十四節 疳病
第十五節 肥胖症
第十章 心繫病證
第一節 心悸
第二節 夜啼
第三節 汗證
第四節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節 兒童多動綜合徵
第六節 過敏性紫癜
第七節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八節 缺鐵性貧血
第九節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第十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第十一節 白血病
第十二節 智力低下
第十一章 肝系病證
第一節 驚風
第二節 癲癇
第三節 多發性抽動症
第四節 痿病
第五節 痹病
第六節 脅痛
第七節 肝癰
第八節 急性膽囊炎
第九節 急性胰腺炎
第十節 肝豆狀核變性
第十二章 腎系疾病
第一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第二節 腎病綜合徵
第三節 癃閉
第四節 尿血
第五節 尿頻
第六節 遺尿
第七節 消渴
第八節 熱淋
第九節 石淋
第十節 解顱
第十一節 五遲
第十二節 五軟
第十三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第十四節 性早熟
第十三章 其他病證
第一節 夏季熱
第二節 疰夏
第三節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
第四節 奶癬
第五節 蕁麻疹
第六節 毒蛇、毒蟲咬傷
附篇
一、方劑彙編
二、兒科常用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