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有網友發現,推出“百強縣”的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身份存疑。該名頭疑為“政府評比中的中國脊樑”。

簡介

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郡縣治,天下安。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是全國第一家專門以“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等區域經濟和特色經濟為主要研究和服務對象的獨立性社會機構,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相關工作

1.中郡所是一家民間研究所,對中國縣域經濟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研究[1],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對“市管縣”體制改革也做過專題的研究,特別是今年,又對建設幸福縣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評價工作是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依據他們的評價體系對全國縣域經濟進行評價。
2.從2000年起連續開展了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工作,評價工作為全國省市區、縣市旗提供一個相對的、參照坐標,開創了全國縣域經濟評價的先河,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3.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地市州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科學發展提供交流平台;
4.主持編輯出版全國縣域經濟領域權威性、綜合性《中國縣域經濟年鑑》,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提出縣域經濟進入新時期,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雙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陰模式”等三大新模式;
5.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交流縣域經濟、探索縣域經濟規律,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6.開展縣域經濟調研和課題研究。進行縣域經濟專題調研和縣域經濟理論研究,引導縣域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為省市區、縣市旗以及金融機構和經貿企業提供諮詢服務。開展全國地理標誌調研工作。
7.為了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積極統籌區域發展,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從2006年起進行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研究和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影響。
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據2007年的公開數據,完成了“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8月20日,以“建設幸福縣域”為主題的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諮詢所會上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並揭曉2011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谿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紹興縣、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工作重點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現已完成十一屆。採用縣域經濟的綜合性、可比性、客觀可行性的核心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的特點是“公開、客觀、可比”,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意義在於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全國各省市區以及縣市旗提供了一個動態的、相對的參照坐標,為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規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幫助,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第一、二、三、四、五屆評價結果分別發布於2002年1月、2002年12月、2003年11月、2004年11月、2005年12月。《經濟日報》獨家報導,其他媒體轉載。
第六屆評價結果,發布於2006年12月。全國報紙、期刊、網站等媒體統一報導。
第七屆評價工作,發布於2007年8月“2007年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全國媒體統一報導。
第八屆評價工作,發布於2008年7月“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全國媒體統一報導。
第九屆評價工作,發布於2009年7月“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全國媒體統一報導。
第十屆評價工作,發布於2010年8月“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全國媒體統一報導。
第十一屆評價工作,發布於2010年8月“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全國媒體統一報導。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結果刊登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年鑑》資料中。

盤點有關經濟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