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文獻解讀

中西哲學文獻解讀由龔建平編著,本書為西安交通大學211工程課題研究人文社會科學類項目“西部哲學論壇”中的子項目的成果。作者選擇中國古代和西方(西歐)古代、近代以及現代哲學中有重要影響的哲學經典著作為解讀文本,結合目前文獻和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對其進行既符合文本原意又有一定新意的解讀,為哲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廣大哲學愛好者提供學習和了解中西哲學思想及其發展過程的入門讀物。具體內容包括了段意概括、重點和難點分析及重要思想闡釋四個部分。

基本信息

目錄

中西哲學文獻解讀

上篇中國哲學重要文獻解讀

一《論語》

二《周易·繫辭》

三《道德經》

四《孟子》

五《莊子》

六《苟子》

七《禮記》

八《莊子注》

九《壇經》

十周敦頤

十一張載

十二朱熹

十三王陽明

十四王船山

下篇西方哲學重要文獻解讀

一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申辯》選段一

《蘇格拉底的申辯》選段二

《斐多》選段一

《斐多》選段二

《理想國》選段一

《理想國》選段二

二笛卡兒

《談談方法》選段

三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選段

四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選段

……

文摘

一《論語》

[簡介]《論語》是孔子後學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集。成書於戰國。《漢書·藝文志》著錄。凡論編者有三:東漢鄭玄認為是仲弓、子夏(《經典釋文序錄》引);柳宗元以為是曾子弟子(《論語辯》,程朱從其說);還有人認為是琴張、原憲所編。漢代《論語》有三個版本:《齊論》、《魯論》各22篇;武帝時魯共王拆孔子屋,得《古論》21篇。東漢末,張禹以《魯論》為底本,整理三論成《張侯論》。今《論語》為《魯論語》,其餘二論已佚。歷代注釋《論語》者有數百家,較有影響的有鄭玄《論語注》(佚)、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骨《論語註疏》(收入《十三經》)、朱子《論語集注》、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從哲學義理上看,朱子的《注》影響最大。另外,近人楊伯峻先生有《論語譯註》。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段意概括:能經常練習自我覺悟以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不是很快樂嗎?朋友大老遠來看你,不是十分欣慰嗎?別人常誤解你但你不會真動氣,不是君子的作為嗎?

重點:見朋友之樂。朋友如兄弟,兄弟是同胞,如手足原來為一體。感情上,戚戚親愛的“親親”之情向外擴充,必及於朋友。朋友自遠方來,說明許久沒有見面,但是在孤獨中被分離的手足彼此思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