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讀本

《中華文明讀本》是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讀本中華文明讀本
既然一般讀者在沒有可能傾畢生精力去涵泳其間的情況下又總要表明對傳統的態度,而專家們又往往囿於現代學術的分工而不得不偏守可以“安身立命”的一隅,那么,為兩方面計,都有必要系統地擬出涉及到所有重要關節點的題目,約請各方面的專家,在一個不太難卒讀的篇幅內通力描繪出中華文明的全景。在目前尚未對傳統進行大規模“年鑑學派”式研究的情況下,這起碼是暫時唯一可行的替代辦法,因為儘管這仍嫌不能清晰地勾勒出一個文明系統的內在構成關係,畢竟已經足以使讀者們只要一冊在手,便不至於再對傳統文化的各個環節顧此失彼,只能借題發揮出自己的主觀取向了。

作者簡介

劉東,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和指導方向為“比較美學”與“國際漢學”。著有《西方的醜學》(1986)、《浮世繪》(1996)、《劉東自選集》(1997)、《理論與心智》(2001)等,譯有《馬克斯·韋伯》(1987)、《維持根斯坦哲學導論》(1988)、《盧梭·康德·歌德》(1992)、《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1992)。先後任美國愛默思學院、哈佛燕京學社、康乃狄克州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員或客座教授。擔任“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江蘇人民出版社)主編、“人文與社會”譯叢(譯林出版社)主編、《中國學術》季刊(商務印書館)主編,及十數種中外期刊編輯委員,並主持國家圖書館“中國學術講壇”。

編輯推薦

中華文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偉人巨匠、英雄豪傑,新的一代中國人需要從中國悠久的文明中汲取營養,提高人文素質,樹立起文化自信。本書對古往今來的中華文明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本書共分信仰與哲學,社會與階層,都市與建築,水利與交通,文學與藝術,學術與教育,科技與工藝,醫學與頤養,烹調與飲食,器物與玩好,兵法與武備,疆域與物產等十二個部分。

目錄

一 信仰與哲學

原始巫術·蕭兵

數的崇尚·龐朴

儒家道統·牟鍾鑒

釋氏空門·賴永海

道教修煉·葛兆光

人格神崇拜·王毅

民間俗神·劉東

死後世界·葛兆光

命相之學·謝松齡

二 社會與階層

宗法制度·閻步克

禮樂文明·吳予敏

政治制度·閻步克

倫理教化·沈善洪何雋

法律體系·梁治平

士紳階層·張仲禮

秘密會社·周育民

三 都市與建築

城池與長城·王魯湘

集市與都市·張勇進

宮殿與陵寢·王語哉

寺廟與古塔·王魯湘

古代橋樑·劉西陵

造園藝術·曹汛

民居庭院·趙國文

家具與擺設·張勇進王毅

四 水利與交通

水利工程·張啟人

古代道路·王子今

內河漕運·張啟人

絲綢之路·楊泓

四海揚帆·李力

五 文學與藝術

詩歌王國·張伯偉

古樂裊裊·秦序

書法藝術·高名路

文人繪畫·高名潞

古代雎塑·高名路

舞姿翩翩·王克芬等

梨園戲曲·路海波

中國小說·陳平原

雜技與魔術·李金山

六 學術與教育

經學沿革·劉放第

修史傳統·閻步克

官學與私學·劉放第

科舉制度·閻步克

古籍與版本·李穆

七 科技與工藝

天文與曆法·謝松齡

算學的發展·沈彬

造紙與印刷·曹曉晨

火藥的套用·姚大力

羅盤的發明·劉西陵

採礦與冶金·戴裕民

絲綢染織·戴裕民

農作技術·張仲葛

八 醫學與頤養

望聞問切·吳安爾

針灸與中藥·吳安爾

食療與藥膳·吳安爾

古代體育·劉東

房事與養生·周一謀

九 烹調與飲食

宮廷御膳·王學太

菜餚菜系·王學太

風味小吃·王學太

飲酒、文化·劉東

品茗之道·宗群

十 器物與玩好

青銅器具·周永珍

玉器文化·楊伯達

瓷器之國·張小舟

文厲四寶·張懋鎔

古代錢幣·李學勤

衣冠演幻·易夫

民間玩具·李寸松

十一 兵法與武備

兵書與陣法·藍、水蔚

兵器的演進·藍永蔚

戰車與車戰·藍永蔚

十八般武藝·周之華

尚武精神·劉東

十二 疆域與物產

疆域的變遷·林榮貴

漢字文化圈·聶鴻音

名山與大川·徐梓

珍異與土產·何本方

十三 禮節與民俗

嫁喪禮俗·劉志雄

節慶與禁忌·劉志雄

說唱藝術·趙珩

民間美術·陳綬祥

媒體評論

劉東先生主編的《中華文明讀本》一書,邀集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介紹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全書視野廣闊,論述精闢,允宜認為是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最佳參考書之一。謹此推薦給廣大讀眾。 ——何兆武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本書兼有深入淺出、包容面廣的優點,對於想在比較短的時問內,對中國文明有個初步但全面了解的讀者,恐怕沒有多少更合適的書了,多年前我曾用此書老版作為中國文明課的教科書,可惜很快絕版,無奈中也選用過其他幾種類似的書,但總覺不合適。此書的新版令我非常高興,我很感謝劉東先生和出版社作了這樣的努力。 ——康丹 澳大利亞悉尼麥克理大學中文系教授 既然一般讀者在沒有可能傾畢生精力去涵泳其間的情況下又總要表明對傳統的態度,而專家們又住住囿於現代學術的分工而不得不偏守可以“安身立命”的一隅,那么,為兩方面計,都有必要系統地擬出涉及到所有重要關節點的題目,約請各方面的專家,在一個不太難卒讀的篇幅內通力描繪出中華文明的全景。在目前尚未對傳統進行大規模“年鑑學派”式研究的情況下,這起碼是暫時唯一可行的替代辦法,因為儘管這仍嫌不能清晰地勾勒出一個文明系統的內在構成關係,畢竟已經足以使讀者們只要一冊在手,便不至於再對傳統文化的各個環節顧此失彼,只能借題發揮出自己的主觀取向了。 ——劉 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